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村庄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与发展,合理高效地利用国土资源,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未来的关键议题。作为国土空间重要组成部分的村庄建设,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村庄规划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居住和农业生产布局,而是需要从更宏观的国土空间视角出发,综合考虑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因素,达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基于此,文章将以村庄为核心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如何制定并实施切实有效的村庄规划措施,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思路与方法,推动村庄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从宏观层面为村庄规划提供了宏观指导和约束条件,明确了村庄发展的战略方向、功能定位以及各类空间的管控要求,如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等,设定了村庄规划底线。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乡村地区的具体实施和细化,通过对村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详细规划,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同时也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完善提供基层实践经验和数据支撑。两者的协同发展,能够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能够有序地向乡村流动,同时,也让乡村的优质农产品、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等能够更好地对接城市市场,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共同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乡村的产业得以蓬勃发展,生活环境改善效果显著,村民收入提高,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村庄规划概述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国家为实现国土空间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对国土空间进行整体谋划与布局的综合性规划体系。它涵盖了国土空间开发战略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等多个层面,具有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和约束性等重要特点,是指导各类空间性规划的核心依据。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能够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经济社会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同时实现国土空间的有效管控。该体系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协调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村庄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紧密结合乡村实际,将宏观的国土空间规划细化落实到乡村的每一寸土地,为乡村的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等提供科学蓝图,有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村庄规划主要针对乡村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与利用,致力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村庄规划处于基础性和落地性的地位,是将上位规划的宏观要求细化并落实到乡村具体空间的关键环节。它不仅要遵循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总体原则和要求,还需充分结合乡村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实际情况,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科学布局与优化。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大框架下,国土空间规划与村庄规划之间存在着紧密且相辅相成的关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犹如一座灯塔,为村庄规划照亮前行的道路,提供了全方位的宏观指导与必要的约束条件,并在国家和区域整体发展的高度,依据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地明确了村庄发展的战略方向。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村庄规划要点
落实“多规合一”,严守底线保护
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来看,村庄规划作为“五级三类”中的详细规划,是落实五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各种专项规划的最基层法定规划,也是实现“多规合一”的直接载体。在当前形势下,国家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等问题,这些理念和要求都需要通过村庄规划来具体落实。
村庄规划的首要任务是严格落实上位规划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城市紫线范围等事关国家发展大计的控制底线。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市、县或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划定各类控制底线时,可能受到规划底图精度、地类统计口径和规划传导脱节等技术限制,在落地时往往会出现误差或矛盾。例如,某些地方在划定基本农田时,由于底图精度不够,导致实际的农田边界与规划划定的边界存在偏差;还有些地方在生态红线划定过程中,由于地类统计口径不一致,使一些生态敏感区域未被准确纳入红线范围。此外,还可能存在村庄中各类突破底线的违法占地或建设等情况。面对这些问题,村庄规划需要发挥其详细规划的技术特征,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去伪存真”,消除多规矛盾,真正实现多规合一,守住底线。
借助“规划传导”,强化综合统筹
新建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调通过切实有效的规划传导,实现规划“编制—实施”的全流程闭环运行。村庄规划作为详细规划,必然要接受乡镇级或县镇联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上位传导,然后再以行政村为单元开展详细规划。
规划传导的内容不仅包括生态保护等底线要求,还涵盖了随着我国城乡高质量发展目标提升而不断增加的涉及乡村地区的空间要素保障内容。例如,为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城乡韧性发展的“平急两用”复合功能在乡村的布局成为重要内容;推动乡村振兴,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功能空间配置也至关重要;基于流域的乡村生态环境整治,对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规划传导还涉及区域交通、水利和市政等方面的专项规划要求。
以福建省武夷山地区为例,该地区乡村有茶园种植和茶叶加工的传统,各村都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空间配置诉求。但如果各村分散配置用地,不仅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导致产业布局不合理,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因此,需要在县域或镇域层面进行规划统筹和合理配置,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和资源优势,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用地布局,再指导相关村庄的具体规划。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发挥上位总体层面规划的综合与统筹作用,还可以辨识和指导相邻具有同类发展条件和产业特色的村庄开展村庄连片规划。这样不仅能增强规划的整体性,还能提高村庄规划编制的效率,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促进乡村地区的协调发展。
采用“分层规划”,提升规划实效
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乡村在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许多乡村出现人少房闲、土地利用效率低的情况。为了提高村庄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针对性,可将村庄规划分为单元规划和实施规划两个层次。
单元规划以一个或多个行政村为编制单元开展,主要突出用地规划与管控。具体来说,就是要划定基本农田用地、生态保护用地和各类村庄建设用地,以及满足弹性发展的“白地”等,并对各类用地提出通则式规划管控要求。这种规划方式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多数村庄都可以开展单元规划,通过对土地利用的总体布局和管控要求的明确,为村庄的发展提供基本框架和指引。
实施规划则是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行动性计划,对村庄内包括土地、建筑和环境等多重要素进行统筹布局和空间形态详细规划。其规划成果旨在直接指导村庄土地整理、房屋建设和环境整治等实施性工作。实施规划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只有那些有实际建设需求的村庄才能开展。而且,实施规划可以根据村庄的实际情况,选择覆盖村域国土空间范围,或者只针对有实际建设需求的局部国土空间进行规划。通过这种分层规划的方式,能够使村庄规划编制突出重点,避免盲目规划和资源浪费,提升规划的实效性,同时也能节省规划投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
盘活“低效用地”,提高利用效率
落实安全底线管控是村庄规划的基本要求,而更高的目标是通过规划及其有效实施,提升村庄各类用地的节约集约使用效率。当前,许多乡村存在土地利用粗放、闲置浪费等问题,如闲置宅基地、废弃厂房等低效用地大量存在。低效用地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影响了村庄的整体形象和发展。
通过村庄规划,可以对这些低效用地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根据其位置、面积、权属等情况,制定合理的盘活利用方案。对于闲置宅基地,可以通过宅基地复垦、流转等方式,将其转化为耕地或其他建设用地,增加土地供给;也可以结合乡村旅游、特色民宿等产业发展,对闲置宅基地进行改造利用,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和价值提升。对于废弃厂房,可以根据其建筑结构和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升级,发展工业旅游、创意产业等,赋予其新的功能和活力。例如,部分地方通过村庄规划,将闲置的宅基地和废弃厂房整合利用,打造了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和产业园区,重新激活了闲置与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为本地村民开拓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村民的收入得以显著增加,有力地推动了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让乡村发展的动力更强劲,前景更广阔。同时,通过对低效用地的整治和利用,改善了村庄的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品质,实现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挖掘文化内涵,促进文旅融合
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所在,它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与地域特色,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融合发展文化与旅游,不仅能够丰富乡村发展的内涵,还能为乡村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每一个村庄都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如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独特的民俗活动以及丰富的农耕文化等。在规划前期,需要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与梳理,建立详细的文化资源档案。例如,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进行测绘、记录其建筑风格和历史沿革;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深入调研,了解制作工艺和传承现状;对民俗活动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活动的时间、形式和意义等。通过系列工作的开展,能够充分了解村庄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后续的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在文化保护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古建筑,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和维护,保留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历史信息;对于传统手工艺,要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鼓励他们开展传承活动,同时可以通过建立手工艺作坊、展示馆等方式,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展示和传承;对于民俗活动,要积极组织和支持,使其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在促进文旅融合方面,以文化为核心,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可以依托古老的建筑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民宿、餐饮、手工艺品销售等旅游服务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乡村生活的同时,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结合传统手工艺,开发手工体验旅游项目,让游客参与到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利用民俗活动,举办民俗文化节、乡村庙会等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提升村庄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同时传承文化。
村庄规划案例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平寨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个拥有400多年建寨历史的古老村落,同时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主要由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组成,2019年被评为“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风情浓郁。
在村庄规划中,平寨村高度重视落实“多规合一”。当地政府和规划团队深入调研,将上位规划中的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保护红线等要求精准落地。通过详细的测绘和实地勘察,明确了基本农田的范围,确保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基础。同时,严格划定生态红线,保护周边的山林、河流等生态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在产业发展方面,平寨村积极响应规划传导理念,利用自身生态优势和民族文化特色,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通过“村集体+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在种植结构上,打造了油菜花、荷花、葵花“三花”种植模式。每年3月,500亩(约0.333平方千米)油菜花竞相绽放,金黄的花海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7月,50亩(约3.33公顷)荷花摇曳生姿,200亩(约13.33公顷)向日葵灿烂夺目,形成了独特的田园景观。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还能参与农事体验活动,如采摘水果、种植蔬菜等,深入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此外,平寨村还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将布依族、苗族的传统歌舞、手工艺等融入旅游项目中,举办民俗文化节、手工艺品展览等活动,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领略到浓郁的民族文化魅力。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平寨村对闲置宅基地和废弃厂房进行了全面清查。对于闲置宅基地,通过复垦将其转化为耕地或其他农业用地,增加了土地的有效供给。同时,利用“三权分置”政策,将部分闲置宅基地流转给企业或个人,用于发展特色民宿、乡村客栈等旅游服务业态。例如,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老房子改造成民宿,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元素,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住宿。对于废弃厂房,进行了改造再利用,将其打造成农产品加工厂、乡村旅游服务中心等,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深度剖析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与村庄规划的内在联系,明确了村庄规划在落实上位规划要求、实现乡村空间优化布局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落实“多规合一”、借助“规划传导”、采用“分层规划”以及盘活“低效用地”等,可为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方法。结合案例生动地展示村庄规划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以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样能为其他地区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