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内在逻辑
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和农业经济全面繁荣,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在此过程中,应明确目标,把握好乡村振兴战略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之间的辩证关系,发挥协同效应,使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
以加强农村产业升级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起点
在新时代的浪潮下,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国农村发展的总体方略,旨在推动乡村走向繁荣、美丽、多元与和谐,确保乡村实现真正的富足。而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核心在于促进城乡间的资源共享与深度融合。农村产业升级,承载着推动农村经济腾飞、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重大使命。乡村振兴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产业的坚实支撑,而城乡融合则为农村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引入城市的高端要素和先进管理经验,农村产业得以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跃进,这不仅极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也为农村其他相关产业铺设了繁荣之路。
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着力点
乡村振兴战略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为国家和时代发展的重要战略和制度设计,其核心理念和追求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树立战略眼光,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农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通过持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采取更为精准有效的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此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也需要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推动城乡文化的深度融合,以此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貌。社会主义乡村发展之路,是一条共享之路,一条让广大农民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城乡居民共同享受发展的红利,共同走向富裕的未来。
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落脚点
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已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一大绊脚石,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共同富裕的进程。长期以来,城市与农村似乎被无形的壁垒分隔,形成了一种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资源、人口、教育和医疗等要素在城乡之间无法实现顺畅流动和均衡配置。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的界限逐渐模糊。尤其是近年来,农业农村的发展被置于优先位置,不仅在资金投入、干部配备上得到倾斜,更在政策扶持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确保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为乡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为城乡关系的重塑指明了方向。城乡融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空间概念,更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综合性过程。未来,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入推进,城乡之间的关系将更加和谐,乡村也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不仅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共同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乡村振兴战略下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现实困境
《决议》指出“城乡融合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当前形势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但是城乡间公共服务差距大、要素流动受限和创新治理方式的缺失,仍是阻碍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的难题,亟待深入研究和有效应对。
公共服务差距大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推进
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大是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面临的突出现实困境。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市学校拥有优质师资、先进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育课程体系,而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流失现象严重,教学设施陈旧,课程设置单一,导致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远远低于城市孩子,这不仅影响农村人口素质提升,也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医疗卫生方面,城乡差距也十分明显。城市集中了大量高水平的医院、专业的医疗人才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能够提供全面、高效的医疗服务。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简陋,医疗技术水平有限,优秀医疗人才匮乏,农民看病就医往往需要长途跋涉前往城市,不仅增加就医成本,还可能延误病情。这种医疗服务的差距,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不利于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要素流动不畅制约城乡融合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城乡要素流动存在诸多壁垒,严重阻碍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从人口要素来看,农村人口向城市单向流动趋势明显,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空心化”。尽管城市对农村人口有吸纳作用,但农村却难以吸引城市人口回流,城市人才在住房、就业、公共服务等配套政策缺失下,难以扎根农村,人才要素在城乡间难以实现均衡配置。在土地要素方面,农村土地的规划和利用缺乏科学引导,土地碎片化问题严重,制约规模化农业及其他乡村产业的发展,土地要素流动不畅极大地限制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资本要素流动同样受阻。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投资回报率较低、风险相对较高,使得城市资本下乡意愿不足。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信贷支持力度不够,农村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短缺成为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严重影响城乡要素的自由、有序流动,阻碍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健全。
城乡共治创新不足制约城乡融合发展
从治理理念层面看,城市侧重于现代化建设与公共服务提升,乡村则主要关注农业生产与基础民生保障,二者在发展目标与资源分配上缺乏有机融合,导致城乡治理存在脱节现象。治理模式上,创新活力匮乏,未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搭建城乡信息共享与协同治理平台,致使城乡间信息传递滞后、不对称,无法及时有效整合资源、协同解决问题。例如,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城乡各自制定标准,缺乏统一规划与联合行动,导致城乡生态系统难以实现整体性保护与修复。在治理主体协同上,城市的多元主体共治已初显成效,但乡村治理主体相对单一,社会组织、企业等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不畅、动力不足,城乡之间治理主体难以形成合力。这种创新不足的城乡共治现状,使得城乡在基础设施对接、公共服务均衡化等关键领域进展缓慢,严重制约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亟待通过理念革新、模式升级与主体协同等多方面创新来加以改善。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实践路径
优化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显得至关重要,它是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性举措。在审视当前的改革与发展任务以及深刻变革的宏观环境时,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推动城市资源的双向自由流通,加快城乡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乡村建设的整体能力,从而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伟大愿景。
缩小公共服务差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决议》中明确指出,“要提升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能力,并强调了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这在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党的领导在推动城乡融合中占据核心地位,各级党委(党组)应深入研究城乡发展的现状与挑战,抓住关键要素,加大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政策措施。首先,均衡教育资源。建立城乡教师定期交流机制,鼓励城市骨干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教师到城市进修,提升农村师资水平。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更新教学设备,完善多媒体教学设施。其次,优化医疗资源。推动城市大医院与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通过远程医疗、专家定期坐诊、技术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村医疗技术水平。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高农村医护人员待遇,吸引优秀医疗人才扎根农村。最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标准,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强政策宣传,引导更多农民参保。
推动城乡资源的双向自由流通,加快城市产业融合的步伐
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为了消除城乡要素交换的障碍,需要构建全面的政策支持。通过优化资源交换和要素互换机制,可以促使城市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向农村流动,从而推动农村发展。首先,在户籍改革方面,可放宽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限制,促进人才的双向流动。其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最后,加快金融资本下乡的速度,推动城乡产业融合。优化农村金融体系,增加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信贷投放,促进农村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要素的集聚、技术的渗透和机制的创新,可以促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提升价值链,培育农村的新业态和新动力,从而有效推动城乡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实现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实现全面的城乡互利共赢。
构建城乡合作机制,提高乡村建设的综合能力
构建城乡合作机制,首先要革新治理理念。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宣传活动,引导城乡居民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打破二元思维。建立城乡融合发展领导机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资源分配,制定统一的发展目标,如在产业布局上,促进城乡产业互补,城市发展工业与服务业,乡村发展特色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协同共进。其次,升级治理模式。引入数字技术搭建城乡信息共享协同治理平台,整合城乡人口、资源、环境等数据,打破信息壁垒。设立线上共治专区,鼓励居民线上反馈问题、提出建议,相关部门及时回应处理。以生态环境治理为例,借助平台统一城乡环保标准,实时监测城乡环境数据,实现联合执法、协同治理,提升治理效率。最后,强化主体协同。拓宽社会组织、企业参与乡村治理渠道,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项目补贴等,激发其参与积极性。成立城乡共治联盟,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事宜,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治理的良好局面,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加速推进。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李晓亚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