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包容性治理化解农村老人数字排斥困境

时间:2025-03-31 13:47:05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文字:钟燕菲

  在2021年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我国成功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着中国人民的绝对贫困问题,“三农”工作的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从国家近年发布的数据来看,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显著,我国乡村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老年人遭遇数字困境的事件频频爆出新闻,数字排斥这一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数字排斥让老年群体越来越边缘化,他们正在遭遇着数字困难和数字排斥,这是对社会公平的一项挑战。

  要想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解决农村老年人数字排斥困境。文章试图通过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回答好“何为数字排斥?何为包容性治理?”“乡村振兴背景下老年人数字排斥困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因何产生?”“何以实现乡村振兴背景下老年人数字排斥困境的包容性治理?”等新起点上优化乡村数字包容所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为解决老年人数字排斥困境,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背景下老年人数字排斥困境的主要表现

  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重大成果,绝对贫困问题已得到解决。为进一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需要着力解决乡村老年人的数字排斥问题。在自身因素和外部条件的共同影响下,农村老年人数字排斥困境体现在很多方面,主要包括经济排斥、政治排斥、文化排斥、社会排斥、关系排斥。

经济上的数字排斥

  经济排斥是指个体在正常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中被剥夺了参与的权利和机会,从而无法发挥其潜力。经济排斥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效应,既阻碍了个体自由地进行生产和生活,又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以及贫困问题加剧。经济排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就业排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劳动力市场对不同年龄群体产生了明显差异需求特征。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数据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2020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高龄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与其数字素养密不可分。乡村老年人的就业市场被数字化不断挤压,再就业十分困难。二是消费排斥。数字市场的开发对象,无论是智能设备,还是社交软件,始终聚焦于年轻人而非老年人。市场主体考虑到老年人经济意识较为保守,更愿意把钱用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即便有一定的储蓄,老年人对数字设备和数字技术的支出意愿也非常低。

文化上的数字排斥

  文化排斥是指个人或者群体难以融入社会的主流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同时,互联网文化和数字文化也在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流文化。乡村老年人能理解的语言体系与网络语言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就给他们学习使用手机和App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从而被排斥在网络文化的世界之外。

社会上的数字排斥

  首先,关于乡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手机支付,对年轻人来说轻而易举,但对有些乡村老年人来说,却是一道难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手机支付,乡村老年人还有很多方面因为数字化而感到困扰。例如,不会使用网约车,阻挡了不少乡村老年人出行的脚步;不会网上预约挂号,让乡村老年人遭遇新的看病难;不会网上购票,火车站、旅游景区、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的大门都成了乡村老年人过不去的一道关卡。其次,关于社会参与。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乡村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空间被压缩,社会参与能力被质疑。交话费、查询电费、消费购物等方面,农村老年人都需要在年轻子女的帮助下完成。总之,这一群体面临的数字排斥困境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满足感、获得感,加剧了社会不公平。

关系上的数字排斥

  关系排斥是指个人或者群体在人际交往方面被其他人、群体或者社会排斥。在数字时代,人们的交往形式、交往对象和交往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不同于以往。乡村老年人在数字排斥的背景下,难以建立积极健康的社会关系,逐渐失去了主要的社交网络,导致他们的社交和人际关系相对封闭。此外,受文化程度、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乡村老年人对数字化工具的使用频率较低。乡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类型单一、辐射范围缩小、社会活跃度减弱,这是关系排斥所导致的,这种排斥不仅使他们难以获取有效的知识,还会使他们缺乏足够的情感支持和社交认同。

老年人数字排斥困境的原因探究

  数字排斥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不利影响,而是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难以避免的矛盾。一般而言,数字排斥这一现象是乡村老年人难以了解或掌握信息通信技术从而导致这一群体数字素养水平较低,难以跟上社会发展步伐的结果。然而,乡村老年人数字素养不足,并不是由其自身单一因素决定,而是受经济、社会、家庭、个人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

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较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对该地区的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乡村老年人缺乏网络信息获取和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数字基础设施较差。乡村老年人的经济实力远低于年轻人,即使有些老年人有一定的积蓄,他们更愿意把钱投资到基础生存,而非数字生存。经济水平低,数字智能设备的接入明显不足,势必会造成老年人整体的数字能力不足,从而成为“数字难民”,被排斥在数字生活之外。

乡村老年人自身数字素质低

  乡村老年人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经济财产因素导致这一群体在数字科技上处于弱势地位。其一,生理方面,乡村老年人的视力、听力等身体机能在慢慢衰退,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智能产品的接触和使用;其二,心理方面,学习能力的慢慢退化让他们深感无力,进而产生了对数字技术的抗拒乃至于恐惧。受教育程度对老年人使用电脑、互联网、智能手机有很大影响,对技术的可获得性和价值缺乏感知、对新兴媒体的社会价值和积极意义理解不足以及对未知事物的盲目排斥,更进一步影响了乡村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接纳和学习。

家庭、亲友、社会支持不足

  首先,老年人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步伐,除了自身适应能力差、学习能力弱,一些智能应用适老化程度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郑教授表示,显然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乡村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这个社会的发展却是“高知化”“年轻化”的,各行业的领头人物大多具有较高教育背景,产品的研发倾向于把目光聚焦在年轻人身上,这样往往会导致忽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其次,乡村老年人在数字科技领域面临着子女回馈、亲友互助和社会支持不足等挑战,这些因素阻碍了他们融入数字化社会。在数字技术条件下,乡村老年群体接受新事物能力有限,致使他们无法适应现代信息化生活方式。面对网络上的新鲜事物,农村老年人向子女求教难,一方面,子女往往不在老年人的身边,没有足够的时间教老年人操作;另一方面,年轻一代缺乏帮助老年父母融入数字化社会的意识,从而对父母的求助缺乏耐心。

  最后,在数字化进程中,乡村老年人所需的科技普及培训课程存在缺失,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老年学校会提供有关电脑、网络和智能手机使用等方面的课程,但是在农村,鲜有网络科技服务的普及和推广,农村老年人缺乏数字技术相关的科普和培训。

治理政策单一

  目前,政府出台关于治理数字鸿沟和数字排斥领域的政策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社会包容方面,即降低数字难度、智能产品适弱化、服务方式适老化。例如,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互联网网站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通用设计规范》等政策都围绕改善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难的情况展开,提出智能设备界面和App适老化和适弱化的要求。

  现有的政策指向,对老年人我们必须确保技术简单易用,不被视为令人畏惧或过于复杂。这些政策侧重于在技术上帮助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App和上网,但是在丰富老年人教培体系、普及农村数字网络、提升老年人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有待补充完善。解决乡村老年人的数字排斥问题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单单从技术上发力无法确保根除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老年人数字排斥困境的包容性治理

  作为兼具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新兴社会治理理念和模式,包容性治理更加注重公平和更趋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从其理论内核和操作过程来看,可以简要概括为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治理过程、共享治理成果三个方面。

治理主体:多元参与

  包容性治理理论以多元主体的平等参与为基础和前提,强调实质性、平等性的参与,而不是仅仅追求利益的一致。这一内在逻辑表明包容性治理要求利益相关的所有主体平等地参与治理,在治理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进行理念和观点的碰撞、价值的融合。在老年人数字排斥困境中,一方面,困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经济收入较低、缺乏智能设备使用经验、不懂数字技术。此外,还有很多老年人认为自己年纪太大了没有必要去学习数字技术,并且担心自己会在使用智能设备时遭遇诈骗。另一方面,老年人数字排斥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有紧密联系。综合上述影响因素,在老年人数字排斥困境中,促进各个主体之间参与对话和平等协商,有利于融合不同的资源优势,以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治理过程:合作互动

  在治理过程中,合作性的强调体现了政府与社会的紧密合作,以及市场机构对政府不足的弥补,这是政府完善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机制。因此,我们主张倡导治理过程中的合作性,这是包容性治理的核心要求。

  包容性治理体系绝不容忍“行政傲慢”,参与合作的主体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协作关系。政府的角色和其他合作行动者的角色并没有主次之分,因为任何形式的傲慢都会破坏合作的基础,阻碍合作者的对话沟通和资源互通,从而对合作构成巨大的威胁。

  在治理过程中,为了消除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价值、利益、观念的差异及分歧,包容性治理采用吸纳不同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尊重主体间差异的方式,并注重以论证、对话、讨论为主要环节的交往行动,以协商合作为框架核心和构建程序性体制机制的方式,实现“主体差异—达成共识—协商合作—合作共享”这一逻辑链条的统合,从而最大程度地综合不同主体之间的价值诉求。包容性治理主张通过采取民主的交流协商,开展多层次的对话,以多样化的合作互动方式,更好地融合政府、市场、民众等各个主体间的友好关系,从而为解决老年人数字困境奠定基础。

治理成果:利益共享

  利益共享是包容性治理最终追求达到的效果,前面强调的多元参与的治理主体以及合作互动的治理过程,都是为了确保最后能实现治理成果在相关利益主体之间达到共享。可以说,治理成果的利益共享是包容性治理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这个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那就表明前期的工作没有到位或者是无效的。治理成果的利益共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治理主体需知晓治理成果。另一方面,治理成效和收益应在各利益主体之间平等分配。包容性治理强调各相关利益主体平等地参与利益分配,公平地享受社会资源,即资源分配的制度或者政策是包容的,是以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导向的,并有意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当然,治理成果的利益共享是多维度的,不仅包括收入分配,还包括经济的非收入维度、政治利益维度、文化素养维度、精神进步维度。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罗学茹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