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级应急广播工程的电源保障与维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应急广播作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构成,被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力争在农村地区实现广播“村村响”。当前,我国农村应急广播体系已基本建成,对预防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农村应急广播工程建设仍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其中电源保障问题尤为突出。受经济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农村地区电网建设相对滞后,市电供应不稳定,经常出现电压不达标、频繁停电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应急广播的正常播出。同时,广播站普遍存在备用电源配置不足、供电线路老化失修等问题,应急状态下电源保障更是捉襟见肘。保障农村应急广播的持续稳定播出,必须加强电源系统建设,采取有效的供电技术和维护管理措施。文章拟从农村应急广播电源保障的技术方案选择和维护管理机制构建两个角度展开研究,为提升农村应急广播保障能力提供决策参考。
电源保障方式和存在问题
市电供电不稳定
不稳定的市电供应,给农村应急广播播出带来困扰。一方面,农村停电直接导致广播中断,尤其是在偏远山区,严重时可能持续几天甚至几周之久,影响了应急信息的及时传播。另一方面,不稳定的供电电压会造成广播设备损坏,大幅缩短其使用寿命,导致维护成本增加。此外,不可预知的停电时间,也给应急广播的值班、检修等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因此,解决农村应急广播对市电过度依赖的问题迫在眉睫。
备用电源配置不足
针对市电供应不稳定的问题,农村广播站普遍配备了应急备用电源,主要包括柴油发电机、铅酸蓄电池等。然而,受财力物力限制,农村广播站的备用电源配置普遍不足,远不能满足应急状态下24小时不间断播出的需求。以铅酸蓄电池为例,农村广播站配置的多为100—200Ah容量的电池,在市电中断情况下,仅能维持3—5个小时的应急播出,而更长时间的电力保障则需要启用柴油发电机。但当前农村广播站的柴油机普遍存在设备老旧、故障率高、油料储备不足等问题,难以支撑长时间的应急广播。更关键的是,柴油机的使用往往需要人工值守,而农村广播站普遍人手短缺,无力安排专人进行24小时值守。这导致广播电源一旦出现故障,无法及时启动备用电源,使广播中断时间进一步延长。广播站备用电源配置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应急广播播出保障能力,已成为农村应急广播体系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短板。
供电线路老化失修
农村应急广播覆盖范围广、线路长、设备点多,其供电线路长期处于高温、潮湿、风吹日晒的恶劣环境中,老化失修问题突出。一方面,农村广播线路铺设年代较早,普遍采用铝芯线或钢芯铝绞线,导线截面积小,线路绝缘性能差,抗风险能力很弱,在台风、冰雪等极端天气下极易发生线路断裂。另一方面,农村广播站多分布于偏远山区,供电线路穿越复杂地形,迂回曲折,给日常维护和抢修带来诸多困难。供电线路失修会直接导致广播信号传输和设备供电中断。然而,广播站普遍缺乏线路巡检和维修的专业人员,加之维修经费短缺,导致供电线路隐患久拖未决,事故频发。尤其是在山洪、泥石流等突发灾害期间,倒断线路短时间内难以抢修,这让原本就存在问题的应急广播保障工作更是雪上加霜。
农村应急广播电源保障技术方案
市电+UPS不间断电源
UPS不间断供电系统由蓄电池和智能充放电装置构成,平时利用市电持续充电,维持在满电状态。当市电中断时,UPS可自动转换电源,维持广播站4—8小时应急播出。针对农村地区市电频繁波动、短时中断等特点,UPS具有即插即用、转换迅速、过渡平稳等优势,可有效消除市电波动和瞬时中断带来的冲击,提高广播设备的供电质量和可靠性。与传统铅酸蓄电池相比,UPS的智能充放电管理功能可大大延长电池寿命,降低运行成本。但是,UPS容量有限,面对市电长时间中断仍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蓄电池普遍使用铅酸电池,能量密度低,充电效率差,不太适合在农村高温环境下长时间运行。因此,UPS适合作为基本的应急备用电源,仍需结合其他电源方式互为补充。
太阳能独立供电系统
太阳能供电通过光伏电池阵列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配以智能充放电控制器和蓄电池,可实现持续稳定的供电。系统具有安全可靠、清洁环保、免维护等优点,完全不受电网制约,特别适合偏远农村广播电源建设。广播站需要24小时不间断播出,对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智能蓄电系统由蓄电池、智能充放电控制器等组成,可提供持续稳定的电力输出。蓄电池可在夜间低谷电价时段充电,在用电高峰时段放电,平滑电网波动,提高供电质量。按照广播站200W功率估算,配置2000Ah的蓄电池即可实现全天候供电,即便遇到临时停电,也能保证连续数小时的应急播出。智能控制器可实时监测蓄电池状态,优化充放电策略,延长使用寿命。对于分散于各村的广播终端,就近配置小型蓄电装置,可进一步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线路能耗和故障率。蓄电技术不断进步,电池能量密度越来越大,成本也逐渐下降,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市电+太阳能互补供电
考虑到太阳能系统的初始投资较大、易受天气影响等局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采用“市电+太阳能互补供电”的模式,即在保留市电作为主供电源的基础上,增设太阳能系统作为第二电源。平时主要利用太阳能供电,市电断供时可实现无缝切换。互补供电模式集二者之长,在保证应急播出的同时,可享受低成本市电的经济性,又能避免市电中断造成的不利影响。关键是要做好两种电源的有效切换。这需要配置性能可靠的自动切换开关和稳压模块,实现平滑切换、稳定输出。实践中,互补电源供电在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通信基站等领域,运行效果良好。将其引入农村应急广播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大有可为。
各方案优缺点对比分析
上述三种电源保障技术方案各有优劣。“市电+UPS”方案投资省、见效快,但受电网供电质量和中断时长限制,只能作为过渡和补充。太阳能独立供电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但前期投资大、易受天气季节影响,维护要求高。“市电+太阳能互补供电”兼顾经济性和可靠性,但系统复杂度高,对设备选型、安装施工、运行管理要求更高。对于不同区域和场景,应根据当地光照条件、电网状况、建设资金、运维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如下表所示。总体来看,单一市电供应无法满足农村应急广播的可靠性要求,太阳能供电是大势所趋。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建议积极推广互补供电系统,有序完成“新能源替代”;而对于偏远、条件艰苦的地区,宜优先采用独立太阳能系统,避免过度依赖电网。同时,针对农村广播的应急属性和广播时间特征,可考虑“大储能、小功率”的配置策略,降低运行成本。
不同场景的电源方案选择建议表
电源设备维护管理策略
建立三级维护组织体系
农村应急广播电源设备维护管理需形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组织体系。其中,县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是维护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承担制度制定、经费落实、人才培养等职责。乡镇广播文化站作为基层维护管理单位,负责辖区内设备巡检、故障处理和技术指导。村(社区)则安排专兼职人员进行日常巡查和异常情况上报。三级组织分工明确、协同配合,实现对电源设备全方位、无死角的维护管理。建立三级维护管理体系的关键是厘清各自职责,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协同的工作格局。县级主管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制定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同时为基层开展维护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人才保障。乡镇广播文化站作为承上启下的中间层级,既要认真落实县级部门要求,指导督促村(社区)开展日常维护,又要及时反映基层诉求,争取县级层面政策、资源倾斜。村(社区)是维护管理的“最后一公里”,要依托广播员、电工等,落实日常巡查和维护措施,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置。三级组织体系的有效运行,有赖于纵向管理和横向协调机制的不断完善。
制定应急电源维护管理制度
维护管理制度是规范农村应急广播电源设备运维的基本依据。广播电视主管部门要会同供电、气象、应急管理等部门,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明确各类设备的检修周期、操作规程、安全防护要求等,确保电源设备维护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要出台管理办法,规范采购验收、使用登记、报废处置等环节,堵塞管理漏洞。要建立设备档案,如实记载设备参数、维修情况、更换部件等内容,实现全周期管理,为设备大修、更新提供决策参考。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还要高度重视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农村应急广播电源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必须第一时间响应、快速抢修,最大限度减少广播中断时间。为此,要完善故障报修和应急处置流程,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处置措施和协调机制,确保在突发情况下各司其职、协同应对。对于偏远山区等应急处置难度较大的地区,要因地制宜制定预案,采取适当的应急措施。
加强维护队伍技术培训
农村应急广播电源设备是一套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维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广播电视主管部门要把维护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采取有力措施提升队伍素质。定期开展专业技术培训,聘请厂商工程师、高校教师等,系统讲解电源设备基本原理、性能特点和操作规程,帮助一线维护人员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举办各类技能竞赛,以赛代训、以赛促学,有针对性地查找短板、弥补不足,在竞赛过程中磨砺技艺、提升水平。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助高校、研究所等“外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破解制约农村电源保障的瓶颈难题。建立人才交流机制,通过挂职锻炼、对口支援等方式,促进人才双向流动,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保障维护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是农村应急广播电源设备维护管理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农村应急广播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电源设备维护管理的财政压力持续加大。对此,广播电视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推动将维护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为维护管理工作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在经费使用上,要统筹兼顾、合理配置,重点用于设备维修、更新和队伍建设等。与此同时,还要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电源设备建设维护,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市场化方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源投向农村应急广播电源领域。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设立农村应急广播电源产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先进电源设备引进、关键技术研发、维护队伍培训等。在深化“放管服”改革过程中,减少农村电源设备建设维护环节的行政审批,对相关企业在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给予适度优惠,营造有利于社会资本进入的良好环境。
综上所述,农村应急广播电源保障既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问题。要从农村基层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切实有效的供电技术方案,在有限投入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电源系统供电可靠性。
终审:魏文源
监审:乔星琦
编校:王莹珠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