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农村独居老人不停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趋明显,老年群体的总量和比例在不断攀升。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医疗技术、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质变,人均寿命也得到了提高,使中国老年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成为目前国家、各领域学者的关注重点。老龄化现象日益加剧对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在一定程度上会延缓社会经济的发展,养老、医疗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家庭结构发生改变使老年人的照料需求和供给关系变得紧张,并处于不平衡状态。就目前我国发展的水平来看,经济发展相对较低,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少子化以及社会转型的矛盾交错,从而使社会面临着严峻的养老挑战。大规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移使农村的老龄化程度加深,由于农村老年人思想固化、家庭结构变迁和农村生活环境的影响,农村老人的居住方式出现独居化、空巢化、隔代化的趋势,从而导致大量农村独居老人出现。总而言之,旧的家庭养老受到巨大冲击的同时,新的社会化养老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要求,造成独居老人生存与养老问题突出,生活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引发独居老人内心不安,生存状态遭受巨大的冲击。现有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1.25亿单人户家庭,其中包括两部分:一是老年单人家庭(老年人中处于独居状态的家庭);二是年轻单人家庭。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独居老人呈现出逐渐增长趋势。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问题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农村老年人的供养问题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总体问题。
因此,文章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将对劳务输出县域的农村独居老年人生活状态进行探究,文章通过实地访问和参与观察了解到当下农村独居老年人存在独居的生存问题,如经济来源不确定性给独居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造成问题;子女的外出劳务给独居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造成缺位;农村独居老年人没有监护人看管,生活状态差,有些甚至连日常的饮食都不能保证;还有常年的独居生活给老年人带来了精神空虚,缺乏慰藉,情感逐渐冷漠,倾诉对象有限等问题。为此,文章就这些现实问题对农村独居老年人作出讨论,以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排生村的劳务输出现状
排生村经历两次搬迁历史
排生村位于贵州黔东南州台江县革一镇,地处偏僻,距离县城需要大约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但与周边村寨相距不是很远。早在2009年,排生村位于水电站中下游,当时要兴修水库发电站,为此村庄从原址搬迁到规划区域内安置。这一次的搬迁过程,给排生村的田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很多村民田地被淹没,靠种地的排生村村民开始寻求新的生活出路,少部分人外出打工。而后没过多久,乡村建设发展需要兴修铁路,排生村大部分房屋需要拆除,土地被征用,村民手里的土地又变少了,至此,排生村第二次的搬迁历史完成。经历两次搬迁历史后,排生村在外出打工这条道路上有越来越多的人集结,原本以种地为生的村民在看到外出打工的利益后也跟随外出务工,剩下的老年人留守村中,种着家中仅剩的几亩地维持家庭生存。城市化发展推动排生村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村民从传统的劳动中脱离出来成为一名流动的农民。
排生村在城镇化影响下年轻劳动力逐渐外出务工
排生村成为劳务输出的契机在于农村发展的推动,以及城市流动为农村人口提供了进入城市的途径。此外,两次的搬迁历史给当地村民的田地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失,只靠种几亩地来维持家庭生活是难以为继的,子女需要上学,父母往往选择外出务工。而留守在村里的老年人则成了土地的守护者。他们依然坚守着与自己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土地,即便现在村里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再种地,但他们只要自己还能活动,就会坚持去种地。这不仅是他们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也是他们展现自己劳动价值的方式。排生村的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大多数时候都是老年人留守在村中,外出务工能获取高额报酬,提升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子女的未来教育水平,这也是多数父母会选择外出务工的原因。所以,劳务输出是导致排生村独居老年人生存问题的因素之一。
劳务输出县域农村独居老人面临的生存现状
经济供养不确定性对农村独居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经济供养是以金钱、物品等为老年人提供物质性补偿的手段。经济上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帮助老年人度过养老生活,维持生存的能力。当老年人从中年期逐渐过渡到老年期后,很多的变化都会在身体上体现出来。例如,身体素质减弱、体力下降以及行动能力迟缓等问题随之出现。同时,他们可能无法再从事过于劳累和繁重的农业活动或其他有收入的工作。因此,为了维持其基本生存,经济上需要得到一定的保障和支持。尤其是老年人身体机能已经下降,身体病痛等情况时有发生,需要足够的经济来应对生病时需要支付的医疗费用。从某种程度来说,老年人最根本的问题还是经济问题,因为这关系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满意程度和生活质量。从以往的研究中发现,家庭养老中承担养老责任的夫妻角色分工明确,丈夫负责经济支持,妻子则是以生活照顾为主,并且农村的经济供养水平较低。那么,当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后,他们对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会有所提高,但不会给独居老年人带来生活上的安慰与现实的照顾。
日常活动和生活照料的空缺影响独居村居老人生活
日常活动是老年人唯一的活动渠道,而生活照料也是老年人迫切需要的重要方面。根据日常活动的频率,可以看出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是否良好,而生活照料则是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以生命历程来看,人在进入老年期后,所有的能力与技能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不断退化,最后只能在家以养老为主,而他们的日常活动都是以居家休闲为主,生活上需要长时间的照料。这是基于他们体力和活动能力有限而决定的。但是,当子女成年离开家外出务工后,在家养老或即将养老的老年人不仅没有很多闲暇生活,没人照顾,而且还要独自承担繁重的农活、家务劳动的重任。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独居老人很有可能从过去的照顾接受者成为照顾的提供者,原本是安享晚年,反而成为照顾者,这对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精神慰藉的缺失降低农村独居老人生活质量
精神慰藉指的是农村独居老人在心理调适和精神安抚方面的需求,它是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撑。这包括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倾诉个人情感以及渴望得到他人关心的心理需求。父子关系、婆媳关系、代际关系是否融洽,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精神质量。因为老人与子女之间关系紧张,会使老人的情绪受到影响,从而令双方的情感逐渐淡化甚至消失。而基于农村独居老人的特殊性,他们原本就已经是独居状态,加上缺乏照顾,精神上就比较孤僻且情感输出渠道缺失,身边无人倾诉与安慰会更需要精神慰藉。因此,独居老年人面临着窘迫的生存难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改善劳务输出县域农村独居老年人生存状态的措施
提倡“孝”行“孝”施,强化亲情关系
中国一直都是奉行“孝文化”、以“家庭”为载体的养老模式。子女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在古代封建传统社会,“孝”是一切社会道德的基础。当前,城市化持续加快,社会观念已经发生改变。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入城市,已经接受现代文化思潮。相较于一生都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而言,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与城市生活格格不入,造成子女与父母的巨大沟通差距。子女由于劳务流动已经给农村独居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带来不稳定性,他们对于亲情的渴望要比物质多,即使子女外出后寄回很多钱或物品,但独居老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生活愉快。由于长时间独居和无人亲身照料,导致老人与子女之间情感逐渐冷淡,子女常年在外,一年也见不到几面。因此,我们应该找回原本的“孝”道,加强亲情联系,重新激起年轻人内心孝文化的涟漪,重视孝文化。把孝践行于行动中,提倡“常回家看看”。鼓励返乡创业,就近择业为父母提供充足的照料与帮助。对劳务输出县域更要把“孝”思想放在每一位在外的游子心中。以实际行动让父母体会天伦之乐,时刻关注父母的身体健康、经常与父母唠家常、亲自照顾他们,远比经济上的抚慰要更有效果,也更能让老年人从心底感到欢喜。
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农村养老服务
在现代化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的建立强化了传统的农村社会治理效能。社区是指特定人口群众在共同经济利益基础上,在社会生活等方面有着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定地理区域。老年人要想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就需要保持与他人或事物的联系。因此,建设与发展农村社区非常有必要。通过建立农村社区,开展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帮助独居老人重拾生活希望,引导他们参与社区活动,增强主动性。以当地特色建立有为社区,制定属于当地农村的社区服务活动,拓宽独居老人交往空间和机会,让老人齐聚一堂共同开展活动。建立服务中心能够帮助独居老人解决具体问题,提供方式如上门慰问、生活照料、老年文化教育和文娱项目等。农村独居老人是亟须关怀的群体,他们不仅物质水平较低,而且精神需求十分欠缺,一旦子女外出之后,他们会更加孤独、寂寞,内心的思念与忧愁难以排解,对生活态度消极等情绪显露。通过社区活动的开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独居老人,为他们的晚年生活提供便利和情感安慰。
发挥政府作用,完善农村养老政策
在解决农村独居老人这一弱势群体的问题上,政府应扮演统筹与监督辅助的角色。老年人本就属于弱势群体,独居老人更是属于弱势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更加需要得到社会的支持与关爱,让他们平静地度过一个美好的晚年。但是,当前农村地区的独居老人生存状态并不乐观,养老成为问题,需要政府的关注和重视,把农村独居老人纳入现实的养老目标中。
除了做好各项基本老年人补贴政策的完善外,实地评估、加大覆盖力度,以保障农村独居老人的基本生活,满足独居老人的获得感。政府作为国家的行政主体,应当更积极引导社会各类组织参与进来,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就当前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而言,执行力度定会有所不同,但在独居老人这部分的关注上应该加大力度,不仅是因为我国有庞大的老年群体,还因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展现着国家的经济水平。此外,政府应增加村庄的就业机会,让外出劳动的人员能够选择返乡就业,给予劳务输出人员与老人就近接触的机会。因此,政府有必要安排有关部门及时深入其中,掌握他们的生存状态,排解他们心中的苦闷,鼓励返乡就业与创业发展,给青年人更多与老人相处的途径。
在社会转型发展中,城镇化速度加快,伴随而来的人口老龄化,是现代化过程中的巨大挑战,也是乡村振兴建设发展的一大难题。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我们为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改革,从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到实现了小康社会,我们一直在不断地前进。如今,要向现代化强国迈进,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能在21世纪中叶达成目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发展蒸蒸日上,农村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是乡村振兴中“三农”问题的要点。所以,农村独居老人作为农村老年人中的弱势群体,面临角色中断或丧失的局面,经济地位下降、身体机能衰退,自理能力也在弱化,是需要有人关心、帮助的群体,在经济、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上都需要大量的关注。通过对排生村独居老人的基本调查发现,农村独居老年人面临着巨大的生存难题,他们早期为社会建设做出过贡献,如今到了垂暮之年,逐渐从社会劳动中脱离,他们的养老需求是应有之义。他们回顾自己一生的光阴,一辈子与土地同生长,甚至有的独居老人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故土看看外面的世界。而在剩下的生命历程中,他们孤独生活,独自消磨独居带来的寂寞。他们内心渴望阖家团聚、儿孙绕膝,在各种支持不足下,他们缺乏社会参与,对生活态度消极。基于这种情况,重视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对其应对养老生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保持生存状态的稳定性。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