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城乡养老保障网
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城乡统筹,健全三级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县级层面。积极实施县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和全县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项目,建设以专业医疗、护理、康复医养服务为主的专业养老机构。统筹推进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升改造,并与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协作机制,构建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二是乡镇(街道)层面。积极实施乡镇卫生院提升改造和敬老院“公建民营”融合发展项目,重点提升敬老院基础设施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与乡镇卫生院提升改造同规划、同设计,将乡镇敬老院打造成医养康养融合发展的养老机构,为辖区老人和旅居老人提供定点救治、慢性病康复等全方位、多角度的健康养老服务。栾川县14家乡镇敬老院中,目前改革建成区域集中养老服务中心的已有4家。三是村(社区)层面。有效整合农村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等,将实施农村“集中+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纳入乡村建设项目清单,制定台账,明确责任分工,切实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已建成村级小型集中养老服务点20个,农村居家互助养老服务点43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0个,可为空巢、独居、高龄、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
织密网络,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一是资金保障,增加服务设施供给。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类财政资金893万元,政府专项债资金9000万元,为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资金保障。采取新建、改造、整合资源等方式,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0个,其中城镇11个,农村19个,通过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运营模式,不断增加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二是科技赋能,引进智慧养老模式。建立栾川县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对全县老年人基础数据、养老服务队伍数据、养老服务资源数据等信息进行多方位综合性的收集、整理、分析,为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提供精准数据支撑,提高服务效能。发掘智慧平台全过程监督和管理作用,利用乐养居App,实现一键下单订购上门服务,借力“互联网+”,让养老服务更“智慧”。三是立足实际,创新多元服务形式。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养老服务模式,针对已建成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采用公建民营的形式,培育引进综合化、专业化的本土养老服务企业,推动实现品牌化、连锁化运营。通过企业承包运营多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整合资源,降低运营成本,并采用预排活动表、解锁社区特色等方式,提供可自主选择的个性化、精品化的养老服务。
多措并举,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
一是依托优势,打造“候鸟式”旅居养老服务点。栾川县生态资源丰富,得天独厚,乡村旅游起步早且发展态势良好。一些乡村旅游基础较好的村庄,结合交通、旅游等优势资源,成功打造出一批小型集中的养老服务点。截至目前,全县打造此类小型养老服务点13个,主要分布在旅游资源丰富、老年人居住集中的合峪、潭头、狮子庙、冷水等乡镇。二是整合资源,夯实基层医养结合发展。结合各乡镇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总体设计,密切村级基层卫生服务和助老服务站点的合作,不断夯实医养结合的发展基础。2022年庙子镇黄石砭村率先打造集医养结合、日间照料、长期托养等功能于一体的集中互助养老服务站,设置医养床位30张,由栾川县福寿居康养中心运营,与该村卫生室相结合,提供医疗、日托照料、休闲娱乐等养老服务。三是结合实际,形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根据农村实际情况,一方面,在偏远山区村落搬迁后集中居住的农村小区建设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点。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村级居家助老服务点30个。另一方面,针对人员居住分散的偏远村落,探索“爱心呼叫”养老服务项目,通过为独居、行动不便的老人安装一键呼叫设备,实现老人有所呼,亲属、党员、村医有所应,做到老人需求精准对接、紧急呼叫及时接收、应急事件及时处理。目前全县有31个村480户老人家中配备“爱心呼叫”设备。
提升品质,推进医养产业多元发展
建立专项领导小组,组织考察团外出学习“取经”,初步探索出嵌入式、签约式、联系式三种医养结合发展模式。一是以嵌入式提供专业化服务。养老中心内嵌医疗机构。在县养老中心统一设置医务室,配套常用诊疗设备和专业医护团队,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免费日常服务和有偿特色服务。如依托县委党校养老服务中心,由耕莘街道卫生院派驻医务人员长期入驻,提供日常医疗和养生保健服务。医疗机构内置养老床位。坚持因需设置,针对老年人比较急切和关切的需求,在全县医疗机构增加医养康养项目,提供老年医疗照护、家庭病床、居家护理等服务。乡里(邻里)中心内设医养服务。将医养康养融入乡里(邻里)中心建设,以40个常住人口较多或旅游产业发达的村为试点,依托现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探索突发病“村医值班、有求必应”,基础病“随时就诊、乡村处置”,复杂病“乡村响应、分级转诊”三种模式,为辖区群众和来栾游客提供必要医养服务。二是以签约式提供日常化服务。一方面,针对本地集中养老群体,在全县14个公办敬老院以及颐天园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天晴颐园养老服务中心等民办养老机构,设置医疗保健服务中心,配备相关医疗设施,与属地乡镇卫生院签订服务协议,派驻服务团队定期提供医疗健康管理服务。另一方面,针对旅居群体,在民宿和家庭宾馆较为集中的区域,依托村卫生室提供基本医疗和养生服务。同时,设置中医康复养生保健中心,配备相关康复保健医疗设备,派驻专业服务团队,为入住1个月及以上人员免费建立健康档案,每半月开展一次健康体检服务,以及有偿养生保健服务。三是以联系式提供下沉化服务。网格管理,优化服务半径。将县城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在服务网格规划内,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选聘诊所医生作为网格医,为网格内常住居民提供连续性、全覆盖、无盲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动上门,做实健康养老。把老年人作为重点人群,由县、乡、村三类医生组成签约服务团队,并配备移动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提供上门巡诊、家庭病床、护理等老年人护理服务,努力做到慢性病有管理,疾病早发现,小病能处理,大病易转诊。
突出亮点,打造旅居康养特色名片
在大健康、大康养、大文旅深度融合、竞相发展的背景下,聚焦旅居群体,以民宿、景区、乡村旅游为重点,着力构建富有栾川特色的全域旅居康养体系。一是以打造高端民宿集群为抓手,打造“民宿+康养”模式。聚焦旅居康养“住”的问题,在栾川旅游由观光型向度假型转型升级的风口,以“百村千宿”行动为重点,运用市场思维和创意手段,加快推动高端民宿集群建设,开发休闲农业、医疗服务、养生度假等功能,逐步形成以隐心谷集群为首的生态休闲型、重渡沟民宿集群为主的“非遗”文化型,以及“春风江南”民宿集群为主的康养度假型等产品,带来“银发经济”红利。二是以景区设施提档升级为重点,打造“景区+康养”模式。聚焦旅居康养“玩”的问题,针对各景区风光特色打造老君山山地康养度假、龙峪湾森林康养度假、伏牛山滑雪乐园冰雪康养度假等不同主题的康养度假游,增添旅居康养的娱乐方式,提升吸引力。三是以抓好乡村运营为核心,打造“乡村+康养”模式。聚焦旅居康养“可持续”的问题,依托乡村自然禀赋,进一步发掘旅居康养潜力,围绕创新创意、延链补链,推进文、旅、体、医等多业态多领域跨界融合,打造康养小镇1个,以民宿集群、铁路小镇、星空露营、休闲农场、研学基地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旅游村10个,有效扩大了乡村康养旅游的内涵。
存在的主要问题
城乡发展不均衡
城乡之间在养老服务设施、能力、投入水平方面存在差距,农村养老服务整体薄弱,医疗护理服务能力低下。相比之下,城镇社区和新建设的农村养老服务场所配备了按摩椅、熏蒸桶、理疗床等保健理疗设施,并提供了多样化的娱乐方式和医疗服务,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
社会化专业运营存在不足
日间照料中心具有普惠性质,主要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无偿和低偿的服务。然而,受老年人消费观念的影响,其收益相对较少,导致社会力量运营时利润较低,持续运营面临困难。多数村(社区)采取自主经营的方式,但缺乏专职人员来进行管理和运营,导致养老服务设施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作用。
养老服务覆盖面还不够
公办公营的养老机构服务对象单一,除政策规定人员外,其他有养老服务需求的社会老人难以入住。一些偏远乡村人口较少且居住分散,由于建设养老设施易导致闲置,因此未建设日间照料中心,也未采取其他针对性的养老服务措施,导致养老服务在县域内的全覆盖还未实现。
旅居康养品质还不够高
缺乏龙头康养企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配套康养服务不完善,无法满足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此外,当前发展主要侧重于生态康养,而在运动康养、文化康养、健康理疗等领域的开发尚显不足,未能在产业融合方面形成有效的辐射效应,未能发挥上下游带动作用。
医养融合不够紧密
目前,城镇养老院、社会养老机构虽然都与卫生院签订了合作协议,但其内部未设医务室,距签约的卫生院也有一定距离。养老机构“养老不医护”,医疗机构“治病不养老”的僵局,导致老年人养老和医疗需求难以两全的问题。
意见建议
加大政府支持保障力度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构建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格局,发挥好政府在规划指导、市场培育、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强沟通协作,形成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合力。二是加大财政投入。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确保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经费、供养经费和工作经费、民办养老机构扶持补贴经费,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经费落实到位,进一步提高全县养老服务水平和效能,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关键。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加强民政、人社、教体、卫健等部门协作,进一步加大养老服务技能培训力度,将养老护理员培训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通过入职奖补等方式,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进入养老服务队伍。二是健全激励保障措施。建立养老护理员晋升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确保养老服务队伍稳定。三是增设公益性岗位。根据省财政厅、民政厅、人社厅等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支持城镇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豫财综〔2019〕58号),按养老机构75周岁以上服务对象数量与公益性岗位100:1的标准,提供政府公益性岗位支持。
提高管理运营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机构准入、退出、激励机制,制定完善的养老机构管理规范,强化行业监管,及时解决养老机构管理和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加强养老服务质量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评估体系及养老服务质量投诉机制,加强业务指导,积极推动养老服务行业规范管理。三是坚持建管分离、“公办公营”和“公办民营”相结合,引入具有专业能力和从业经验的社会机构作为运营主体,进行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提升养老服务管理运营水平。
补齐城乡养老服务短板
一是将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民生工程,解决好城乡养老服务用房、用地等问题,进一步完善运营补贴、水电气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加大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完善养老服务功能,健全养老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城乡养老服务活力。二是按照因地制宜、统筹发展的原则,针对人口数量少,老年人居住分散的村落实行多村联建,整合周边临近村落,高标准打造集日间照料、保健理疗、短期托管、长期托养于一体的集中养老服务站点。三是加快推进城乡养老服务平台和信息化建设,以现有智能化平台为基础,深化数据分析应用,拓展智慧养老服务内容,丰富养老服务项目,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基本服务需求。
推进医康养产业协同发展。
一是突出“慢生活”特色。将现代康养与田园乡愁相结合,将游览观光与农耕体验相结合,将体育健身与养生保健相结合,加快民宿集群、单体精品民宿建设,加快景区、乡村旅游特色村养老服务功能开发,打造一批寄情山水、田园诗意的康养生活方式小镇,吸引外地游客来栾养老。二是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围绕康养旅游示范区打造,引进培育一批康养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延链条、壮产业”,进一步提升康养结合水平和品牌化、市场化运营管理能力,进而带动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做优康养拳头产品。支持推动各景区形成种类多样、体验丰富的休闲度假产品体系,促进文化旅游与健康养生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大中药材、山珍等资源利用,开发具有栾川特色的健康产品体系,延长产业链条,擦亮栾川康养产业品牌。四是促进医养深度融合。充分挖掘现有医疗资源,扩大医养融合型、康养护养型养老机构、养老产业供给,扎实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完善村医参与健康养老服务激励机制,逐步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效。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互补,持续推进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护理站,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利用闲置资源开展养老服务,推动我县养老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王莹珠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