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着力建设过硬村级后备干部队伍

时间:2025-03-03 15:15:28来源:中共安徽省巢湖市委党校 文字:陈太亮

  在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对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特别是人才振兴提供了行动指南。在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建设中,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是“生力军”和“蓄水池”,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安徽省中部的巢湖市,通过乡镇公开招考、村(社区)自行聘用等方式,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标准,明确年龄、学历、户籍等硬性条件,从本地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等群体中选拔了一批人才进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截至2024年6月底,巢湖市全市共有村级后备干部306人。但在村级后备干部的选才、留才、育才等方面,巢湖市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巢湖市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要坚持问题导向,发现问题、找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巢湖市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选才难,可选之人少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拉大,导致农村青年纷纷涌入城市,留在农村的青年人数锐减。以巢湖市为例,202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8206元,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0543元。在巢西的烔炀镇大程村,留村的“80后”“90后”“00后”,包括村干部,加起来总共才5人;巢北的柘皋镇汪桥村是巢湖市“名村”,先后获得多项荣誉,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9.62万元,在巢湖市所有村居中排名第一位,但留村的年轻人依然较少,全村留村的“90后”不到5人,“80后”约10人,其中还包括“80后”村干部2人,“90后”村干部3人。农村青年的集体出走,让可供选择的村级后备干部“候选人”基数变小,给巢湖市的村级后备干部招考带来了难题。

留才难,跳槽比例大

  在巢湖市通过招考被镇村聘用的村级后备干部中,三年后的流失率在50%左右。其中,通过乡镇招录的流失比例较大,超过60%;通过村(社区)自主招录的流失比例稍小,但也超过30%。这些跳槽的村级后备干部基本都去往城市,或考公考编,或陪读务工。例如,巢南的散兵镇2023年有村级后备干部32人,一年时间离职8人,流失比例达到25%。

育才难,锻炼机会少

  巢湖市村级后备干部一般从事的都是收发文件、档案整理、表格填写等行政类事务,工作内容枯燥,参与村(社区)重大事项决策较少。同时,他们的晋升空间多为网格员、村(社区)一般干部,这两者在晋升中占比超过80%,小部分晋升为村(社区)主要负责人,比例不到20%。晋升空间的狭小,削弱了村级后备干部岗位的吸引力,同时也给留住村级后备干部带来了难度。

巢湖市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正确归因,才能精准施策,要解决问题,首先需要深入分析引发问题的原因。总体来说,造成巢湖市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梳理为以下三个方面。

基数小、范围窄、户籍限

  在干部队伍“知识化、年轻化、本地化”的大背景下,巢湖市各乡镇在公开招考村级后备干部中,都要求大专以上学历、35周岁以下,同时大多数都要求本镇户籍或婚嫁对象为本镇户籍,只有极少数乡镇留出少量名额给本镇外户籍考生,这样要求的出发点是为了保证后备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力求后备干部熟悉本镇村情况,方便开展工作,但与此同时,这也让招考对象范围变得更为狭窄,对村级后备干部队伍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不一致、不平衡、不匹配

  目前,巢湖市村级后备干部多通过乡镇统一公开招录,少数村(社区)采取自行聘用,这两者招聘标准并不完全一致,招聘后干部收入构成也不完全一样,总体来说,乡镇招录的后备干部待遇较好。另外,乡镇统一招考旨在公开公平公正,但实际上,阅历和性格是影响村级后备干部后期表现的重要因素,而这两点在乡镇组织的公开招考中较难予以考察,导致通过乡镇招录的村级后备干部“后劲不足”、岗位匹配度不高;而村(社区)自行聘用的后备干部,对象多为本村子弟或婿媳,虽然能够较为充分地考察其阅历和性格,但也会带来“权力寻租空间”问题,有可能滋生腐败。

待遇差、事务杂、休闲少

  巢湖市村级后备干部在3个月试用期内,每月工资为2000元至2200元,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参照巢湖市村一般固补干部标准发放基本报酬及绩效报酬,并购买养老、医疗及人身意外伤害等保险。其中,大专学历者每月工资一般不高于2500元,本科及以上学历者每月工资一般不高于2800元。这个工资相对于城市务工收入来说较低,对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吸引力不强。同时,村级后备干部从事的事务较为烦琐,每天面对的都是农村老年人,农村生活又少有精神娱乐,从而导致村级后备干部岗位吸引力较低。

建强巢湖市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对策建议

  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是乡村振兴工作的直接实践者,是推动党的“三农”政策落地生根的中坚力量。建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夯实农村组织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高巢湖市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质量,应从以下四个方面采取针对性措施。

完善选才机制,拓宽选才范围

  针对巢湖市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选才基数小、可供选择之人少的问题,应适当放宽限制。

  1.放宽年龄限制

  目前,巢湖市的村级后备干部招考,只有部分镇村对退役军人年龄放宽到40岁,大部分招考都严格要求招考人员年龄在35岁以下。因此,针对符合条件人员较少的现实情况,巢湖市可考虑统一放宽到40岁,这样既可以扩大参加招考的人员基数,也可以让被招录的后备干部在阅历上有更大提升。

  2.提高面试分占比

  在目前的巢湖市村级后备干部招考过程中,笔试得分和面试得分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一般都为50%,部分乡镇针对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还设有加分,这种方式虽然有利于干部队伍的知识化,但在后续工作中,因为性格和阅历,容易出现岗位匹配度不高的问题。因此,可加大面试得分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强化对考生性格和阅历的考察。

  3.放松户籍限制

  为扩大参加招考的考生基数,可将本镇户籍放宽至巢湖市户籍,以便在基数扩大的情况下,实现“优中选优”。在扩大范围的同时,依然要严格把握“思想政治素质好、道德品行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选才标准,保证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质量。

完善激励机制,增强留村意愿

  针对巢湖市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面临人才留不住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1.强化精神激励

  为强化后备干部留村发展意愿,对工作实绩突出且群众拥护的后备干部,优先纳入入党积极分子范围,通过培养和考察,吸收进党的队伍;同时,将后备干部纳入乡镇“评优评先”范围,将评选结果作为晋升的重要参考指标,充分激发后备干部的工作热情。

  2.拓宽晋升空间

  对表现特别突出的后备干部,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或届中调整时,择优作为候选人进行提名。当村(社区)“两委”班子职位出现空缺时,优先考虑后备干部。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后备干部的性格和能力,结合实际,“上挂”镇政府职能科室,如党政办、乡村振兴工作站、经济发展办、信访办等跟班学习,使其熟悉了解镇村两级运作和上级政策精神,开阔眼界,提高能力,进一步提升依法行政和为民服务的水平,为今后在村镇的发展晋升打下基础。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要“加大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力度”。2023年,巢湖市共有22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获得了合肥市乡镇公务员考录的加分,但未有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成功考取公务员。2024年,巢湖市未拿出乡镇公务员职位供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考录。建议此项工作可持续推进,对村级后备干部选择留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提高奖金收入

  在解决部分后备干部食宿问题的基础上,按照“基本报酬+绩效”的待遇构成机制,根据上年度综合考核情况,对表现优秀的后备干部,上浮绩效报酬基数,激励担当者担当。更为关键的是,想方设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只有村集体收入增长,村级后备干部的薪酬提升才能有根本保证。

完善培育机制,锻炼干事本领

  积极利用各类平台、各种资源,加强对后备干部的培训和教育,使其尽快成长为优秀村居干部,更好服务农民群众。

  1.组织专业培训

  大力支持后备干部自我提升,充分利用安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资源,动员引导后备干部进行学历提升;同时,利用市委党校教学资源,组织后备干部举办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专题培训;用好学习强国、先锋系列平台等线上学习载体,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丰富多样的集体学习活动;组织后备干部赴周边县市先进村(社区),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做法,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2.坚持以老带新

  对于村级后备干部,建立乡镇包村领导、驻村第一书记、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帮带联系人制度,并在年终进行专项评比,督促领导引起重视。其中,包村领导可负责在思想上引导,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和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驻村第一书记可负责在政策上辅导,提升后备干部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负责在工作上指导,传经验、教方法,着力提升其群众工作能力。通过一系列“传帮带”措施,切实提高后备干部应对复杂局面、解决棘手问题、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

  3.引导参与决策

  对于村级后备干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应提供干事平台,交任务、压担子,安排其参与党的建设、乡村振兴、环境整治、发展集体经济等中心工作,引导其参与村(社区)重大事项决策,增强其主人翁意识,推动其实现由“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激发干事激情,增强留村发展意愿。

完善管理机制,优化干部队伍

  强化监督与管理,建章立制,确保后备干部培养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1.建立成长档案

  将所有村级后备干部人员的履历信息、考核鉴定、党团材料、政治表现、培训培养、特长不足等情况登记造册,实行“一人一档、一村一册、一镇一库”,坚持长期跟踪、动态管理,摸排“好苗子”,制订有针对性的长期培养计划。

  2.健全考核体系

  健全考核评估机制,重点考察后备干部的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廉洁素质及群众反馈四个方面,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帮助其改进,为后续进一步培养提供有效参考。

  3.实行跟踪管理

  结合平时考察、年度考核等情况,对村级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对经实践检验不符合后备干部标准、不宜继续作为后备干部的,及时进行提醒教育,对教育后仍不改正的,要坚决解聘,以确保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质量。

  乡村广阔天地,青年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我们要谨遵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提升村级后备干部岗位的吸引力,为有乡土情怀、农业梦想、愿意回乡的年轻人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让他们能够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以便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真正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编校:乔星琦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绪绚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