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就业赋能 高校助力乡村振兴

时间:2025-02-14 14:37:29来源:南昌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文字:涂怀谋

  乡村振兴是国家重大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就业育人是推动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就业育人工作中,能够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培育乡村振兴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提升就业育人成效,推动乡村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就业育人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高校难以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限制了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培养。高校应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当中,在思想和实践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推动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开辟一条乡村振兴融入就业育人的创新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的重要意义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助力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育人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途经。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当中,对丰富高校就业育人教育内容、提升就业育人成效、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等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丰富就业育人内容,提升青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有利于丰富高校就业育人内容,增强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提升其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发展需要。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内容,理解其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在进行课程学习、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对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有利于为高校就业育人工作指明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做好课程学习、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尽早做好个人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不断锤炼自身本领,从而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有利于发挥就业育人价值,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

  就业是学生学习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是学生从高校走向社会的必然阶段。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当中,有利于发挥其在促进人才培养和思想引领上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能力与实际职业定位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青年学生能够转变自身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根据实际情况摆正自己的职业定位,找准发展方向,在课程学习、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将个人“小我”融入社会“大我”。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中,有利于发挥育人成效,促进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

有利于拓宽就业育人渠道,增强青年学生助农兴农本领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中,有利于拓宽就业育人渠道,有效将校内外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实习平台,提供更多成长成才的机会。在参与过程中,青年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助农兴农的职业技能,锤炼坚强的意志品质,为助力乡村振兴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青年学生能够在参加就业育人活动中,感受到乡村振兴的魅力,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帮助他们为未来职业规划与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日后投身农村发展指明方向。

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激发青年学生投身基层就业

  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善,现代的学生在职业规划和就业选择方面多倾向于经济发达、待遇更好的地方,对于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没什么意向,在岗位选择上偏向于“轻松、稳定”的工作。但是,中国要实现全面繁荣与复兴,达成共同富裕的目标,各行各业均离不开多样化的人才。特别是在推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必须注重城乡统筹发展,致力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各区域的协调并进。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工作当中,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愿意在基层或艰苦边远的地方建功立业。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的现实问题

  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工作中,对于推动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在实现这一融合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就业育人工作内容不聚焦不系统,较为宽泛

  狭义而言,就业育人活动主要局限于相关的就业课程及其配套活动。而广义上,就业育人的范畴则更为宽泛,涵盖了所有有助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相关方面,这体现了“大就业”的观念。然而,不论是狭义还是广义上的就业育人,往往偏向于普遍性和通识性教育,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同时也未形成系统性和理论性的框架。针对特定行业开展的就业育人活动较少,且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联系不紧密。这种状况导致高校就业育人工作未能有效与现实需求对接,实际育人效果不佳,学生在毕业后常面临职业能力与社会发展脱节等问题。

就业育人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较为浅层

  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工作中,要求教师对乡村振兴战略理论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有相关的工作经验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把问题讲深讲透。当前高校就业育人教师队伍,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和认识还不深,仅仅停留在表面,且具有乡村工作经验的教师也很少,这就导致教师在具体施教过程中,很难将相关的政策和思想讲解清楚,很难对乡村发展战略与学生个人发展联系理解到位,从而导致乡村振兴战略难以真正有效地融入高校就业育人工作中,无法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就业育人资源整合不到位,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到位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中,需要高校联合地方,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具体育人工作提供实践场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多数高校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在实际的就业育人方面,未能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显得较为零散。这导致实际的融入效果不理想,学生缺乏亲身体验和形象化的感知,对乡村振兴政策的把握和理解仅停留在表面,难以进一步深入,也无法与自身实际发展相结合。这种状况对发挥育人的时效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的创新路径

  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的重要意义后,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具体探索如何将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地融入就业育人之中,以期提升高校教育质量,推动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拓展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的推进途径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的过程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拓展理论与实践传播的方式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和校内就业活动中,而是要结合现代科技,发挥线上新媒体作用,积极宣传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工作,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线下实践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鼓励他们参与具体活动,引导他们走进乡村、投身基层,为乡村振兴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为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进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的内容,提升针对性

  乡村振兴战略在融入就业育人工作的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在于缺乏聚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传授的理论与实践内容多倾向于普遍通识的知识,未能充分结合学生自身的专业背景和个人特点,因此在传授的深度和广度上均存在不足。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和实践活动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将其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内容中,改进传授内容,其次要利用耳熟能详的事例来讲解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的重要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深入思考,并促使他们转变传统观念。在理论教育上,要强调发挥专业优势,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乡村振兴,在乡村建功立业。同时,教师也要将实践活动融入实际教育中,通过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感知乡村振兴。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其效用,避免理论变得抽象和空洞。教师应当多组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和感受乡村振兴战略的力量与魅力,从而在学生时代就树立起投身乡村、服务基层的远大理想。这样的引导将促使他们在未来的就业选择中,积极主动地前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

加强就业育人教师培养,提升专业化水平

  教师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决定着乡村振兴融入就业育人工作的成效,因此,对专业教师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成为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工作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理论学习,不断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其次,要打造乡村振兴实践平台,鼓励、支持与引导教师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从而积累更多的乡村振兴经验,提升教师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和认识。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融入就业育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其理论水平,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理论,同时也能强化自身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与就业的能力。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工作,要求教师具备专业化和专家化的水平及能力。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在专业学习、活动参与乃至日常生活中,学生将提升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自觉投身基层工作,参与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运用所学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力量。

整合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资源,全方位协调发展

  资源是实现活动目标的重要条件,是提升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就业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校内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学习乡村振兴战略、深入理解这一伟大战略的平台和渠道,从而提升校内实施效果,并充分发挥高校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高校应当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与乡村地区的合作,构建一个全面覆盖的育人体系。将校内外资源有效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与就业育人的结合体系中,旨在为乡村振兴战略培养所需人才,提升高校育人的质量和教育水平,为推动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一环。它旨在增强乡村经济发展活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场所,在培育乡村振兴所需人才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将乡村振兴战略融入高校就业育人工作,能够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教育质量。高校应拓宽就业育人渠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成才观念和就业观念,激励他们更加积极地投身国家基层实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大局中。在此过程中,高校需充分发挥就业育人的功能,在强化专业教育、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同时,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和认知,实现就业育人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编校:陈绪绚

  网络:吴飞飞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