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农村基层治理大文章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其特点是直接面对广大群众,正所谓群众利益无小事,基层工作量大且复杂。因此,新时代推进农村“治理有效”意义重大。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地处安徽省南部,有着“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格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东至县的社会治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如基层党组织建设薄弱、农村基层“三治”水平不高、村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不足等。
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
农村社会治理事关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农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效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治理重心、各类社会资源均在向农村下沉。新时代“三农”工作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促进共同富裕、打造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性工程。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仅局限于解决温饱的基本生存需要,而是有了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使得在农村社会中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期待呈现出多样化、差异性、个性化的特征。只有实现农村社会治理有效,才能更好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满足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事关农村和谐稳定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代表不同利益取向的社会思潮进入活跃期,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也在进行深刻调整。农村“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趋势严峻,且部分农民对国家、集体的观念及社会公德意识有所淡化,“等、靠、要”思想严重,对公共事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突出,对农村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只有不断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才能有效地应对农村的各种突出问题、突发矛盾,确保农村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幸福。因此,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东至县农村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
自2019年以来,东至县以“诚信建设”为支撑点,旨在建立“人人守诚信、村村讲信用”的农村社会诚信体系,以期通过乡村信用体系建设,从源头调处化解群众发生的矛盾纠纷,实现“减少发生、处置在小、源头化了、长效治理”的目标。同时,东至县以此为抓手,创新性地建立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各项长效机制,有效促进乡村善治。
抓治理制度体系建设
东至县在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的过程中,把制度机制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制定党建引领联席会议制度、网格化服务管理制度、金融服务团制度、金融风险防控和激励考核管理办法、整村授信方案、强化乡风文明建设促进农村治理能力提升方案、科技赋能机制、财政保障机制等制度机制14个。尤其是党建引领联席会议制度,有效完善联动融合、集约高效的政府负责体制,有效破除了政府部门分割、各自为政的弊病,建立起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共治联动的机制。为有效推进信用村建设,持续加强制度保障,建立科学、顺畅、高效、严密的组织体系。
抓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建设
为有效推进信用村建设,充分利用科技支撑,打破部门数据壁垒,东至县专门打造了“红色信e贷”平台。将收集整理的农户信息输入平台,且通过镇村动态反馈、平台动态反应等措施管理农村信用资源,逐步健全信用体系,营造信用氛围,扩大信用增量,将线下乡风文明创建成果及时传导到线上平台,合力促进农村社会治理有效。对信用指标实行动态管理,持续做好跟进培育工作,从诚信教育、村规民约、移风易俗、乡风文明建设等“软”处着手,促进非信用户向信用户转化,针对信用户信用变动情况及时向合作金融机构反馈。智能化平台不仅保证了数据的高效利用,还扩大了数据的应用范围,对村民的约束力也更大。
抓农村党员网格化服务管理
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行政村内部对全体党员进行网格化服务管理任务分工,把网格化管理服务党员作为强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一是精心设置服务网格。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地缘相近、党员结构、便于开展工作等因素设置网格,以村为单位,设立三级网格,村党组织为一级网格,党小组(村民小组)为二级网格,骨干党员为三级网格,形成支部推动、小组互动、党员促动的联动模式。二是选配好网格队伍。选取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总网格长,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党员任分网格长,骨干党员担任网格员。三是开展细致化服务。网格队伍实行“1+X”包保服务,以此提高工作质量。事前,网格员做好信用村建设的宣传教育引领工作。事中,网格员做好资料收集、信息采集、民主评议等工作。为促进乡风文明评议公平公正,创设乡风议事厅和信用超市14个。事后,网格员做好产品推介、信息反馈等持续性的跟踪服务工作。
抓群众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平台建设
群众凭借平台反馈的信用分到银行进行贷款,无需任何抵押手续。因此,信用分评估是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树立“公正客观”的评价风范,有效真实评价农村群众的“信用分”,东至县在信用数据采集环节,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各村创新性地搭建了“乡风议事厅”,对文明新风等软指标进行量化评分。“乡风议事厅”的出现拓宽了村内群众,尤其是“五老人员”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增强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五老人员”是在村内学识高、威望高的一群老人,他们评价出的信用分含金量高。凭借这样的议事平台,群众对各自的信用分愈加重视,有力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社会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基层党组织薄弱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东至县农村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推进现实情况来看,部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明显不强,政策落实不到位。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薄弱、缺少干事创业的带头人、服务群众的意识不强、服务群众的本领不足、发展能力明显不够等。
“三治”能力不足
一是农村自治能力欠缺。一些村民委员会自治能力不足,无法正常有序推动村内公共事业的发展,如村内修桥修路、广场建设、水利工程等受到了各种牵制。二是未能全面将乡村治理法治化落到实处,在遇到矛盾纠纷时,农村基层治理主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调处化解矛盾的能力明显不足。三是部分农村群众思想观念依然陈旧,“德治”效果有待提升。
群众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
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空心化”愈发严重,农村群众呈现出高度的原子化特征,集体意识逐渐淡化,留在村里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缺乏参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村庄共同体在更多地方解体。二是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没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常常出现“政府在干,群众在看”的现象。例如,东至县在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的过程中,信息采集任务繁重,为采集高质量群众信息,党员干部冲在一线,走村入户与农民群众沟通,但是部分农民群众不配合工作,对公共性事业的关注度有待提高。三是农民群众缺乏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平台渠道。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渠道不宽,部分村庄缺乏相应的常态化治理平台。
精神文明建设落后
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实体建设滞后。例如,东至县部分农村的文化娱乐生活单一,缺少必要的文化设施,特别是在山区,主要依靠黑板报、宣传栏、大喇叭等传统工具开展工作,不仅效率低,效果也不理想。二是受城镇化、新型文化冲击,传统文化传承断裂,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日趋衰落,乡愁存续较难,如东至县南部山区的文南词、鸡公调,传承人严重不足。三是文明创建活动方式方法缺乏创新,渗透力和感召力不足,部分地区基层党员干部没有充分践行好群众路线,不仅不善于与群众沟通、做群众工作,而且调查研究能力不足,不善于发现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明显滞后。
有效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对策与建议
筑牢战斗堡垒,夯实农村社会治理的组织基础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农村社会治理有效,关键在于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是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是具体实在的,而非抽象空泛的,必须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要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社会治理。二是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选优配强“领头雁”,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致力于打造一支政治强、敢担当、善治理、威望高的农村带头人队伍。
坚持党建引领,丰富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载体
一方面,要丰富完善“党建+经济组织”模式,促进生活富裕。农村群众地理位置分散,抗风险能力差,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抱团取暖甚为重要。因此,在农村,要突出强化党组织在引领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推行“党建+经济组织”等模式。另一方面,要丰富完善“党建+自治组织”模式,引导村民自治。村民自治将使乡村关系朝着良性互动的方向自觉发展。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引导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治理。
发挥群众作用,巩固农村社会治理的群众基础
农村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农村群众,要实现农村善治就必须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因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一是要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建立恳谈室、民愿接待室等调解平台,激发群众当家作主的热情和智慧,让群众通过网格更广泛地参与共治,逐步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二是要充分走好党的群众路线。党员干部要走进农村,精准地发现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让群众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进而增强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拥护,提升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三是要注重发挥农村新乡贤、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人员等的引领示范作用。
坚持以德化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道德是一切良治善治的基石。要不断挖掘文化资源,实施乡风文明培育行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以更加易于接受的方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社会治理中,要常态化开展农村“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创建评选活动,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培育文明乡风。充分发挥新旧乡贤的榜样作用,培育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进而引导乡贤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发挥其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要加强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管理和使用,将其建设成群众开展精神文明活动的重要阵地。通过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措施,充分鼓励农村文化能人、民间艺人传承民间文化,积极开展各类民间文化活动,进一步传承弘扬民间文化。宣传乡风家风民风先进典型,做好报、台、网、微、端融合推送传播,进而推动乡风家风民风持续向好发展。
为实现真正的“治理有效”,需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整合基层资源,动员各方力量,强化为民服务,不断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及时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以治理实效赢得民心。
编校:乔星琦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绪绚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