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刷新乡村治理见解

时间:2024-12-31 14:57:01来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 文字:张文怡 吴彬

  自2003年6月“千万工程”在浙江省启动以来,浙江省人民在习近平同志的领导下,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积极实践,成功打造了乡村全面振兴浙江样板。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要求我们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建设和美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调研地点选取

  文章选定杭州市余杭区小古城村为调研地点。小古城村作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拥有丰富的治理经验和独特的治理模式,是乡村治理的实践先锋。但随着时代发展,小古城村同样面临着乡村治理效能降低、活力下降等挑战,这些现实问题使得该村成为研究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理想案例。

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

行动者识别

  行动者的概念既指人类,也包括观念、技术、组织、思想等非人类物体。在不同主体互动过程中,作为人类行动者的浙江省政府、径山镇政府、小古城村村民委员会、强村公司、村民,和作为非人类行动者的基础设施、线上平台、村容村貌、公共服务,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情况,政府对村落的发展具有关键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小古城村乡村治理过程中,径山镇政府和小古城村村民委员会扮演着核心行动者的角色,而其余行动者则在核心行动者的影响下汇集起来。

问题呈现与利益赋予

  问题呈现旨在将行动者网络中行动者所面临的情况问题化。浙江省政府在小古城乡村治理过程中起到了政策引领的作用,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执行,逐级将政策细化,最终落实到乡镇和行政村的具体行动中。浙江省政府在该行动者网络中扮演间接管理的角色,位于基层的径山镇政府和小古城村村民委员会则是直接管理的行政单位。

  对比杭州乃至浙江省的其他镇域,径山镇显然有许多提升的空间。如何破解各村发展不平衡问题,构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带领全域走向共同富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径山镇政府长期努力的目标。小古城村在乡村治理模式上有着较为完善的一套机制体系,在全镇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但仍面临数字化手段应用有限和信息公开时效性不足等问题,乡村治理效能难以实现突破。

  强村公司虽集合了五村资源抱团发展,为各村合作共赢创造机会,但其业务范围有限,难以覆盖乡村治理各个方面。村民分为普通村民和返乡就业青年。普通村民对乡村治理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尚且不足,进一步提升生活质量、更多地参与到本村公共事务中,是普通村民在行动者网络中的目标。受过较高程度教育,带着新观念、新技能和新视野回到乡村的返乡就业青年,作为乡村治理的新兴力量,怎样在本村站稳脚跟、实现创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础设施如交通设施、水利设施、环境保护设施、居住建筑等,应当持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本村发展;村民对众人议事厅、廉情e站等在线反馈平台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需进一步优化以提升服务效率;茶园、绿道构成了小古城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然而仅有景区环境建设远远不够,保持村民住宅的美观整洁才能进一步实现资源转化;文化礼堂、智慧健康驿站等公共服务设施,能够满足村民的精神需求和发展需求,但其形式和技术还要继续向前发展。

  在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的政策背景下,“深入探索乡村治理模式,发挥数字化治理优势”成为行动网络的强制通行点。核心行动者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人才引进等方式,争取到其他行动者对强制通行点的认同。不同行动者为达成集体利益汇聚在一起,并希望顺利依靠强制通行点实现各自目标。

征召与动员

  径山镇政府和小古城村村民委员会作为核心征召主体,积极引领和动员各方行动者参与小古城村的治理,并给每一个行动者赋予了互相可以接受的任务。浙江省政府通过实施“千万工程”项目和把小古城村列入共同富裕示范先行样板村等行动,回应径山镇政府和小古城村的发展诉求和征召。在径山镇的牵头下,小古城村与周边3村1社区联合成立的“小古城乡村新社区”,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区域内的共同发展。径山镇政府和小古城村村民委员会在推动村庄发展中的积极征召,为小古城村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动员是指核心行动者上升为整个利益共生网络的代言人,并对其他行动者行使权力,维系网络的稳定。径山镇镇政府和小古城村村委会,利用其在行动者网络中的中心地位,行使权力并引导其他行动者,包括强村公司、本土企业和村民,共同参与村庄的治理和发展。小古城村村民委员会通过组织村民会议、建立村民议事平台等,动员村民直接参与村庄事务的讨论和决策,增强村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径山镇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和提供财政激励,吸引人才和返乡青年进入村庄,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异议

  由于不同行动者本质上存在利益差别,因此很有可能在互动过程中产生异议,阻碍行动者网络的建构。异议是动摇行动者网络稳定的主要因素,它抵触原有的联结关系,必须通过协调、引入新的行动者等方式进行解决。

  径山镇政府异议表现为如何确保小古城村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中,保持其独特性并满足政策要求,同时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小古城村村民委员会表现为如何确保村庄信息的透明度,争取各项行动得到村民的理解和认同;强村公司表现为如何确保径山镇各村实现协同发展,避免绝大部分的发展成果向资源优势突出的村庄倾斜;村民表现为如何确保个人利益在村庄整体发展过程中得到保障;基础设施表现为如何在维护村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前提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线上平台表现为如何消除不同年龄和教育背景的村民在信息及服务获取上的不平等,同时保障村民信息安全;村容村貌表现为如何平衡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公共服务表现为如何让村民认可村庄公共服务,提高村民参与意愿。

图 小古城村乡村治理的行动者网络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现实制约

多方主体协作机制受限

  从各人类行动者异议表现来看,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强村公司以及村民等各主体的协作机制表现出一定的制约。这些行动者的目标和利益诉求存在差异与分歧,导致了在共同推进乡村治理时的摩擦和低效。当前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尚不足以应对这些差异,从而阻碍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作潜力的充分挖掘。这种协作上的局限性不仅影响了决策的效率,同时也削弱了乡村治理的整体效能,限制了小古城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持续性发展。在多方主体的互动中,缺乏一个统一的协作框架和协同工作的环境,进一步导致了行动者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难以形成合力,进而影响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

绿色资源挖掘利用不足

  小古城村地处杭州市西郊,杭长高速、207省道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北苕溪由南向东纵贯全村,水资源十分丰富;小古城遗址作为马桥文化晚期的重要古文化聚落遗址,为村庄增添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资源都是小古城村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其绿色资源未在乡村治理框架中得到充分的重视与高效利用,尚存在显著的发展空间。庭院改造项目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在进一步提升其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索与实践。公共空间规划的局限,同样也限制了绿色资源的挖掘与开发,这些空间在促进村容村貌优化、村庄生态环境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提升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村民参与治理积极性缺乏

  在乡村治理架构中,村民作为治理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其参与度对乡村治理的成效具有决定性影响。然而,当前小古城村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参与热情却尚未得到有效激发。一方面,由于村庄人口结构的特点,即老年人口占比较高,导致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方式受限。且受传统参与模式制约,往往只有少数村民代表能够直接介入,从而限制了更广泛村民群体的参与机会。这种参与的局限性,削弱了村民对治理过程的感知和反馈。另一方面,小古城村对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激励机制尚显不足。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仅取决于他们对议题的关注,更在于他们能否在参与过程中得到认可,以及能否感受到治理带来的实际变化和益处。缺乏正向激励和认可体系,使得村民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难以获得成就感和参与感,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优化对策

加强乡村数字化治理,建设智慧乡村

  建立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加强乡村数字化建设。在网络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服务平台,综合信息管理层集成了人口、土地、农业等关键数据,构建起作为乡村大数据中心的数据共享平台。在其基础上进行支持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为乡村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通过实时更新和数据共享,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增强乡村治理的透明度和公众的知情权。

  联合径山镇政府、小古城村村民委员会和强村公司,专门设立“人居环境”“文明乡风”“法律综治”“智慧应急”四大板块,各主体相辅相成、协同运作,助力乡村治理数字化、智能化、便民化。“人居环境”建立起人居环境监测系统,实时监管乡村环境质量,确保乡村环境的整洁与小古城村可持续性发展;“文明乡风”线上活动和线下工作坊,弘扬优秀民俗文化,促进乡村文化复兴,并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激励村民参与文明建设,提升乡村文明程度;“法律综治”整合法律资源,提供在线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普法安全教育等服务,增强村民法治意识,维护乡村法治秩序;“智慧应急”通过实时监测、预警发布、应急资源调配等功能,提高乡村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构建安全乡村。

深度挖掘绿色资源,建设美丽乡村

  深度挖掘绿色资源对建设美丽乡村至关重要。“美丽庭院”项目不仅可以提升村庄的美学价值,同时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实施“一院一码”策略,为每个庭院创建数字名片,访客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深入了解庭院的特色农产品、历史文化以及垃圾分类实践,这种创新的互动方式不仅增强了庭院的展示功能,还直接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为村民带来了实质性的经济收益。此外,通过风貌治理和庭院美化评比,村民的参与热情被极大激发,利用村民教育和激励措施,提高村民垃圾分类意识,提升了居住环境的美观度,也增强了村庄的整体吸引力。

  “一米菜园”则是通过拆除物理和心理上的围墙,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些绿色空间的转型,将原本未被充分利用的宅旁空地转变为生机勃勃的菜园,共享菜园空间的建立不仅增进了邻里间的相互理解和情谊,也营造了和谐美丽的乡村氛围。同时,村集体的统筹管理将为中老年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并通过统一收购和销售,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增加了集体收益。这些措施共同作用,不仅优化了村容村貌,也为小古城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广全民积分制度,建设自治乡村

  创设一个综合性积分体系,该体系细致记录并认可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每项积极贡献。从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到环境保护行动,再到文化活动参与,每一项正面行为都能转化为积分。制定清晰的积分获取规则和程序,通过公开透明的操作流程,确保每位村民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下积累积分。

  实施积分奖励机制,并引入精细化的积分系统,正向激励村民参与环境美化、志愿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公益活动。通过对活动进行量化评估,设立不同积分档次和相应的奖励,让村民感受到参与乡村治理的荣誉和实惠,从而激发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文章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小古城村的乡村治理效能提升进行了系统分析,深入剖析了小古城村在乡村治理中面临的多重制约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展望未来,小古城村还需在实践过程中持续探索和优化乡村治理的新模式与新机制,以适应乡村发展的新趋势,进而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绪绚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