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深耕乡村“土特产”

时间:2024-12-19 13:47:39来源:中共江安县委党校 文字:汪富容

江安县“土特产”产业发展现状

行业现状和营销模式

  1.行业现状

  江安县地处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南缘,历史厚重,气候土壤类型多样,森林资源丰富,享有“橙竹之乡”“万里长江第一县”之美誉。该县土特产种类比较多,主要有酒类(华夏春、江小安、谷小酒、红桥尝酒)、茶叶(竹海鲜芽、邵湾茶叶、天慧茶叶)、竹类(竹笋、竹荪、竹荪蛋、竹雕、竹簧、竹工艺品、竹纤维制品)、畜禽类(江安黑山羊、竹海老腊肉)、粮油类(红桥磕粉、安乐酱油)、果蔬类(江安大白李、江安夏橙、苦笋、红桥大头菜、橙花岛青见、南乡蕨菜、迎安蜜本南瓜、黄泥坝萝卜)、名小吃类(红桥猪儿粑、富油黄粑、麻汤、底蓬醪糟、梨膏粑丝糖、何家村皮蛋)、餐饮料(江安烧腊、全竹宴、四面山小龙虾、竹荪面、辣子鸡汤)等。

  为加快实施特色地方产品品牌战略,全面提升江安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县科协的支持下,经过部分农技协会、农业企业的发起和筹备组的准备,2017年12月成立江安县农村专业技术联合会(简称农联会)。目前有会员单位80个、镇分会会员108个,成员单位覆盖了全县有规模有影响力的农技协、农业公司、农村专合社、涉农商贸企业等组织。通过6年多来得有效运行,农技联合会及镇分会单位会员及会员单位成员产业规模得到发展壮大,年产值达5.6亿元,带动20 000多户农户增收,但增收力度还不够大。

  由江安县农村专业技术联合会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申请注册“江安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商标,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协会主管、助民增收”原则,县财政对“江安味道”区域公用品牌商标的申请费用给予专项保障,主要产品有优质粮油、优质果蔬、生态畜禽、优质林果、优质水产、风味美食、优质农产品加工品、江安特色文化产品等。“江安味道”产品来源于江安县农村专业技术联合会优秀会员中的特色精品,要获得“江安味道”品牌,必须通过严格的质量保障生产,严格的“三品一标”和非遗文化等认证,严格的生产许可程序,具有江安地域特色味道,是江安特色产品中的精华部分。入选“江安味道”公用品牌产品认证要按照“江安味道”标识管理办法规定,通过申请、查验、审核等程序。

  2.营销模式

  一是电商产业园的营销。我县投资700万元推出以品牌培育、人才培训、特色产业为主的电商产业园,首批入驻电商企业20家、产品供应商100余家、网络达人工作室10个,开展“江安红云”“江安造”等线上促销活动62场。建立电商直播基地,举办“网红达人”“电商人才”等直播活动。今年以来,全县电商平台农特产品销售额达1 528万元,同比增长30%。

  二是直播党支部的营销。成立全市首个网络直播群体党支部,采用“党组织+国有公司+市场主体”模式,从产品品牌、品类、品种规格等方面,挖掘“江安黑山羊”“四面山小龙虾”等农特产品电商品牌50余款。创新设计商品包装、店铺网页、网络广告等,培育“红桥猪儿粑”“江安大白李”等农特产品电商畅销品牌7个,推出“新春礼盒”“营养礼盒”等20余种农产品礼盒,月销售额达7 000余份。

  三是农技联的营销。成立江安县农村专业技术联合会,由县农技协负责,县财政补贴装修费用(800元/㎡),县剧源文旅公司3年内减收一定房租,在竹都大厦底层90㎡,开设“江安味道”旗舰店。“江安味道”同期产品上柜品类80余种。对农联会会员的产品销售,按照双轮驱动的方式打造品牌,会员企业品牌和农联会运营的“江安味道”区域公共品牌相结合,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共同发展;农联会将会员优质、特色产品打造升级为“江安味道”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并在农联会内部成立“江安三产融联商贸有限公司”负责推广运营,逐步实现会员企业全力负责产品生产,农联会平台为其统一销售,以促进会员企业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不断提高。

  四是散户的营销。江安县农户经营较为分散,产业化规模不高,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小农户、小作坊土特产的营销主要局限在本区域内,有的是生产加门店,还有的没有门店,就在家里生产销售,有的农户生产出的农产品基本靠小摊贩,走街串巷叫卖或赶场的时候去卖,就近的市场很快饱和,导致部分产品滞销。现在一部分农民意识到这一点,成立了合作社,集中销售,把产品通过物流快速配送至商超等。一些土特产经营者也会通过网络进行销售,但是很多销售量不大,一些特色产品保质期短,真空包装邮寄出去的,和现做现吃的,口感也会有差异,如红桥猪儿粑、富油黄粑等。

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

  1.经济环境

  2023年,江安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35.54亿元,增长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13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85.41亿元,同比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108亿元,同比增长7.6%,经济环境较好。

  2.社会影响

  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观念的影响,一些农户经营的核心依然是产品,而不是品牌,农产品大多没有商标,产品附加值低。

特优品种和发展前景

  很多人去旅行或者到一个新的地方,都会挑选当地的特色特产带回来,并且现在去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也说明了购买特色特产的人也将越来越多,从而带动特产店的销量。另外,现在很多送礼的人也会选择土特产,每逢佳节都可以买些土特产回家吃,特别是春节的时候,休闲时间比较多,江安县居民家里常备些米花糖、粑丝糖、富油黄粑、红桥磕粉等。

  江安县土特产市场潜力大,有优质柑橘、优质蔬菜、优质水产、绿色生猪、优质肉鸡、风味美食等特色优势产品,开发培育新产品无烟熏风吹鸭、风吹鹅、梨膏粑丝等产品10多个,发展行情较好,但是目前知名度高、市场认可度高、溢价率高的“三高”名品较少,部分特色产业发展还需要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影响江安县“土特产”产业发展的因素

特色资源挖掘不够

  信息不对称和跟风种植是江安县一些农产品销售难的关键原因,以李子为例,农民看到当年李子行情好,就跟风去种植,三四年后,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导致丰产期的李子价格大大下跌乃至滞销。丰产期的李子,最低才1元1斤。扩大种植的农民赔了钱,看到赔了钱又开始减种,市场供应就会减少,价格又上涨,循环往复,总是跟在市场后面转。落后的思想观念是阻碍农户走入市场的关键,生产中信息不畅,特色资源挖掘不够,无法把握市场走向,同质化不利于市场的良性循环,在土特产领域,传统的单一化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科技含量不高

  调研发现,江安县土特产带动的是当地村民的务工收入,如当地村民为土特产的种植地除草、施肥以及采摘茶叶等,提供劳动,获得报酬。但是,受种植时间长、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因素影响,江安县部分农民参与种植意愿不强,年轻人仍以外出打工为主。江安县土特产的开发和生产基本上以小作坊为主,行业准入门槛比较低,缺乏科学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例如,江安镇红岩村最老的柿子树已经有250多年,村里的柿子树基本没有人工打理,完全是自生自长,大大影响了柿子的产量和质量。江安县柑橘种植历史悠久,但曾经因为品种老化以及劳动力外出务工、管理技术跟不上等原因,使柑橘产业发展一度陷入瓶颈,直到近些年来不断完善建设、改进生产技术,通过政策、资金扶持,着力打造乡村旅游业项目,促进农业与旅游互动,才实现柑橘有产有销,形成一个有效产业链。

产业链延伸不足

  江安县大量农产品,处于“生产—销售”的产业短链初级模式,农户分散经营的市场交易偏高,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通过农产品销售获得的收入较低。由于产业链延伸具有不稳定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或有违约的情形发生。一个商贩用一辆大卡车能运输好几吨的农产品或土特产品,而且收购的农产品和土特产品都是地头价。在江安县,商贩仍然担当着农产品和土特产品流通的重要角色。虽然,有人提出可以由政府牵头组建农产品和土特产品销售公司,但是农民种植农产品和加工土特产品是长期的,他们还是愿意将农产品和土特产品批发给老客户的商贩。江安县大量农产品,处于“生产—销售”的产业短链初级模式,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储存、运输、装卸、销售中产业配套技术含量较低,导致其腐烂、浪费损失严重。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还不够

  2023年末,江安县户籍人口57.97万人,农村人口48.4万人,农村劳动力以家庭农业经营为主,大多数年轻人会把外出务工作为就业的手段。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江安县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老年化”特征突出,许多农民缺乏就业技能、求职方法和渠道,其中有一部分人技能单一、年龄偏大,滞留在农村的农业劳动力质量较差。小农户来自农业的收入比较低,农户种地、经营农业的热情减退,农户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以来保持简单再生产状态,“土特产”带农增收作用未充分发挥。

关于做好江安县“土特产”产业文章的建议

大力挖掘特色农业资源

  通过以上调查能够看出,江安县土特产资源丰富,包括各类优质的柑橘、优质的蔬菜、优质的水产等,但是目前还缺乏进一步的挖掘,尚未形成特色农业资源产业链条,因此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进一步挖掘特色农业资源,加强产业链条之间的联合,避免出现农民个人信息不对称的短视行为。第一,加强农联会会员之间的协作。会员单位方程农场可与江安县的竹海老艺人、蒋氏黄粑食品厂进行协作,充分挖掘新腊味特色资源;第二,鼓励各农业种养殖专合社和其他有兴趣、有条件经营者,入驻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知名电商平台或开通小程序,销售江安地方本土特色产品。

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含量

  针对目前江安县柑橘、水产等产业缺乏科学生产标准等问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农业技术投入,一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应充分应用新的技术条件,结合新的营销手段,搭建好网络、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做好培训服务,让更多的农民搭上电商快车,从产业增值中持续受益。二是利用农联会公众号、“江安农科网”、手机科普短信,提供国家农业政策、技术供给、产品供求、项目申报等信息,用好江安城市频道FM88.0《科普江安》节目,通过“村村响”将科普之声传至广大农村,打通农村科普宣传“最后一公里”。三是通过组织县内外专家、农联会会员互相帮助等方式,为会员单位和贫困村民开展技术培训和产业发展指导,支持农产品品牌企业引进先进设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加工能力,扩大精深加工农产品比重。

进一步拓宽延伸产业链

  针对目前江安县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不足的问题,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拓宽农产品产业链。一是提高产品产附加值,加强柑橘、李子、绿色生猪等农产品深加工,如通过开发新产品、改进生产工艺等方式,制作成熏猪特色熟食等,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要加强品牌建设,通过注册商标、参加展会、开展线上线下宣传等方式,提升江安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完善江安县农产品流通体系。利用电商平台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同时,通过电商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了解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计划。由于江安县有大量的水产、蔬菜、水果等生鲜农产品,所以应该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新鲜度和品质。通过建设冷藏保鲜设施、完善冷链物流网络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保鲜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品牌建设,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协同发展,引导优秀企业品牌使用区域公用品牌,加速发展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新产品,让其逐渐成长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形成良性互动。

切实提升当地农民收入

  江安县农业难以切实实现农民增收,导致大量的青年人外出务工,青年人外出务工又导致农业难以发展的恶性循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根本的途径是采取措施切实提升农民收入,通过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吸引青年人留在农村,建设农村。针对江安县存在的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一是优惠政策引导,江安县应该出台优惠的惠农政策,如提供柑橘种植、绿色生猪养殖等的农业保险、农业贷款等,让农民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有利可图,实现切实的优惠反馈。二是加大对当地农民的技术培训,当前江安县大部分的农民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存在短板,滞留在农村的农业劳动力质量较差,应该通过下乡的方式,开展培训,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能力。三是帮助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发展农产品直销、社区团购等新型销售模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民收入。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郭欢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