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保粮食安全 助乡村振兴

时间:2025-10-11 09:26:40来源:郑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张心遥

  乡村发展亟须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寻求可持续发展;粮食产业链向深加工、仓储物流、电商销售等环节延伸,为农村创造新业态、新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值。在此背景下,粮食安全保障成为助力乡村发展的关键突破口。粮食安全是民生福祉的基本保障、社会稳定的压舱石。现就粮食安全保障如何与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展开探讨,通过分析政策支持、资源配置、产业融合等维度的互动关系,针对性提出一系列对策,旨在为构建“以粮兴农、以农促粮”的良性循环提供借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生产直接关系数亿农民的生计。作为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我国严守耕地红线、强化科技支撑,粮食产量连续7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耕地“非粮化”倾向等问题逐渐显现,粮食安全保障的可持续性面临考验。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索粮食安全保障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厘清粮食安全保障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提出粮食安全保障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问题及关键路径,有助于破解“保粮食”与“促增收”的潜在矛盾,实现“粮食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粮食安全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

粮食安全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保障粮食安全既要看产量,也要看粮食生产能力,要求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粮食生产以土地为核心载体,通过耕种、收获等环节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基本生活资料,不仅满足农民的口粮需求,还为农村社区提供了物质支撑。从经济功能看,农民通过粮食种植获取直接收益,同时带动农资销售、农机服务等配套产业发展;随着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与市场化,农村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的流动性增强,为农业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原始积累;粮食安全对乡村经济的支撑作用还体现在产业链延伸与价值增值层面,如加工环节,将原粮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面粉、食用油等,推动农业从初级生产向制造业领域发展;仓储物流环节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损耗,提升粮食流通效率,不仅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还推动了传统农业向复合型产业体系升级。

乡村经济发展对粮食安全的反哺效应

  当乡村经济活力增强时,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回流,有利于改善粮食生产条件。资源反哺机制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封闭性,使粮食生产从依赖自然条件转向依靠科技与管理创新,从而有效增强了其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逐渐普及,推动了粮食生产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化转型。土地规模化经营可减少生产盲目性,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中采购农资、共享农机设备降低了个体生产成本并增强了市场议价能力,为粮食安全保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农业+旅游”“农业+文化”等新模式的应用使得粮食生产被赋予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后更愿意长期投入粮食种植。

粮食安全驱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机制

  1.粮食稳产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

  从生产端看,粮食稳产增效需要土地、技术、资本等要素的集约化投入,而农民增收则要求将增产成果转化为可支配收入。粮食稳产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利益联结机制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农业“高投入、低回报”的困境,生产端通过统一品种选择、标准化种植提升粮食质量与产量;农民则通过土地入股、劳务参与等方式嵌入产业链,其主动优化生产技术、维护耕地质量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利益联结机制的深化还需依赖市场导向的价值链延伸与风险共担机制,需建立订单农业、保底收购等契约化合作模式使农民与加工企业、流通平台形成利益共同体,稳定收益预期。具体来说,加工企业通过预付定金、技术指导等方式介入生产前端,减少农民资金与技术压力;农民则通过定向供应优质粮食保障企业原料稳定性。“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设计既巩固了粮食稳产基础,又能够确保农民在产业链增值中持续获益,最终实现粮食安全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2.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动能转换机制

  农业科技创新能够突破资源约束与技术瓶颈,提升农业生产力,促进产业融合。现代科技将知识、数据等无形要素转化为核心生产力,其中,生物育种技术的应用可提升作物抗逆性与产量;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农田精准管理,显著降低了自然风险与生产成本;土壤养分监测数据能够指导施肥方案优化;气象预测模型则可以帮助农业生产者规避极端天气损失;农业生产从经验主导转向科学决策,从而催生出了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其技能与现代农业生产需求匹配,为乡村经济注入了人力资本活力。产业融合则打破了农业边界,将原粮转化为预制食品、生物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能够延长产业链条;农业与文旅、教育等服务业结合则使得农田具备了生态观光、农耕文化体验等衍生价值。产业融合不仅拓宽了粮食产业的利润空间,还创造了多元就业场景,吸引了资本、人才等要素向农村回流,粮食生产成为区域经济网络的枢纽节点。

粮食安全驱动乡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挑战

人才储备不足

  一方面,在粮食安全保障驱动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乡镇与村级组织作为落实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既要承担政策宣传、技术推广、土地协调等具体工作,又需应对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部分地区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缓慢,难以为小农户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持和市场对接服务。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使得粮食安全保障驱动乡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挑战更加突出,导致农业现代化进程受阻,粮食安全面临不确定性。

资源整合力度不足

  在乡村经济发展中,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长期处于分散状态,制约了机械化作业。从土地要素来看,部分农户担心长期权益保障不足,导致土地连片整合进展缓慢。劳动力方面,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老年群体对新技术接受度有限,田间管理效率难以提升。尽管各地尝试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托管服务等模式整合资源,但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因专业运营能力不足,未能有效对接市场需求,资源整合效应未能充分释放。

粮食产业链协同不足与抗风险能力薄弱

  粮食产业链协同能更好促进粮食产业发展,是巩固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粮食产业越发达、产业链越完整,抵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国对国际粮食市场的话语权也就越大。然而,当前许多乡村地区的粮食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长期处于分割状态,生产者关注产量提升,加工企业追求原料成本压缩,流通企业侧重物流效率,目标导向的分化导致协同动力不足。这种产业形态使得粮食产业链无法形成从需求端到生产端的有效反馈机制,技术创新与市场升级难以传导至种植端。此外,粮食产业发展过程中,生产者依赖传统经验导致抗风险能力薄弱,加工企业库存调节机制僵化,未能建立与市场波动相匹配的动态储备策略,因此时常出现加工企业应急加工能力不足的情况,直接影响了粮食的稳定供应与乡村经济韧性。由于粮食产业链协同不足与抗风险能力薄弱,一旦遭遇重大冲击,局部风险迅速向全产业链传导,威胁粮食安全与乡村经济稳定。

粮食安全驱动乡村经济发展的优化对策

完善粮食安全驱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框架

  为强化粮食安全政策驱动乡村经济发展,省级政府应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将粮食产能指标分解为耕地保护、技术推广、主体培育等任务,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地方政府则要在乡村产业规划中划定粮食生产核心区,在基础设施投资中优先支持农田水利项目并强化耕地质量提升。同时,整合分散的农业补贴、产业扶持、金融支持等政策资源,建立以粮食产能为核心的资金分配机制,引导财政资金向稳产保供主体倾斜。通过横向财政转移支付、产销区定向合作等方式弥补主产区因粮食生产牺牲的经济机会成本,激发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逐步形成粮食安全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共生共荣格局。此外,应将粮食播种面积、耕地保护成效等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并与财政转移支付、土地指标分配等挂钩,形成“重粮抓粮”的导向。而后,综合使用价格支持、保险补贴、灾害救助等组合工具,以保障农民种粮收入不低于非农就业水平。在约束机制上,建立卫星遥感监测与实地核查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对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实施终身追责;村集体通过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模式组织小农户对接政策资源;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散户需求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农业企业则通过订单农业、技术输出带动政策落地,从而推动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长期均衡发展。

创新土地、资本与技术资源的整合机制

  其一,粮食安全保障驱动乡村经济发展,需在坚持集体所有权的前提下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将农户零散地块折算为股权,由村集体或农民合作社统一规划经营,农民按股获取保底收益与增值分红。同时,建立土地退出与再配置机制,对进城定居农民的自愿退地给予合理补偿,腾退土地优先用于粮食规模化生产。这一过程中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合理定价,设立履约保证金制度,通过法律仲裁与调解机制及时化解纠纷,确保农民土地权益不受损。其二,创新农村金融供给模式,设立粮食产业专项信贷产品,降低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门槛;引导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农业等项目,政府通过风险补偿、贴息贷款等工具分担投资风险。其三,针对小农户技术采纳能力弱的痛点,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从种到收的全程托管服务,将先进技术打包为标准化服务产品;并且应搭建区域性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土壤、气象预警、市场行情等信息,通过手机App、村级服务站等渠道精准推送,实现技术供给与需求的高效匹配,最终推动资源利用从粗放低效向集约智能转型。

构建全产业链联动的发展模式

  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需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化生产模式,加工企业提前与种植主体签订协议,约定品种、品质与收购价格并提供种子、农资与技术指导。在加工端,支持主产区发展精深加工集群,开发主食工业化产品、功能性食品等高附加值品类,发展稻壳发电、米糠制油等循环经济模式。在流通端,建设区域性粮食交易市场与冷链物流枢纽,充分依托电商平台、社区团购等渠道缩短流通环节。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衔接与价值传导,能够将生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此基础上,推动农业与文旅、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可在粮食主产区建设农耕体验园、粮食博物馆等载体,开发农事研学、田园康养等业态,将农田变为多元价值创造空间;在风险防控上,开发产量指数保险、价格指数保险等新型险种,加工环节则鼓励企业通过期货套期保值锁定原料成本。此外还应建立产业链应急响应机制,制定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情景预案,定期开展多主体联合演练,提升危机应对能力。

  粮食安全驱动乡村经济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路径。政策层面,需构建粮食安全驱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框架,实现中央政策与地方实践的适配;资源层面,通过土地集约化与技术创新提升产能,同时防范资本过度逐利对农民权益的侵蚀;产业层面,通过品牌化、融合化延伸产业链价值,将粮食安全的刚性约束转化为乡村经济的增长动能。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智慧农业技术如何重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并关注城乡融合背景下人口流动、消费升级等变量对粮食产业链提出的新挑战,从而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粮食安全驱动乡村经济发展机制。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罗学茹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