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优化

时间:2025-08-29 15:39:17来源:平顶山学院 文字:郝晓蒙

  基于乡村振兴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助力乡村产业升级、推动高校教育资源与乡村需求对接。在此背景下,高校应坚持目标导向,聚焦乡村振兴核心问题、强化因地制宜结合区域乡村特色差异、注重多方协同构建“高校-政府-企业”联动机制,在课程体系改革、实践平台搭建和保障机制完善等方面加以优化,切实推进基于乡村振兴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宏大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正面临双重使命驱动下的范式重构:既要破解传统育人模式与乡村场域适配性不足的深层矛盾,又需回应城乡要素双向赋能的时代命题。在当前的乡村场域中,产业迭代动能衰减与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形成叠加效应,而创业教育体系却显现出目标靶向偏移、知识供给与乡村真实需求错配、实践情境建构薄弱等系统性困境,这种教育生态的失衡直接制约着智力资本对乡村发展的催化效能。为此,需突破传统教育的路径依赖,在价值层面锚定国家战略导向与乡土智慧传承的双重坐标,同时在方法论层面形成需求牵引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与多元主体协同的创新范式,通过课程体系革新、实践平台迭代和长效机制建设的耦合作用,探索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实践进路,为重塑高等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定位开拓了价值空间。

基于乡村振兴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优化的价值意蕴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需求

  优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践。在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背景下,乡村振兴亟须突破传统发展路径,而创业教育通过将产业痛点分析、政策研判与在地资源开发相结合,构建起“问题导向-实践培育-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培养体系。这种模式既能为乡村输送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型人才,又能通过项目孵化推动技术下沉与产业链升级,如引导师生团队针对乡村文旅开发、特色农产品品牌塑造等现实课题展开实践。在此基础上,教育过程同步实现了城乡资源的价值重构,既激活了乡村内在发展活力,又促使城市创新要素向县域流动。更重要的是,高校通过创设乡村创业实践平台,能够有效增强青年群体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培育其扎根基层的使命感,由此形成教育赋能与社会需求深度耦合的良性机制,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可持续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这就解决了城乡资源错配的问题,也为乡村持续发展储备了青年人才,从而形成政府引导、高校支撑、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方协作良性生态。

培养复合型人才助力乡村产业升级

  优化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价值在于为乡村产业发展培育具有多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当前,乡村正经历从单一农耕向“农业+文旅+数字经济”的融合转型,这种跨越式发展既需要突破技术壁垒,更呼唤能贯通产业链条、激活文化资源的创新型人才。而通过重构“理论+场景化”的培养框架,如搭建涉农学科的交叉课程群、引入乡镇企业的真实项目案例、创建校企联动的孵化平台,高校创业教育过程不仅可以传授智慧农业技术及电商运营技能,还着重培养了人才对乡土社会生态的深度认知。当这类既懂现代科技又具乡土洞察力的群体进入乡村场域,其价值将体现在三个维度:技术上推动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模式上开发农文旅融合新业态、理念上示范可持续经营思维。这种复合型能力将催化乡村产业从被动承接资源转向主动创新发展的质变,使人才供给成为撬动“产业造血”的核心支点。

推动高校教育资源与乡村需求对接

  基于乡村振兴优化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搭建学术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间的动态桥梁。当前,乡村建设面临的人才断层与技术壁垒,本质上源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与基层实际诉求的错配:教学体系偏重理论推导而缺乏场景适配,科研项目往往悬浮于实验室而难以落地田间。而通过重构“需求触发型”育人框架,高校得以将课堂教学、技术研发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机串联。一方面,在案例库建设中植入乡村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等现实命题,使学生在市场调研与方案设计中建立乡土认知;另一方面,依托产教融合基地搭建技术转化通道,将农业物联网、非遗活化等前沿课题转化为可操作的创业项目。这种双向渗透使高校智力资源精准注入基层治理末梢,还倒逼学科建设从“供给主导”转向“需求响应”,在解决乡村电商运营、生态修复等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催生出兼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效能的新型知识生产模式,从而构建起城乡要素互通共生的创新形态。

基于乡村振兴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优化原则

坚持目标导向聚焦乡村振兴核心问题

  高校创业教育需以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问题为锚点,确保教育实践的方向性与实效性。面对农业现代化转型受阻、乡村产业空心化加剧、人才持续外流、生态治理体系薄弱及文化传承断裂等深层挑战,高校教育体系应构建“需求-供给”精准匹配机制。通过将课程开发聚焦于产业升级方法论、项目孵化对接特色资源开发、实践平台嵌入乡村治理场景,形成从理论认知到实践创新的闭环培养路径。重点培养学生运用交叉学科思维剖析乡村发展瓶颈的能力,引导其围绕产业链延伸、数字化赋能、公共服务提质等领域构建解决方案。同时,建立科研成果与乡村应用场景的转化通道,使人才培养成果切实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底层逻辑与顶层设计。

强化因地制宜结合区域乡村特色差异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需建立动态化适配机制,将教学实践与地域特征深度融合。针对山区、平原、民族聚居区等不同地理文化单元,应构建差异化培养路径。例如,通过“场景浸入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山区生态经济的开发逻辑,围绕平原农业区开展智慧农机应用创新训练,结合民族地区文化基因设计非遗活化项目。教育实施中需依托田野调研、乡土案例库建设、跨学科工作坊等多元方式,重点培育学生“在地化问题诊断能力”,使其能精准识别诸如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传统村落文旅IP打造等潜在机遇。同时,建立“校-地-企”三向联动的项目孵化机制,既推动师生团队为县域经济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又促使地方政府将高校智库纳入乡村发展规划体系。这种“靶向性育人”模式打破了标准化教学惯性,通过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乡村需求的精准耦合。

注重多方协同构建“高校-政府-企业”联动机制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优化高校创业教育需构建多方协同的“铁三角”联动体系。高校应重点打造与乡村产业链紧密衔接的创业课程体系,将技术攻关、人才孵化等环节嵌入田间地头的真实场景;地方政府需通过政策扶持和平台搭建,既为校企合作疏通堵点,又引导资本、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流动;企业则要主动开放实践场域,将市场动态反馈融入教学环节,并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应用出口。三方需建立定期沟通渠道,通过联席会议、需求清单等工具实现信息互通,动态调整实训项目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在利益协调层面,可探索股权合作、风险补偿基金等市场化手段,让技术专利分红与项目失败成本分摊有章可循。

基于乡村振兴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优化路径

改革课程体系

  1.融入乡村产业案例与实践模块

  高校创业教育应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轴心,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耦合的教学体系。具体可通过三个层次推进:在课程开发层面,围绕“乡村产业振兴”主题搭建教学专题库,涵盖农业现代化、乡村旅游等领域的典型案例,着重提炼产业链升级与产业融合的核心经验;在实践创新层面,联合地方政府遴选具有示范价值的乡村创业项目,引导学生运用商业模式画布工具开展全周期项目推演,同步嵌入资源调配、技术转化等关键环节的模拟决策训练;在知识更新机制层面,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育体系,要求授课团队定期参与乡村实地调研,将区域乡村振兴的政策导向、产业动态实时转化为教学素材,确保课程内容与乡村发展需求形成动态适配。这种模块化架构既强化了知识体系的场景渗透力,又通过虚实结合的实训模式培养了学生的产业洞察与决策应变能力。

  2.增设涉农创新创业跨学科课程

  高校需突破传统学科框架,构建农科与创业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首先,整合农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等学科资源,组建跨学科课程开发团队,重点打造《智慧农业创新管理》《乡村文旅产品设计》等实践导向课程,强化学生运用现代技术解决农业难题的能力。其次,在课程架构上采取“技术攻关+商业转化”双维并进模式,既设置生物育种技术应用、农产品加工改良等专业模块,又融入知识产权运营、农产品品牌建设等市场转化内容,形成从技术研发到市场转化的完整知识链条。同时,引入真实乡村产业项目作为教学载体,组织跨专业学生团队开展技术开发、商业模式设计与可行性分析等全流程实践,通过项目制学习强化综合应用能力。最后,为保障课程实施效果,高校可建立院系协同机制,制定学分互认规则,并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迭代更新。

搭建实践平台

  1.校地共建乡村创业孵化基地

  在校地共建乡村创业孵化基地的实践中,高校需突破传统办学边界,通过“政—校—企—村”四方联动构建实体化育人载体。具体而言,可建立以高校学科资源为支撑、地方政府政策为引导、农业企业市场为纽带的协同机制:高校聚焦产业链需求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地方政府配套土地流转与财税优惠政策,龙头企业则提供技术标准与销售渠道支持。孵化对象应重点遴选具有乡土基因的创新项目,如非遗工艺活化、生态循环农业、乡村文旅IP开发等领域,通过动态评估机制筛选优质团队入驻。在培育路径设计上,采取“理论赋能-实践验证-产业落地”三阶推进策略,前期由校企双导师指导商业模式构建,中期依托农业产业园进行产品试制,后期衔接县域产业集群实现规模化发展。为突破资源整合瓶颈,建议成立由高校创业学院院长、乡村振兴局分管领导及行业领军人物组成联合督导组,每季度开展项目路演与资源对接会,形成“需求牵引-能力培育-价值反哺”的可持续生态闭环。

  2.引入乡村真实项目作为教学载体

  高校可通过整合乡村实际案例构建教学资源体系,将县域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等现实需求转化为可触达的教学场景。依托校地协同机制,联合地方政府部门挖掘具有典型性的乡村发展命题,如非遗产品开发、生态农业产业链延伸等具体场景,经教研团队进行课程化设计后嵌入创业培养环节。在操作层面可推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限定周期内完成从田野调查、商业策划到成果路演的全链条实践。为增强教学实效性,需构建双向互动机制:对外通过定期成果展示获取当地群众及企业的实践反馈,对内组建由农业技术、文创设计、电子商务等领域教师构成的复合型评估小组,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多维度研判。同时建立项目库动态管理标准,依据乡村年度发展规划定期更新部分教学案例,使教育内容与乡村建设进程紧密衔接,避免出现理论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

完善师资保障机制

  在师资队伍建设层面,高校应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需求,构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具体可通过设立学术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双轨评价体系,重点引进兼具涉农领域研究积淀与乡村创业实战经历的教师,同时推动在职教师深入乡村一线开展产学合作与实地挂职,系统性强化师资队伍的产业对接能力。同步建立校地协同的乡村导师资源库,遴选乡村企业家、农业技术骨干及基层管理人才担任实践导师,分层级、分领域匹配创业课程开发与实践指导需求,通过定向聘任机制实现产教资源精准联动。为保障机制长效运行,需将教师参与乡村项目成效纳入职称晋升与绩效评估体系,并依托校地联合表彰机制提升乡村导师的社会价值认同,最终形成双向赋能的人才生态闭环。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局视野、多维挑战与长周期属性,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突破传统育人框架,将创业教育重塑为联结城乡发展的知识枢纽。研究表明,高校需立足战略引领、能力建构与生态协同的三重逻辑,通过沉浸式课程体系培育学生的乡土认知与创新思维,并搭建产学研用联动的实践网络,将技术转化、文化传承与治理创新纳入教育链条。当前探索表明,模块化课程改革能有效激活学生的乡村问题意识,而校地共建的“项目孵化-资源对接-效益评估”机制则为产教融合提供了动态支撑。值得关注的是,教育模式与乡村需求的适配性仍存在时空错位,这要求后续研究聚焦跨学科知识图谱的整合策略,强化本土情境下的创新实践,同时构建政策激励与文化赋能的共生系统。当创业教育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认知基础设施,高等教育才能完成从知识输出向价值共创的范式跃迁,为乡村现代化培育兼具家国情怀与实践智慧的新生代力量。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保燕

  编校:罗学茹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