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乡村传统文化振兴之韵
乡村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提升乡村治理效果
提升乡村治理效果能推动乡村的全面发展,进而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传统文化糅合了乡村居民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能激发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在提升乡村治理效果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乡村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等元素,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互帮互助、共同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等将深深植根于每一位乡村居民的心中,使村民的精神面貌和责任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并促使其在行动上能够更加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愿意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村民作为乡村的主体力量,其参与乡村治理的深度和广度,与乡村治理效果呈正相关关系,进而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总之,乡村传统文化于乡村居民而言是一种内生动力,能够引导乡村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进而提升乡村治理效果,推动乡村发展。
满足村民精神需求,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振兴。基于此理论,在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仅要采取措施改善乡村的物质条件、乡村居民的生活条件,还需要重视文化建设,满足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社会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不仅是乡村居民的记忆,更是将其与社会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所以乡村居民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能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进而能提升幸福感和满意度。同时,乡村居民还能够通过民俗、节庆等形式感受乡村传统文化,在此过程中能保持浓厚的地方情感和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在不断增强归属感和自豪感的基础上,乡村居民可以增强其团结协作的意识,齐心协力推动乡村社会进一步发展。精神需求的满足提升了乡村居民的整体幸福感,增强了其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进而更愿意支持和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乡村传统文化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使传统文化转换为经济效益。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使人们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享受,即部分群众开始对乡村传统文化、手工艺、农耕文明等产生兴趣。乡村传统文化作为乡村的精神根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独特作用,即能够作为特色产业的文化基础,发展乡村文化产业,进而带动乡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具体而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通过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及价值,设计出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发展路径,进而引导乡村居民发展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产业,带动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乡村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基于此制作具有当地特色的编织、陶艺、剪纸等具有实用性或观赏性的手工艺品,能够为当地村民创造经济收入。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芒编工艺品远销海外,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北流市三环陶瓷75%以上的产品出口欧洲、美洲;基于乡村传统文化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文化主题旅游景点和体验项目,可以吸引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参观,从而带动乡村发展经济。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仁东镇鹏垌村极具岭南特色的清代古建筑与旅游观光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现代农村“文化+旅游”的新路子。此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能带动住宿、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兴起,为当地居民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使其获得经济收益。可见,乡村传统文化的发展能促进乡村经济振兴。
影响乡村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作用的因素
现代文化发展的冲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全面促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然而现代文明的发展对乡村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冲击,导致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无法充分发挥乡村传统文化的作用。乡村传统文化是在农耕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深受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而现代文化则以工业化、市场化为基础,与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朴素节俭观念形成鲜明对比。随着现代文化不断渗入乡村地区,在削弱乡村传统文化地位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乡村文化价值体系的瓦解,如部分乡村传统文化礼仪、节庆活动被简化等。同时,现代文明的发展还带来了文化选择和行为方式的多元化,基于此,部分乡村居民在接受了新观念、新技术后,会对现代文化产生向往,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同逐渐减少,导致乡村传统文化的地位降低,从而影响了乡村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作用的发挥。现代文化的发展对乡村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导致部分乡村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视、甚至消失,在此背景下发挥乡村传统文化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
市场经济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城市相较于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快,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显现。部分乡村居民被城市的高收入、好生活所吸引,纷纷涌向城市。同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收益相对较低,乡村经济的竞争力弱于城市,这也是乡村居民前往城市的原因之一。乡村传统文化依赖于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传承与延续,而乡村居民向城市变迁,即乡村人口的流失使许多乡村传统文化无人继承,甚至出现乡村传统“文化空心化”现象,此现象不利于充分发挥乡村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此外,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些负面思潮逐步渗透乡村社会,这对乡村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部分乡村居民认为城市文化代表着先进与时尚,而乡村传统文化则意味着落后、陈旧。在此认知的影响下,乡村居民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将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主动疏远乡村传统文化的意识和行为,这不利于乡村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作用。
网络信息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的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并且其影响力逐渐深入乡村地区,其中一些消极的网络文化,猛烈冲击着乡村传统文化,直接影响了乡村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作用。网络文化中的一些积极思想,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但其中的一些消极内容会冲击乡村传统文化中勤劳、节俭、朴素等观念,进而动摇乡村传统文化的道德基础,不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
教育体制与内容改革的制约
现如今,随着教育体制的变革和知识传承方式的改变,现代教育日益重视理工科和现代知识的普及,乡村传统文化正逐渐被教育边缘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力和影响力,导致其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具体而言,现在的教育体制以现代学科体系为核心,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重视不够。同时,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包括家庭、村落等,口头性较强。该口头性的传承特点意味着其注定无法和具有系统性与高效性传承特点的现代教育相比。乡村传统文化正逐渐与乡村青少年“脱节”,甚至出现后继无人的状况。近几年来,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提倡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政策的落实多集中于城市或重点学校,乡村学校的覆盖和实施力度较为薄弱,乡村学校教师对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行动上也并未将乡村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减弱了乡村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发挥乡村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作用的措施
加强乡村德治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乡村振兴不仅包括乡村经济和文化振兴,还包括乡村思想道德建设。而乡村传统文化凝聚着丰富的道德内涵,如勤俭节约、邻里互助等,对于维护乡村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作用。挖掘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能够引导乡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将优秀传统道德规范作为日常行为准则,并在潜移默化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乡村传统文化的助力下,乡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将提高,从而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例如,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兴业家风馆,村民经常走进馆内,沉浸式感受兴业家风文化,在闲谈中分享各自的家规家训,讲述祖辈的勤廉故事,形成家家户户“晒家规”“亮家训”的浓厚氛围。
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优势
独特的乡村传统文化能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能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不同地区拥有独特的乡村传统文化。尤其在过去交通不便、文化交流受限的情况下,乡村文化呈现出“十里不同俗”的奇妙现象。现如今,虽然交通发达、文化交流频繁,但部分乡村依然保留了各自的风格特色。在此背景下,以乡村传统文化为基础,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阵地,能够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进而促进乡村地区获得更好发展。首先,可以邀请文化专家、地方学者对乡村现有的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调查、梳理与挖掘,形成系统的乡村文化档案,包括乡村的历史文献、传说故事、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其次,可以借助互联网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有机统一的良性循环。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向外界展示独特的乡村传统文化,吸引资本入驻,在形成文化产业后,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推广。这样既能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又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例如,玉林师范学院“画说”团队十余年坚持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将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文字表达方式与充满艺术魅力、神韵兼备的钢笔画技艺巧妙融合,形成“画说广西”(玉林卷)系列著作,全景式呈现了“福地文化”“山水文化”“客家文化”“侨乡文化”“科举文化”“海丝文化”等玉林特色地域文化,形成了较强的品牌效应。其中,兴业县委托“画说”团队撰写的《兴业茶文化研究》课题,以“茶之源、茶之德、茶之品、茶之韵、茶之梦”等五个篇章,讲述兴业茶故事,明确识别并定位阻碍兴业县茶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合理评价兴业县茶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优势,为兴业县实现“以茶致富,以茶兴业”的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智慧支撑和策略建议。
此外,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乡村传统文化与教育体系相融合,能够传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还能进一步发挥乡村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将乡村历史、传统礼仪、传统工艺等融入课程,开展与乡村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能够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例如,玉林市兴业县城南小学设立了剪纸工作室,吸纳青年教师加入非遗传承行列,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剪纸社团,举办一系列剪纸比赛活动,让剪纸艺术“火出圈”,并带动了周边近百所学校开设剪纸课,使非遗传承的种子在乡村校园里生根发芽。
加强政府重视程度,提升政策资金支持
政府要认识到乡村传统文化在实现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一是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二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文化建设“领头人”的引领作用,以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宣传勤俭节约、邻里和谐等优良传统,使传统文化成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例如,玉林鹏垌村得益于玉林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改造村道,同时改造村庄的环境卫生、绿化、给排水和排污,房前屋后打造“微菜园”“微果园”“微景观”,修缮恢复康乐庄(玉林鹏垌村的古称)的明清古貌,推动历史文化、古迹观光融合式发展,一步一景,移步易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观光。
乡村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应充分重视、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将其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有机相结合,共同推动乡村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编校:陈亚丽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