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禁毒防线 守护乡村安宁
毒品虽让人人谈之色变,却总有人心存侥幸,认为毒品离自己很远。殊不知毒品的诱惑与陷阱常潜伏在生活细节处,一旦放松警惕,就可能坠入毒品深渊。
近年来,部分农村群众的“识毒、防毒、拒毒”能力较弱,加之不法分子居心叵测、蓄意引诱,农村地区出现了许多令人心痛的涉毒案例,这些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案例一:杯中酒莫饮错,误吸毒品终身恨
原本意气风发的青年为何一夜之间萎靡不振?或许从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可以找到诸多原因,但在此案例中,毒品无疑成为笼罩在主人公身上的阴霾,令人唏嘘不已。
田某生活在我国某乡村,正值新婚燕尔、与妻子浓情蜜意、共同憧憬美好生活,兴致勃勃地规划着二人的未来。田某许诺,一定努力工作,让妻子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一次偶然的机会,田某在酒吧结识了一群游手好闲之徒。酒过三巡,田某酩酊大醉。忽然,这伙人神秘兮兮地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里面装着白色的“粉末”,他们将这些“粉末”倒进各自的酒杯一饮而尽,随后“一脸享受”地在田某面前炫耀:“这酒现在才够劲!”
田某的酒瘾被勾起,尤其看到几人飘飘然的状态,内心好奇不已,忍不住开口询问。那伙人笑着不语,反而用激将法挑衅:“想试?只怕你不敢!”
酒后的田某顿时来了股犟劲,嚷嚷着让对方也给他放一些“粉末”。此时,他的警惕心早已被酒精瓦解,全然不知那“粉末”究竟是什么,更不明白喝下掺着“粉末”的酒意味着什么,待那杯融了“粉末”的酒下肚……从此,田某便一发不可收拾,频繁与那伙人混在一起,偷偷吸食毒品。
新婚时,那个在妻子面前立下豪言壮语,要让妻子过上好生活的他早已不见踪影。为了满足毒瘾,田某先是四处借钱,后来打着要做生意的幌子,骗走妻子全部嫁妆,甚至贷款吸毒。妻子发现他的异常后,也曾多次苦口婆心劝他戒毒,可田某却像着了魔一样,对妻子的劝告充耳不闻,还变得暴躁易怒,对妻子非打即骂。最终,妻子忍无可忍,与田某办理了离婚手续。
后来,警方开展大规模禁毒行动时,田某被逮捕。毛发检测结果呈阳性,其吸毒事实确凿。得知消息后,一手把他养大的母亲情绪奔溃,突发心脏病去世。或许这位盼着儿子健康成长的母亲从未想过,儿子竟会走上这条不归路。
法庭上,田某收到了判决书。此时,他身后再无一人,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一杯之差,天壤之别!毒品之殇,警钟长鸣!因为毒品,田某家破人亡。他的吸毒经历算不上惊世骇俗、骇人听闻,却足够令人唏嘘。毒贩为牟取暴利,手段层出不穷,因此与陌生人接触时务必提高警惕,保持清醒,远离毒品诱惑。
案例二:诈骗式贩“毒”,贪念误终生
用白砂糖冒充毒品卖,妄图一夜暴富?白某甚至洋洋得意自称“救世主”。然而,涉毒必被抓,最终,他为自己的愚昧行为付出了惨痛代价,也为世人敲响了警钟。
白某出生于农村普通家庭,一心渴望一夜暴富,贩卖毒品的高额回报对他产生致命诱惑,令他蠢蠢欲动;但他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内心的煎熬——深知贩卖毒品是严重犯罪,既伤害他人,更危害社会。
在欲望的驱使下,白某绞尽脑汁想出“歪招”:用白砂糖等普通材料冒充毒品售卖。每当想这个“妙计”,他就暗自窃喜,天真地以为既能满足财富贪欲、实现“暴富梦”,又因未涉及真正毒品交易,便可免去良心不安。
然而,白某的心中也充满了担忧。他深知吸毒者中不乏亡命之徒,一旦骗局败露,自己可能遭到打击报复。于是他盘算着,先赚一段时间的快钱,等攒够钱就逃回老家“金盆洗手”。
计划敲定后,白某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他的“生意”,四处兜售所谓的“毒品”。一开始,还真有人上当受骗,他轻而易举地赚到了初始资金,这更激发了他通过假毒品牟取暴利的野心。之后,他更加肆无忌惮,甚至产生荒谬认知: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善事”,售卖假毒品让吸毒者避免接触真毒品,于身体无害,自己则是“以身犯险”的“救世主”,这种想法让他颇为自得。
但纸终究包不住火,一些吸毒者渐渐发现自己花高价买到的“毒品”不对劲,愤怒之下找白某理论。白某虽内心慌乱,却故作镇定地搪塞。有时候息事宁人,便勉强退款了事。在他看来,这些“小麻烦”并不会对他的“生意”造成本质影响。
直到有一次,一名吸毒者在吸食了白某的“毒品”后察觉被骗,勃然大怒,纠集了多人在白某必经的路上围堵殴打。为保命,白某当即退还毒资,还多给了千余元,希望能平息对方的怒火。
那之后,白某以为自己还可以像往日一样正常做自己的“生意”,然而那伙人并不打算放过他,还要求他每周“供货”,白某自知理亏,嘴上佯装答应,暗地里却准备找机会潜逃回老家。却在他去车站的途中,被那伙人拦截至僻静处再次殴打,这次下手更重,白某被打至全身多处骨折,内脏严重损伤。
警方在接到报案后迅速侦察,发现白某行为已涉嫌诈骗。在铁证面前,白某这才意识到:自己假借白砂糖冒充毒品进行售卖,以此谋取高额利益,已经构成了诈骗罪。躺在病床上,他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这个故事也为世人敲响了警钟:在面对诱惑时,一定要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切勿因一时的贪念而毁了自己的一生。
乡村禁毒文化墙
案例三:无知种“菜”,涉毒酿大祸
只是种了点“菜”,为何警察找上门?原来,彭某种的不是菜,而是毒品植物原株。涉毒必惩,彭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沉重代价。
彭某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整日为地里的庄稼奔忙。今年,村里人听闻他种了“新奇品种”,但谁也说不清他到底种了个什么,只见他每天浇水施肥,格外上心。
这一反常情况,迅速引起了村里禁毒志愿者的注意。一天,在日常巡查时,他发现彭某种的“菜”并非寻常蔬菜,其形状竟酷似罂粟苗,不由大吃一惊。他清楚罂粟是毒品植物原株,种植罂粟是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容不得半点马虎,便立即向警方报案。
警方迅速赶到现场,经过仔细判定和清点,确认彭某所种植的植物为罂粟苗,当即决定将所有罂粟苗全部铲除并扣押,以绝后患。
直到被警察带到审讯室,彭某依然一脸茫然,他不明白自己只是种了点“菜”,怎么就犯法了。警方看着眼前这位朴实的老人,心中既气愤又无奈。他们耐心地向彭某解释了相关法律法规,告诉他罂粟是毒品原植物,无论出于何种目的,私自种植都是违法的。
此刻,彭某才恍然大悟,悔不当初,直呼自己糊涂。彭某坦白,自己年迈,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只是听说罂粟可以食用、药用,便想着自己种一些,既能满足自己的需求,说不定还能卖点钱。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最后,彭某得到了法律制裁。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他积极参加禁毒宣传活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诫大家提高法律意识,千万不要种错“菜”,涉毒酿大祸,自吃苦果。
毒品乃万恶之源,种植毒品原植物则属于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严惩。随着彭某的故事在村里引发热议,村民们纷纷表示,要从彭某的事件中吸取教训,增强法律意识,远离毒品。
案例四:不识“奶茶”真面目,误染毒品终身憾
寻常的一杯奶茶、一块巧克力,怎会与毒品挂上钩?原来,这是新型毒品为自己加上的保护色。不识真面目,怎敢吃入腹?小王用自己的惨痛经历揭开了新型毒品犯罪的丑恶面具。
小王是从大山深处走出的孩子,虽然出身于农村家庭,但他深谙唯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的道理。因此,自幼他便奋发图强,勤勉学业。终于,凭借不懈努力,他成功走出了大山,如愿考入国内一所知名院校。
进入大学后,小王并未因环境的改变而放松自我要求。他深知家庭供养他读书的艰辛,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他利用课余时间外出打工。在打工期间,他结识了一些校外朋友。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正是这些“朋友”将他拖入了毒品的深渊。
某次打工结束后,时间已经很晚,小王想要回学校,但那些“朋友”强拉他去了一个酒吧。酒吧里,灯光闪烁,音乐震耳欲聋,小王感到不适,多次起身要走。这时,一位“朋友”神秘兮兮地递来一杯“奶茶”,说道:“兄弟,要走可以,你把这杯‘奶茶’喝了,我们就放你走!”小王急着离开,没有多想,拿起奶茶便一饮而尽。他哪里知道,这杯看似普通的“奶茶”,其实是新型毒品精心伪装的“甜蜜陷阱”。
不久后,小王感觉自己的身体有些异样。起初,他觉得有些头晕目眩,精神萎靡不振,他以为是自己最近打工太累了,因此并没有在意,只是简单地休息了一下。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但为了省钱,小王并没有去医院进行检查。
某一天,递给他那杯“奶茶”的“朋友”突然联系他,说他知道小王怎么了,在好奇心驱使下,小王强撑着身体找到了那位“朋友”。
见面后,那位“朋友”又递给小王一杯“奶茶”,说道:“喝了就不难受了!”小王半信半疑,喝了几口,察觉有效,心里隐隐不安,便问那位“朋友”杯中到底是什么?
闻言,“朋友”一脸坏笑,随后如实告诉了小王,他两次喝下的“奶茶”都是毒品。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击垮了小王。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只是喝了两杯“奶茶”,居然会和毒品扯上关系?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想起自己的家人,想到自己未完成的学业,他彻底崩溃了。但小王深知,必须迅速采取应急措施,他积极调整情绪,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便谎称自己回去筹钱,将购入一批“奶茶”。
在离开那位“朋友”后,小王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其尿样被检测出某毒品阳性,随后前往警局报案。最终,在小王的协助下,犯罪分子被逮捕归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新型毒品就像狡猾的狐狸,往往会披上一层华丽的外衣,让人防不胜防。因此,要不断加强对新型毒品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辨别能力,让这些伪装的毒品无处遁形。同时,还要加强对陌生人的防范,避免被诱骗吸毒。
这些案例只是乡村毒品犯罪的冰山一角,却足以让我们深刻意识到毒品对乡村的巨大危害。毒品犹如一颗毒瘤,不仅会摧毁一个个家庭,也会对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禁毒无小事,乡村禁毒工作刻不容缓。必须有效提升农民群众“识毒、防毒、拒毒”的能力,让他们深刻了解毒品的危害,自觉抵制毒品的侵蚀。同时,我们还应该坚决打击毒品犯罪,保护农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禁止非法种植罂粟宣传墙报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如洁
编校:冯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