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做好国土空间规划下的村庄规划编制

时间:2024-10-24 16:03:58来源:甘谷县自然资源局 文字:付 强

  村庄规划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综合整治的强有力实施单元,也是开展国土开发保护活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乡村建设规划等的法定依据,对乡村振兴的实现有助推作用。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分级分类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则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村庄规划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开展。鉴于此,文章对国土空间规划下的村庄规划进行探讨,旨在提出具有指导性的村庄规划,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建设与农村规划有序开展,此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容与核心所在,能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现。但是传统的村庄规划侧重于建筑,缺乏保护与规划意识。因此,需要结合当前村庄规划的现状进行深入探讨,让村庄规划助力乡村振兴。

国土空间规划管理的原则

统筹发展原则

  在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中,首要遵循的原则是统筹发展原则。在规划中需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开发适应性,确保能对已有的国土空间进行规划,科学合理地布局好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依据上位规划和实际现状,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线,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布局,做好生态保护与治理修复的系列工作,落实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和核心产出,展现当地的特色与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

循序渐进原则

  国土空间规划是一项科学的、复杂的、长期的战略规划,需要遵循客观事实,遵循社会与自然的发展规律,统筹各类因素层层递进,确保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编制和顺利实施,确保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同时,维护国土空间规划的严肃性,避免国土空间规划出现频繁的变动,确保国土空间规划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

可操作性原则

  国土空间规划要落到实际,需在前期工作中做好充分论证,对规划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进行深入探讨与论证,以便能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在此过程中,需要落实上位规划的定位,结合各类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及本区域的功能布局、实施条件进行全面的探讨与分析。通过各类研判,尽可能减少理论与实践的误差,让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朝着可操性方向发展,开展有效的施治工作。

国土空间规划下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

规划较为混乱

  村庄规划与布局混乱,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例如,村庄规划的具体实施由所在地乡镇负责,村庄规划的编制则属于自然资源部门。部门与部门间的政策执行方式存在差异,对村庄规划与建设工作产生了制约效果。同时,在土地管理制度中,土地规划与所有权不清晰,制约了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此外,技术图纸也并未规范,如使用比例尺与实际不相符,影响了村级土地分配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制约了村庄规划与建设工作的实施。

分类标准不统一

  村庄规划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土地类型分类标准,不同的规划编制单位会因为土地类型不同而划分成不同类别,致使使用代码混乱。在城乡规划工作中,乡村规划侧重土地的经济与社会属性,对土地具体实用价值缺乏细致分类。例如,虽详细规划了乡村建设用地,但建筑用地往往被视作一个笼统类别,与空间规划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分类标准不统一导致村庄规划土地使用缺乏科学性,制约了村庄的建设与发展。

村庄规划简单

  在农村地区,通常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农村规划局限于农业生产领域,缺乏对其他产业的深入规划与布局。同时,劳动力的不足制约了农村各类产业和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此外,部分村庄规划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导致农村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不利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参与度较低

  经济增长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农村出现老龄化问题,使得原有的农村建设主力军逐渐衰弱,村庄规划实施难度加大。同时,村民对村庄规划引领作用的重要性不太了解,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参与度不够,忽视了自身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此外,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设计团队实地踏勘和论证不足,对村庄的现状和发展优势研判不够,往往忽略了村民的真实诉求,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大大降低了村民参与规划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村庄规划的有序实施。

村庄规划脱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庄的建设工作,造成村庄规划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指导村庄建设侧重村庄整体发展,主要内容包括村庄发展、土地管理、安全管理等,忽视了村民个人实际需求与意愿,也没有考虑外出务工人员的需求,导致村庄规划无法反映村民实际需求。规划与需求的脱节,制约了村庄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影响了实施效果。

国土空间规划下村庄规划的策略

科学布局,合理实施规划

  基于当前村庄规划中存在的问题,需根据政策文件进行科学布局与合理规划,确保村庄规划有序开展。首先,构建高效全面的管理体系。村庄规划与土地规划深度融合,可以助推乡村建设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在此过程中,监督管理十分重要,制定并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可以助推村庄规划工作有序进行。同时,还要与农民进行良好沟通、协商,倾听农民的意见与建议,确保村庄规划工作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其次,规范化技术图纸。在村庄规划中,需依据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的数据,结合科学指导理念,对村级土地分类进行优化,解决当前工作制图存在的问题,满足国土与空间规划要求。针对乡村空间规模较小,但对精度要求高的情况,需整合多种技术手段,绘制出精确且实用的技术图纸,满足国土与村庄规划要求,提高村庄规划的精确度。还应结合现场调查数据,修正与完善已有的技术图纸,让村庄规划方案更符合实际需求。最后,严格遵循“三区三线”划定原则,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实现经济增长与文化保护协同发展。同时,还应积极探索乡村土地布局规划的方法,不断提高乡村空间的利用率,优化乡村空间格局,真正推动村庄规划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分类标准,指导村庄规划

  传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土地空间规划的复杂要求,村庄规划缺乏对施工现场的精细化与系统化管理,制约了乡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城乡规划思维聚焦于用地布局与利用,在生态用地与耕地保护方面存在不足,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对乡村农业生产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分类标准,此为优化村庄土地空间规划的关键环节。为了能精准指导村庄土地规划工作,要分析乡村经济属性与自然属性,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具体要求,建立完整与系统的土地分类体系,借此界定不同类型土地用途,为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具体而言,规划人员需明确建设用地范围与类型,以便指导城乡建设活动,并对生态用地、农业用地等进行详细划分,充分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同时,赋予各类土地明确含义与属性,为有关部门的实操与监管提供保障。此外,在进行村庄土地规划时,需加强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是乡村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及人文内涵。在规划中,应加强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确保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保护。

发展产业,优化居住环境

  将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纳入土地与空间规划中,高度关注资源的开发与高效利用,打造乡村一体化发展模式,助推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科学合理的产业指导与发展布局规划。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用性村庄规划的重要任务,需深入调研乡村产业布局与比重,依据国家各部委发布的政策与科学研判,对产业结构进行规划。在此过程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杜绝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乡村第三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有关部门需与时俱进地做好规划工作,提高第三产业在乡村经济中的比重。合理利用已有的土地资源,解决目前乡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提升村民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及环境的和谐发展。其次,加强环境保护与管控工作。在村庄规划中,土地性质极有可能发生变化,有关规划部门需严控土地规划用途,在规划与建设中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要地位,依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控制总体建设规模。最后,综合考虑村庄发展需求,合理评估与分配村庄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升规划水平,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提高参与度,凸显村民主体地位

  在村庄土地规划中,需对已有的土地利用机制进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村民的生活与生产需求,凸显村民的主体地位。为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需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倾听广大村民的意见与建议。村民是村庄的主体,对当地地形地貌、风土人情、产业分布及生活习惯等有深入了解,规划人员在进行村庄规划的过程中,应积极主动与村民进行深入交流与沟通,以便获取第一手资料,为村庄规划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此举,可以让村庄规划更具合理性,更好地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增强规划的实操性。例如,在进行村庄土地规划时,可以组织村民参与集体讨论会,鼓励与引导村民积极发表对土地利用的看法与建议,以此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第一时间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增强村民对村庄土地规划的认同感。同时,规划人员还应利用该机会向村民普及村庄规划相关知识,让村民认识到村庄规划的重要性与意义,增强村民的规划意识,使其参与到村庄规划中,共同为村庄的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在组织村民参与村庄规划时,规划人员要妥善处理村民的诉求,针对部分村民的不合理要求,需耐心解释与正确引导,使其明白村庄规划的全局性与长远性以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确保村庄规划工作顺利开展,促进村庄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增强弹性,满足村民需求

  为确保村庄规划的前瞻性与可持续性,规划人员需秉持前瞻性发展视角,在规划时将弹性思维融入其中,预留充足的空间,对空白区域进行细致观察与分析,为村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弹性化村庄管理的核心是控制建设用地指标,一般情况下规划人员需将该地区的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5%以内,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例如,对居住区、公共建设用地、新型产业用地等关键区域进行精准预测,预留相应土地资源,确保能支撑该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同时,依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针对短期内暂不具备建设条件的用地,规划人员需深入实际调查潜在用途,在明确用途的基础上细致划分土地。上级部门完成项目的审批后,要第一时间在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中对该信息进行更新,确保数据的实时性与准确性。此外,在村庄规划中,还要严格禁止以任何形式占据永久基本农田、触碰生态保护红线等行为。这是保障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底线,也是国土空间规划目标的关键。

  综上所述,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村庄规划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依据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便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为社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编校:乔星琦

  网络:柳绣华

  监审:肖慧敏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