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国土空间规划护航乡村产业

时间:2025-07-02 14:29:39来源:保定市自然资源利用事务中心 文字:李莎

  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体系作为统筹土地资源、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键工具,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体系对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布局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多维影响机制,提出构建产业导向型空间布局、加强项目与产业衔接、推动数字化治理等赋能路径,旨在为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在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空间资源配置和治理能力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通过对农业、建设以及生态空间的科学划定,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体系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基础和制度保障。但实际运行中空间资源分配不均衡,规划和产业脱节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

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体系概述

  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体系作为新时代国家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所构建的空间资源协调机制,其目的在于科学布局和有序治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系统围绕“多规合一”,通过统一规划底图、规划标准与实施机制等手段,对生态空间、农业空间与城镇空间三类功能区域进行优化整合。乡村地区国土空间规划既承载耕地保护和生态安全等基本功能,也是指导产业合理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目前,这一制度在宏观调控和基层实践过程中日趋完善,逐渐形成了以空间用途管制为主线、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监管为辅的治理框架,为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和科学发展构建了制度基础。

国土空间规划治理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机制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

  土地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根本载体,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的核心因素。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体系统一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有利于推动优质农用地转化为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的集中化用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农业的转变。在规划过程中,对设施农业用地和乡村产业融合项目用地进行了全面的统筹安排。这不仅为农业与加工业、观光业等多元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土地保障,还缓解了“产业发展没有土地”的实际困境。国家与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农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迈进,促进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细分领域的结构性升级,继而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使其成为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空间分区管控对特色乡村产业布局的引导作用

  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体系下的空间分区管控机制是不同使用空间和谐发展的关键途径。通过对生态保护区、农业优先区以及城镇建设区等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定,建立空间分区制度,以确保底线生态红线和耕地红线为前提,切实引导各乡村产业向适宜区域进行合理布局。例如,生态敏感区适宜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开发;交通方便和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则较适宜农产品加工的开发;在电商物流等领域,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空间管理策略。此外,分区管理有利于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的使用,避免产业项目的无序扩张和低效重复投资,促进总体空间利用效率和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以空间分区为导向,使乡村产业的发展定位更明确、规划与实施更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从而为乡村特色产业合理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态保护红线与耕地保护制度对可持续产业发展的支撑

  生态保护红线与耕地保护制度作为中国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两大核心底线制度,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划定生态红线区域,厘清乡村发展须遵守的生态安全界限,避免产业发展破坏自然生态系统,有助于引导农村走向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推动低碳经济模式的形成,如生态旅游、绿色农业和森林康养等。基于此,耕地保护制度以严格用途管制与补充机制保证了耕地总量的稳定性,从而为保障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土地保障。两者结合形成了“保生态、稳耕地、促发展”的协调格局,使乡村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尤其在推进现代农业和绿色农业的过程中,这些制度成功避免了“退耕毁林”和“乱占耕地”的问题,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承载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持,确保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

多规合一背景下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促进作用

  “多规合一”是中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核心改革之一,它通过将原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等各类空间规划进行融合,使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有效的空间协同。借助统一的规划底图和空间坐标系统,能够提前规划与农业、旅游、加工和电商等行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产业园区的道路、水电气等配套设施,以及仓储物流中心和农产品集散地等,避免以往因规划冲突造成工程搁浅、设施重复建设或者资源浪费的现象。乡村地区这种协同布局既提高了产业项目可达性和运营效率,又为企业进驻、产业集聚创造了有利空间条件。此外,合理配置基础设施也可以拉动人口回流和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发展循环。可以认为,“多规合一”语境中的协同机制是乡村产业由“点状发展”向“集群式提升”转变的关键动力。

国土空间规划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

构建“产业导向型”国土空间布局策略

  “以产业为导向”的土地空间布局战略强调土地空间规划应将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作为中心目标,摒弃以往单一依靠资源约束的做法、生态保护主导型思维模式,实现由控制型规划到服务型和引导型规划的转变。具体实践中要从区域自然禀赋、农业资源基础和交通区位条件等方面综合评价,并因地制宜地划定农业发展区,在空间功能板块上设置生态涵养区和产业融合区,明确各类型产业适宜分布范围,以免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无地可用”或者“盲目扩张”。同时,要把区域优势特色经济融入茶叶、果蔬、中药材、特色畜禽、乡村旅游等规划要点中,并根据文旅融合的趋势对产业配套服务区、农文旅复合区进行合理规划。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田园综合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等多种空间载体,实现“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一园多能”的立体布局模式。这一战略的有效落实,既可以促进空间资源要素在高效产业中聚集,又可以通过产业链延伸带动农村人口就地就业、土地增值与农民增收,有利于乡村产业系统性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此外,具体实施中还应指导地方政府推出相应的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及资源配置激励政策,激励各地区以特色产业为核心进行精准规划,增强空间布局适配性和前瞻性,切实做到空间治理和产业兴旺深度融合。

建立“规划—项目—产业”衔接机制并推动落地实施

  “规划—项目—产业”衔接机制的核心在于打通国土空间规划与产业落地之间的制度壁垒,实现从宏观规划编制到具体项目建设、再到产业运行发展的全过程闭环管理。长期以来,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常面临“纸上规划”与“现实需求”脱节的困境,一方面是产业发展需求未被充分吸纳进规划成果,导致用地空间滞后或缺失;另一方面则是规划成果缺乏动态更新机制,难以与快速变化的产业趋势相适应。对此,需从三个方面入手构建衔接机制:首先,在规划编制阶段,主动引入农业企业、合作社、产业链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规划前期调研与布局设计,确保产业发展方向与空间规划逻辑一致。其次,在规划实施阶段,应设立专项用地预留机制,对符合规划导向的农业产业项目在用地审批、报批程序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减少审批周期。同时,编制“产业项目实施清单”,与空间布局图一一对应,做到“规划一张图,项目一张表”,提高操作性和精准度。再次,在政策资源支持层面,应推动财政扶持、金融贷款、产业扶持政策与空间规划成果对接,实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围着项目转”,增强地方政府的执行力与企业的投资信心。例如,部分地区已试点“项目规划同步审批”“规划负面清单机制”等创新制度,有效缓解了项目落地难的问题。这一闭环机制既能提升规划的动态适应能力,又能增强产业发展的空间承载力与可持续性,真正将空间治理优势转化为产业振兴的现实动能。

利用数字化与大数据技术优化产业空间决策

  数字化和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为国土空间规划向着科学化、精细化和动态化方向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伴随着遥感卫星、无人机巡查以及智能传感器的广泛运用,乡村土地利用、地形地貌、土壤类型以及生态敏感区信息得以高效获取并实时更新,极大增强了空间要素数据精度和时效性。在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上,乡村规划人员能够智能分析地块属性并多维评估地块属性,提供农业产业园区、现代化养殖基地等服务,为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其他产业空间选址提供了技术支持。与此同时,整合气候数据、交通流量、人口迁移、农产品价格等外在大数据资源也可以对市场趋势进行动态监测,对产业发展潜力及空间承载能力进行科学预测,协助政府和企业进行有限空间内的最优决策。以“数字乡村”为框架,积极推进规划管理、审批监管、土地登记、用地预审和产业项目备案相结合的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多种空间数据互联互通和协同治理。此外,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实现乡村产业路径模拟,土地适宜性评价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等功能,增强前期策划精准度和风险预判能力。部分先行地区,如浙江省的“未来乡村”、江苏省的“智慧国土”试点已借助空间大数据平台为乡村产业精准落地提供支持,显著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和空间决策水平。为此,国土空间治理赋能产业复兴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数字化能力建设,将技术优势向治理优势转变,构建面向未来的智慧乡村产业空间体系。

强化村庄规划与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体化设计

  乡村振兴的实质在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统筹推进,而传统村庄规划长期偏重于居住空间与人居环境改造,忽略了产业空间的统筹设计,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产业发展没有找到发展的空间”“基础配套与产业需求脱节”等现实问题。因此,加强村庄规划和产业发展一体化设计成为促进乡村可持续振兴发展的重点。具体来讲,村庄规划功能要由“生活保障”向“发展引导”延伸,规划之初要综合考虑农业种植区、养殖区、加工区、物流区、旅游服务区和其他生产功能区域的合理规划,包括道路、水利、电力和冷链仓储等产业基础设施,从而构建“生产—居住—生态”三位一体的空间布局。在规划执行层面,要综合运用片区化、组团化等思维,打破村域界限,使多村成为以产业集群为纽带的功能组团,提升规划层级和产业协同效率。同时,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在空间设计的逻辑中融入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节点,带动生态资源和产业资源的联动使用。编制工作要邀请农业专家、规划设计单位和农企代表共同参与,增强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例如,贵州省一些山区乡村把刺梨的栽培、加工和村庄基础设施同步进行规划,既带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又改善了村庄形象和居住功能。这样的一体化设计也可以强化农户对产业和空间治理的认同,促进项目落地。可以看出,构建以产业为主导、空间为载体、整合为特色的村庄规划新范式是空间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基本途径。

构建基层参与机制,提升农民在空间治理与产业发展中的主体性

  在国土空间治理与乡村产业发展进程中,农民不仅是空间使用主体,也是产业直接参与主体。构建高效的基层参与机制是“自下而上”空间治理与产业共建共享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应在规划编制初期设立村民代表参与机制,引导农民就土地用途调整、产业布局方向提出真实意愿,避免“计划高高在上,农民没有感觉、没有权利”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要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结合,增强基层组织在产业项目促进、土地流转协商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的话语权。此外,还应加强农民在空间治理和产业发展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在政策、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理解力和执行力。通过调动农民主动性、提升其责任感的方式,推动空间治理真正落地,使产业发展得到持久的群众基础和动力支持。

  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体系不仅是国土资源管理的技术支撑,更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统筹产业空间布局、强化村庄规划衔接,能够有效引导乡村产业有序集聚与可持续发展。未来,应持续深化空间治理与产业融合的实践探索,强化政策协同与基层参与,不断提升空间治理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效能。

  终审:魏文源

  监审:侯欣怡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