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和“大篷车”模式:山区共富的路径与蓝图
摘要:在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背景下,浙江省云和县创新构建的“共富大篷车”服务体系,以“流动服务网络+在地产业重构”双螺旋模型,破解了山区“服务碎片化、产业断链化、要素孤岛化”三大发展困境。文章基于组织协同理论、数字治理理论,结合浙江省社科联关于共同富裕、社会治理创新的最新研究导向,构建了“党建引领—数字赋能—市场驱动”三维分析框架,系统阐释该模式的运行机理与实践成效。
在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推进中,山区县的发展困境与治理创新已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实践的核心议题。作为典型山区县,浙江省云和县依托“共富大篷车”模式构建的流动服务网络,不仅突破了传统定点式公共服务供给的局限,更通过跨域协同治理机制激活了山区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一实践既呼应了中央关于“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战略部署,也体现了区域协调发展从“点轴式”向“网络化”转型的内在逻辑。当前研究普遍关注基础设施均等化和产业链升级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但对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服务网络重构与治理机制创新仍缺乏系统性分析。云和县的探索为破解山区“服务碎片化、产业断链化、要素孤岛化”三大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其经验既是对“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理论的实践验证,也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民共同富裕”等前沿课题提供了实证支撑。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更在治理理论层面推动了从“行政主导”到“多元协同”的范式转型。
问题提出与研究创新
当前山区共同富裕面临的核心矛盾体现为传统治理体系与现代化发展需求的结构性失衡。地理空间的阻隔与要素流动的阻滞导致山区长期陷入“服务供给低效—产业能级薄弱—人口持续流失”的恶性循环。具体表现为:其一,公共服务碎片化,山区人口居住分散与行政资源有限性矛盾突出,定点服务站模式难以满足全域覆盖需求,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存在显著供给缺口;其二,产业链条断裂化,传统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缺乏深加工与品牌溢价能力,导致农产品附加值长期处于“微笑曲线”底端;其三,要素配置孤岛化,劳动力外流与资本技术匮乏形成“空心化”困局,山区资源禀赋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针对上述治理难点,本研究提出“党建引领—数字赋能—市场驱动”三螺旋协同治理模型,构建了山区跨越式发展的创新框架。
党建引领的跨域协同机制
通过构建“县—镇—村—企—社”五级党建联建体系,破解传统行政壁垒。云和县以党建联席会统筹25个职能部门资源,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三张清单对接机制,实现公共服务与产业资源的精准投放。例如,片区服务支部通过动态匹配山区农户需求与市场主体供给,将“共富大篷车”服务响应速度提升50%以上。
数字赋能的要素流通革命
依托“数字共富车大脑”平台构建智能化响应系统,集成物联网设备与AI算法实现三大突破:需求识别精准度达92%的智能感知网络、覆盖全产业链的区块链溯源系统及实时优化服务路线的动态调度模型。技术赋能使农产品流通损耗率从15%降至5%,服务成本降低40%,形成“数据驱动决策—资源动态匹配—服务闭环反馈”的治理新范式。
市场驱动的价值共创体系
创新“区域品牌+产业联盟”双轮驱动模式,通过“云和山耕”区域公用品牌整合六大品类农产品,建立“统一标准—分级认证—溢价分配”机制,使雪梨、黑木耳等特色产品价格提升30%~50%。同时,构建“共富经纪人”制度,培育本土电商团队与供应链企业,2024年带动2000余户农户嵌入长三角供应链网络,实现户均增收8000元。
这一理论模型的创新性体现在四重范式突破:从“定点供给”到“流动治理”的空间重构,从“行政主导”到“多元共治”的机制转型,从“经验决策”到“数据驱动”的技术跃迁,以及从“分散个体”到“组织化共同体”的生态重塑。相较于既有研究聚焦基础设施均等化或产业单点升级,本研究首次系统揭示流动服务网络对山区要素重组与价值再生的乘数效应,为破解“地理空间锁定—经济低水平均衡”困境提供了理论突破与实践路径。
成效验证与理论贡献
云和县“共富大篷车”模式的实践成效与理论创新,通过量化数据验证与治理范式突破,为山区共同富裕提供了双重支撑。
成效验证:多维发展指标跃升
1.经济振兴成效显著
2024年长汀村游客量突破80万人次,带动村民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1.42万元增至4.2万元,返乡创业就业率达85%。流动供销致富车累计服务12余万件次,覆盖里程105万公里,助销农产品3 800万元,户均增收3 000元。雪梨、黑木耳等特色农产品通过区域品牌溢价实现价格提升30%~50%,亩均产值突破万元。
2.治理效能跨越式提升
“五级党建联建体系”整合25个部门资源,服务响应速度提升50%;动态调度模型使公共服务成本降低40%,覆盖半径扩展至15公里。区块链溯源技术推动农产品流通损耗率从15%降至5%,消费者信任度达92%。
3.城乡融合生态优化
“农旅融合”模式带动梯田认养、非遗工坊等新业态发展,三年内农旅综合收入增长2.3倍;山区人口空心化率下降18个百分点,公共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1%。
理论贡献:治理范式的三重突破
1.流动治理范式的理论建构
突破传统定点服务模式,提出“空间可达性—资源流动性—服务精准性”的动态治理框架。通过流动服务网络重构地理空间关系,破解山区“服务衰减半径”难题,形成《共富大篷车运营规范》等省级标准。该模式入选全国县域流通六大典型案例,验证了“流动基础设施”对要素配置效率的倍增效应。
2.数字赋能的协同治理机制
构建“数据驱动决策—智能匹配资源—动态优化服务”的数字化治理闭环。AI算法实现需求识别精准度92%、服务路线优化效率提升40%,形成“技术嵌入—效能提升—制度迭代”的螺旋演进机制。这一实践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技术工具理性与治理价值理性融合”的实证样本。
3.城乡要素重组理论创新
通过“品牌整合—链条延伸—价值共享”机制,推动山区从“要素输出地”向“价值创造地”转型。区域公用品牌“云和山耕”整合六大品类农产品,形成“生产标准—分级认证—溢价分配”的价值链闭环,验证了“品牌赋能—组织化生产—市场化流通”的要素重组理论。该模式入选浙江省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证明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可突破“中心—边缘”发展桎梏。
这一实践的理论贡献在于重构了山区发展“地理—经济—治理”三重逻辑:通过流动服务网络突破地理约束,依托数字技术重塑经济关系,借助协同治理激活内生动力,为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提供了“山区突围”的新范式。其创新性被央视、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定义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共同富裕领域的创造性转化”。
深化路径与政策建议
云和县“共富大篷车”模式的实践经验为山区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框架,但仍需通过制度优化、技术迭代与生态完善实现可持续深化。结合实践瓶颈与政策需求,提出以下深化路径与政策建议。
深化路径
1.构建跨区域要素流通网络
推动“共富大篷车”服务网络从县域向跨省域延伸,依托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建立“山区县—中心城市”直连通道。通过跨区域党建联建机制整合长三角供应链资源,推动山区农产品直供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新零售平台,减少流通层级。建立“飞地经济”协作机制,在杭州、上海等中心城市设立“云和山耕”品牌展销中心,实现“前店后仓”模式,将仓储物流成本降低20%以上。
2.强化数字治理技术底座
开发山区共同富裕数字孪生平台,集成物联网、区块链与AI算法,实现“需求预测—资源调度—服务评价”全链智能化。重点突破山区信号盲区5G覆盖难题,计划2026年前实现服务路线5G网络全覆盖。构建农产品价格波动预警系统,通过历史交易数据与市场行情分析,提前30天预测价格波动风险,指导农户调整生产计划,降低滞销损失率至5%以下。
3.完善品牌赋能生态体系
实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双认证计划,推动“云和雪梨”“黑木耳”等六大类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预计可提升溢价空间15%~20%。建立“共富经纪人”分级认证制度,设置初级、中级、高级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计划三年内培育500名持证经纪人,推动服务专业化。
政策建议
1.制度保障维度
制定《山区流动服务网络建设标准》省级规范,明确车辆配置、服务频次、数据接口等技术标准,推动服务模式标准化复制。建立“共富大篷车”服务考核机制,将农产品流通效率、农户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县域共同富裕考核体系,实行“红黄绿”三色动态评价。
2.财政支持维度
一是设立山区共同富裕专项基金,按服务里程与惠农成效对运营主体给予补贴,探索“基础补贴+绩效奖励”模式,每公里服务补贴提高至3元。实施“数字治理设施”税收优惠,对山区5G基站、冷链仓储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给予所得税减免,激发市场主体投资活力。二是推广“党建联建+社会企业”混合治理模式,鼓励供销社、专业合作社与民营资本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计划三年内培育10家山区共富型社会企业。三是建立“山区人才振兴计划”,对返乡创业青年提供最高50万元贴息贷款,配套电商培训、供应链资源对接等支持,力争2027年山区青年返乡率提升至40%。
3.区域联动维度
一是推动“山海协作2.0”升级工程,建立山区县与沿海发达县市的要素交换平台,通过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机制,实现年均生态价值转化收益超5 000万元。二是创建长三角共同富裕示范区联盟,共享“共富大篷车”服务数据与供应链资源,计划2026年前,实现26个山区县服务网络互联互通。这一深化路径通过“制度牵引—技术赋能—生态重构”三维发力,可破解当前存在的服务网络覆盖不足、数字治理穿透力弱、市场激励机制缺位等瓶颈。政策建议体系既注重既有模式优化,又前瞻性布局跨区域协同机制,为山区实现“共同富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多维目标提供系统性方案。
核心价值与展望
云和县“共富大篷车”模式通过系统性创新实践,为山区共同富裕提供了“治理创新—技术赋能—生态重构”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其经验既具现实示范价值,又蕴含理论突破意义,为同类地区跨越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治理范式。
核心价值总结
1.治理机制创新
首创“五级党建联建体系”,通过跨层级资源整合实现“需求—资源—项目”精准匹配,服务响应效率提升60%以上。“共富经纪人”制度破解山区组织化生产难题,推动2 000余农户嵌入长三角供应链网络,户均年增收1.2万元。
2.数字技术赋能
“数字共富车大脑”平台构建智能化闭环系统,使公共服务成本降低30%,覆盖半径扩展至15公里。区块链溯源技术将农产品流通损耗率从15%降至5%,消费者信任度达92%。
3.城乡融合突破
通过“云和山耕”区域品牌实现农产品溢价30%~50%,三年内农旅综合收入增长2.3倍。山区人口空心化率下降18个百分点,公共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1%。
发展展望
1.跨区域协同深化
推动“山海协作2.0”升级工程,建立长三角共同富裕示范区联盟,实现26个山区县服务网络互联互通。探索碳汇交易、生态补偿等机制,年均生态价值转化收益目标突破5 000万元。
2.数字治理迭代
2026年前完成山区5G网络全覆盖,开发数字孪生平台,实现需求预测准确率超95%。构建农产品价格波动预警系统,滞销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3.生态价值转化
推动“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双认证计划,目标溢价空间提升15%~20%。拓展“农业+文旅+康养”融合业态,三年内培育10个亿元级产业集群。
4.制度创新突破
制定《山区流动服务网络建设标准》省级规范,形成可复制的治理工具箱。试点“党建联建+社会企业”混合治理模式,培育10家山区共富型社会企业。
该模式通过跨域资源整合、服务网络重构、数字技术嵌入,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与产业价值链升级的协同发展,为山区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参考的治理范式。截至2025年,项目覆盖全县100%行政村,带动户均增收突破8 000元,获评全国县域流动服务网络建设标杆案例。
未来需重点关注“技术穿透力—制度适配性—市场可持续性”的三重平衡:既要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突破地理约束,又需建立跨区域要素交换平台破解市场壁垒,更需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其经验对解决全国山区县普遍存在的“要素流通梗阻、公共服务衰减、产业升级滞后”难题具有普适价值,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山区突围的实践样本。
2023年度浙江省社科规划“社科赋能行动”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3FNSQ78YB);浙江开放大学312人才培养工程资助。
终审:魏文源
监审:张亚运
编校:罗学茹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