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农民自办文化的党武解法

时间:2025-09-24 10:46:59来源:贵州民族大学 文字:杨再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议题作了重要部署。农民自办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文化的生动体现,在传承乡土文明、凝聚乡村力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民自办文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面临功能重构与路径创新的新要求,重新审视农民自办文化的功能并探索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通过田野调查与访谈法深入了解党武街道农民自办文化的现状、现有功能,探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进行功能重构,并提出了一系列路径创新的建议,旨在为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调研概述

调研地简述

  党武街道,隶属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地处贵安新区东南部,东接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南连湖潮乡,西靠石板镇,北抵天河潭风景区,是贵安新区与贵阳市连接的重要节点区域之一。该街道下辖3个社区、18个村,居民以汉族为主,同时有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在此聚居,共同构成了多元丰富的民族文化风貌。该街道生态环境良好,旅居资源丰富。近年来,党武街道与大学城积极开展校地联动,紧扣“三城两组团”的布局,着力打造教育高地、科创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占据一定的区位优势。

党武街道自办文化活动调研

  龙井村花灯戏,又称太平灯,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迎灯拜台、跳灯唱戏、开财门、化灯(当地又称“毁灯”)送神。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是花灯活动达到高潮的重要时刻,而正月十六日的化灯仪式结束后,跳花灯活动便正式落下帷幕。党武花灯戏是传唱几百年的经典。由3名丑角和3名旦角组成的灯班择定良辰吉时,便敲锣打鼓出灯。灯班沿着既定路线行进,边走边唱。沿途,激昂的唱词与欢快的音乐交织,游巡过程中人群不断壮大。巡游路线贯穿村中各处,所到之处,家家户户纷纷点燃烛灯,星星点点的灯光与巡游队伍相互映衬,将整个村子照耀得灯火通明。

  龙井村年欢会:正月初六,村民们自发报名参演,大家广泛参与到年欢会的筹备、表演和组织中。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吸引了全村老少的积极参与。年欢会内容丰富多彩,涵盖民俗表演、传统技艺展示、美食体验和互动游戏等多个环节。主持人积极与观众互动,特别设置了农村“五治”知识问答环节,巧妙地将政策宣传融入文化活动。文明积分兑换环节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文明乡村建设的热情,村民们纷纷带着自家的文明积分前来兑换生活用品,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年欢会成为凝聚乡情、传播文明的重要平台。

  党武街道篮球赛:篮球赛也是党武街道的一大特色,深受当地居民喜爱,通常在正月初举办。各村纷纷组建篮球队,积极参与赛事,每年比赛会在不同村寨举行。据当村村民介绍,党武街道篮球赛自20世纪90年代起便已存在,延续至今,每年如期举办,已成为全街道的一项特色娱乐活动。比赛期间,球员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展现出顽强的斗志与团队协作精神。赛场外,观众热情高涨,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现场人山人海,观众人数多达千余人。

乡村振兴背景下党武街道农民自办文化的功能重构

文化传承:赓续乡土文脉到激活传统“活化石”

  党武街道的花灯戏拥有悠久的历史,龙井村的花灯戏更是历经岁月洗礼,通过村民口传身授得以传承至今。从唱腔、表演动作到服饰道具,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记忆。年轻一代在参与花灯戏表演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传统技艺,让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焕发生机。花灯戏的传统表演形式以农耕文化为核心,通过“唱、念、做、打”传递乡土伦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花灯戏的功能已从单纯的“文化保存”转向“价值再生产”。例如,党武街道通过改编剧目,将“生态保护”“五治”等现代政策融入传统唱腔,既保留了文化符号,又赋予了其时代内涵。

社会治理:从“娱乐活动”到“治理载体”

  在年欢会的小品表演中,以邻里互助的故事为蓝本,生动演绎,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位观众,如同春风化雨般,悄然滋润着村民的心田,进一步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和谐与融洽。花灯戏的唱词巧妙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勤劳致富、保护环境等理念,宛如一场别开生面的精神盛宴,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村民在欣赏表演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文明行为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自办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娱乐生活,更成为基层治理的创新平台。

经济赋能:从“文化消费”到“产业融合”

  党武街道举办的自办文化活动,如年欢会中的美食体验环节,村民们精心制作并售卖花米饭、糯米糍粑、冰糖葫芦等特色美食,吸引了众多村民及周边游客前来消费。这些活动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让游客沉浸在独特的乡村文化氛围中,提升了乡村的吸引力。同时,游客的到来也带动了农产品的销售,党武辣椒、特色手工制品等成为备受青睐的旅游商品。在篮球赛期间,周边的小吃摊、饮料售卖点等也因赛事吸引的大量人流而实现了销售额的显著增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乡村内部的文化消费,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篮球赛的成功举办,不仅吸引了周边企业的关注与赞助,还推动了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企业通过赞助赛事,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还为赛事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此外,围绕篮球赛,还衍生出体育用品销售、赛事服务等相关产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一些游客在参与活动后,还会选择在周边住宿、就餐,带动了乡村住宿、餐饮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实现了经济收益的提升。

党武街道农民自办文化的发展困境​

资源整合不足,文化发展缺乏合力​

  第一,文化资源分散。党武街道内各村的文化资源缺乏统一规划与整合。花灯戏、地戏等文化活动局限于本村范围内,未能形成跨村联动与资源共享机制。例如,龙井村的花灯戏与葵林村的地戏在表演形式、受众群体等方面存在一定相似性,然而,由于缺乏有效整合,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难以吸引更广泛的外部关注。第二,产业融合不紧密。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等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较低,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不高。虽然有一些文旅项目,但在产品开发、宣传推广等方面缺乏协同合作。

专业人才短缺,文化创新动力不足​

  第一,文化活动组织人才匮乏。在组织花灯戏表演、年欢会等活动时,缺乏具备专业策划与组织能力的人才。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内容缺乏创新,部分活动形式固化,难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例如,年欢会仍以“老歌老舞”为主,难以吸引年轻群体;一些年欢会的节目编排多年不变,对村民的吸引力逐渐下降。第二,文化传承人才断档。如表1所示,党武街道各灯班成员都面临着成员老龄化、传承人匮乏等难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参与花灯戏、地戏等传统技艺传承的积极性不足,由此导致表演队伍中的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例如,龙井村花灯戏的一些独特唱腔和表演技巧,因缺少年轻传承者而逐渐面临失传的风险。第三,产业运营人才缺失。在文旅产业、体育产业等发展过程中,缺乏懂市场运营、管理的专业人才,导致一些文化产业项目在市场推广、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产业发展壮大。

资金支持有限,文化发展后劲乏力​

  第一,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农民自办文化活动和项目的资金主要依赖村集体自筹和政府少量补贴,社会资本参与度较低。资金总量有限,难以满足文化设施建设、活动开展、项目开发等多方面需求。例如,一些村庄的文化活动室设备陈旧,无法为村民提供良好的文化活动场所。第二,资金投入不稳定。政府补贴资金常受财政预算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投入波动不定。村集体的自筹资金能力有限,且易受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制约。这使得文化活动和项目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面临资金短缺的风险,难以持续稳步推进。

农民自办文化的创新发展路径​

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一是整合资源。设立乡村文化发展协调机构,对乡村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与梳理,制定统一的文化发展规划,推动各村自办文化活动和项目的联动发展,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品牌。例如,通过整合丰富的文化资源,举办具有综合性的文化节,吸引更多游客与观众,提升文化的整体影响力。二是加强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农产品,并结合乡村旅游进行销售。同时,依托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文旅体验项目。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精准对接文化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网络征集等多渠道了解群众真实文化需求,分类施策,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引进专业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文化策划、运营管理、艺术创作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与高校、文化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设立人才实习实践基地,定期输送专业人才,为乡村文化建设注入活力。三是培养文化骨干。开展文化技能培训活动,邀请专业教师为村民传授文艺表演、手工技艺、体育训练等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设立文化传承激励机制,对积极投身于传统文化传承事业的村民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激发广大村民传承文化的积极性,培养一批本土文化传承人。四是建立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搭建乡村与外部文化人才的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研讨会等,促进本土人才与外界优秀人才的互动学习,拓宽视野,提升创新能力。同时,与周边乡村展开合作,共同开发文化旅游线路,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文化的协同发展。

拓宽资金渠道,增强文化发展动力​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地方政府应设立农民自办文化专项扶持资金,并出台针对党武街道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同时,逐年增加对文化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及项目开发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二是吸引社会资本。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投资、合作等方式参与农民自办文化建设。探索文化产业项目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本开发文化项目。三是创新融资方式。探索文化产业众筹等新型融资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文化活力

  一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提升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二是数智媒体赋能。积极拥抱数智化浪潮,将特色文化活动搬上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力量,打破地域限制,使千里之外的人们也能领略到农民自办文化的独特魅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仅可以让更多人在不经意间了解并爱上乡村文化,更成为传播乡村文明的重要窗口,使更多人了解到当地在乡村振兴中的文明实践成果,提升乡村文化的影响力。三是搭建线上文化互动平台,为村民提供交流分享自办文化活动的空间。在该平台上,村民们可发布参与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照片、视频及心得体会。此外,平台还可设置文化知识问答、创意征集等板块,有效激发村民参与农民自办文化的热情,提升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力推动农民自办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李晓亚

  编校:李保燕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主办: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编辑出版:  《村委主任》杂志社      投稿邮箱:cwzrtg@163.com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7099359、3128819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