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盐城市农村公共空间适老化调查研究——以射阳县维新村为例

时间:2025-07-03 10:23:49来源: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文字:骆媛媛 程杰 刘佳亦

  摘要:文章以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维新村的老年人及公共空间为调查研究对象,开展实地调研与访谈,深入分析农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户外活动特点以及行为需求,并总结当前村庄公共空间在适老化建设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道路交通空间、休闲娱乐空间和景观绿化空间三方面提出适老化改造设计策略与建议。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省盐城市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1],尤其是农村老年群体呈现基数大、增速快、寿龄高、空巢多的现象。而农村地区长期以来受经济技术水平的制约,加之缺乏合理的乡村规划设计,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户外活动空间形式单一,生态景观杂乱无章,文化传承亦呈现碎片化趋势。这些问题日益凸显,对创造舒适的“居家为基础”的农村公共空间,构建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产生了严重阻碍。近年来,为缓解面临的巨大养老压力,盐城市人民政府相继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一系列行动政策与方案,不断推进社会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以进一步改善老年人宜居环境,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盐城市政府在“十四五”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优化乡村发展布局,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可见,调查农村地区公共空间环境适老化建设,对于同时提升盐城市农村地区现代化建设和积极应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与人口负增长交汇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谓一举两得。

调查过程与方法

调查过程

  根据需要,本课题组成员选取盐城市射阳县维新村为研究对象,分别召开了由乡村单位工作者、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和不同身体机能与活动状态的老年人等参加的座谈会2个,参与座谈的人数共有30余人。随机抽取60岁及以上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环境行为学、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等为基础,分析老年人生理、心理及行为特征需求;二是把脉目前射阳县维新村公共空间在适老化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更贴合实际的村庄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设计策略与建议。

研究方法

  实地勘察法:采用观察、拍照、记录等形式,开展广泛的实地调研,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的内容。

  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于分析评价射阳县维新村公共空间适老化满意状况,收集老年人的基本信息、活动规律、对各类型场地的使用偏好、步行距离偏好、空间适老化主观评价等相关信息。

  结构访谈法:对乡村工作者、项目负责人和不同身体机能与活动状态的老年人进行标准化访谈,对研究所需要的数据进行补充,使得研究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性。

  统计分析法: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运用Excel及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及访谈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归类整理,进行量化研究,并用图表等方式予以表达。

  综合归纳法:根据实际调查情况及数据分析,总结维新村公共空间适老化特点与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改造的建议与策略。

调查结果与分析

维新村概况

  维新村位于盐城市射阳县四明镇的北部,幅员7.2平方千米,地环射阳河6千米,全村总面积约3.9平方千米,总户数1115户,总人口3642人,下辖7个村民小组(见表1),地面高度在0.7米左右,村内河流密布,水资源十分丰富,东、西、北三面环射阳河6千米,内外河养殖水面1平方千米。全村共分为三大板块:新的四长线两侧为新型农民住宅区,东、西、北三面环射阳河内外水面及圩内低洼地规划为水产养殖区,维新大桥南侧向两边的射阳河堆圩延伸,将规划工业集中区。

表1 调研村庄人口与经济基本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在村庄中随机抽取不同年龄阶段的老人,对其开展调查访谈。调研过程中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无效问卷观察值的排除,统计得到有效样本总数85份。低龄老年人(60—69岁)占23%,中龄老年人(70—79岁)占41%,高龄老年人(80岁以上)占36%。在年龄构成中男性占43%,女性占57%。通过对问卷调研的结果统计分析和与老年人的访谈交流调查发现,村落中有劳动力的青年人都外出打工生活,仅在节假日返乡,因此老年人很少有与子女同住的,超过半数人与配偶同住,而独居者占20%以上。被调查的老年人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占比91%,表明乡村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老年人的健康状态调查中,有23%的老年人患有重大疾病经常需要帮助,72%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偶尔需要帮助,仅有5%的老年人未患重大疾病和慢性疾病可以完全自理,表明乡村老年人的健康状态普遍较差。

  根据统计数据,可将村庄老年人主要的行为活动概括为娱乐交往行为、健身运动行为和生产生活行为三种类型(见表2)。与城市老年人不同,农村老年人的行为活动主要集中在生产生活行为和娱乐交往行为,而由于经常从事体力劳动,所以健身运动行为则相对较少,且老年人活动类型因所处年龄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见图1);生活作息时间一般习惯早睡早起,上午主要处理一些日常务农生活工作,下午则主要用来休闲娱乐(见图2);村庄老年人大多喜爱“串门”,活动地点则更偏向于宅前屋后、田间地头等自发形成的交往活动场所进行活动,但对一些规划较好的休闲广场也具备一定吸引力(见图3);出行方式以步行、公交车、自行车、电瓶车或三轮电瓶车为主,也有部分老人自行开汽车或家人汽车接送及借助轮椅的出行(见图4)。

表2 样本村庄老年人主要活动类型


图1 样本村庄各年龄段老人行为活动分布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图2 样本村庄老人户外活动时间分布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图3 样本村庄老年人主要活动地点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图4 样本村庄各年龄段老人出行主要方式

(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维新村公共空间使用现状分析

  “空间”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patium”,指的是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占有使用的三维场所,它是由特定边界构成的虚体区域[2]。农村公共空间是在公共空间的基础理论上衍生而来的,是在乡村聚落范围内,村民可以自由出入并参与活动、情感交流、接收公共服务,具有可达性的非私人空间,主要包括道路交通空间、休闲娱乐空间以及景观绿化空间等。

  1.道路交通空间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农村公路户户通政策等持续推进,村庄的道路基本得到改进,且都已经建有路灯设施,目前维新村的道路交通主要分为主干道、次干路及村间支路三个层次,主干道为沥青路面宽度8~10米(见图5),次干路及村间支路硬化材料以混凝土为主,宽度分别为4~6米和1~3米(见图6)。道路整体情况较好,但存在部分路面断裂。调研发现,大多数农村主干道和次干道均缺少步行道,尤其是在车流量大、开放性强,且承担着衔接各村庄与县城重任的过村公路人车混行,缺少交通信号灯、警示标识或减速装置,而依据老年人行为活动需求,邻里交往活动多发生在次干道、路口,这对于主要依靠步行、自行车和电瓶车出行,且反应能力下降的老年人来说危险性显而易见。其次村庄内没有进行停车位的规划,直接停放在道路两旁占据通行空间,尤其在车辆汇入时对老年人的出行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见图7)。调研显示,农村老年人喜欢“串门”,常在田间地头聚集或道路两旁聊天,但一些乡间步道缺乏可供休憩的景观设施场所,对于腿脚不便、身体体能下降的老年人造成很大困扰(见图8)。

图5 村庄主干道(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6 村庄次干道(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7 村庄车辆停靠(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8 村民坐在地头闲聊(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休闲娱乐空间

  村落公共空间中的休闲娱乐空间是老年人休闲行为发生的场所[3]。目前维新村老年人的休闲娱乐空间主要分布在村口区域、商店区域、村委会附近区域、宅前屋后区域,这四个区域是老年人聚集最为明显的区域,是村落公共空间的重要节点。村庄内规划建设的休闲广场是尺度较大的敞开式空间,缺乏小尺度的围合或半围合空间,其次广场空间的功能复合性不高,千篇一律的健身器材对于经常务农的老年人不具备吸引力,加之场地内没有安装休息桌椅,舒适度不佳,且缺少遮风挡雨、遮阳避暑的设施,再者广场地面铺装多为单调的硬质铺装,体验感较差,大大减少老人停留驻足的时间(见图9)。农村老年人经常串门,喜爱聚集聊天,或帮助邻里收割庄稼,对宅旁广场的使用率极高,而调研发现此类空间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例如笔者调研走访时正值农忙时节,许多宅旁空间均被占用晾晒稻谷、黄豆、玉米等农作物,严重影响老年人活动,且有很大因踩到谷物而滑倒的风险(见图10)。此外,部分村庄缺少公共厕所,如厕频率增加而腿脚不便的老年人大大减少了出门户外活动的频次。

图9 维新村老年活动中心广场现状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10 宅前广场空间占位(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景观绿化空间

  调研结果显示,农村绝大多数老人承担着下地务农的事务,即便是年纪较大或行动不便的老人仍会借助拐杖、轮椅习惯性早起到田间地头观望一圈庄稼的长势,顺便和附近的村民聚集在一起闲聊,这是农村老年人特有的精神寄托。整体来看,维新村在主次干道或位于干道的宅旁均具有一定的绿化率,宅前空间大多数被改造为自家菜园,满足老年人侍弄菜园的需求,一些喜爱种植花草的老人也将自家宅前改造成小花园,但稍显单调,层次性较低(见图11)。休闲娱乐广场内普遍种植有高大的乔木,比如杨树、柳树,每年五六月份,漫天飞舞的杨絮柳絮,容易诱发或加重老年人呼吸道疾病。农村生产地是农村赖以生存的生命之地,也是展现农村生产生活的美丽窗口,耕种丰收时的大地肌理是农村特有的亮丽风景线[4]。村庄的生产性景观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尤其在一些紧邻村落边的田埂杂草丛生,环境脏乱,甚至成为垃圾堆放点,影响老人的体感(见图12)。

图11 宅前道路景观(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12 生产性景观现状(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盐城市农村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策略与建议

  综合调查研究结果来看,农村老年人对于环境适老化设计有着更高的要求。例如,由于劳作方式、生活方式、气候因素等原因,导致农村老年人的肩周炎、腰腿病等疾病更加普遍。且很多老年人的子女常年在外工作,不能经常回家,造成老人与社会的脱节,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孤独感倍增,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有的还要承担子女在城市中安家立业的经济压力,有的因为自身的养老经济问题而担忧,而生理性退化让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性情也变得内向。他们的日常活动行为模式也更倾向于活动时间、地点以及活动对象相对固定的聚集性和社会工作农业生产活动。为此,基于以上生理、心理和活动行为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适老化设计策略与建议。

构建安全可达的道路交通空间

  1.提升道路安全度和无障碍化

  道路是农村公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合理的道路是保证老年人的安全通行需要解决的最基础问题。明确道路的不同层级,合理规划道路系统,确保老年人能够安全出行。可以在车流量较大的环村道路和通往休闲娱乐场所的主干道设置步行道,并在道路交叉口设置减速带,交通信号提醒灯以及减小道路宽度的方式以降低车速保证老年人出行活动的安全。在人行通道处增设不间断的安全扶手和轮椅专用通道,鼓励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积极参加户外活动。采用地上分散停车与集中停车结合的方式,缓解车辆停放的压力,并注意设计无障碍停车位,方便腿脚不便的老年人上下车。进一步优化照明系统,首先要提高路灯的光照亮度,其次采用高位照明与低位照明相结合的方式,消除身体在地上的投影,避免老人因看不清道路摔倒。

  2.加强道路辨识度和可达性

  步行是农村老年人从事一天生产生活最主要的出行方式,一般来说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大概行走距离450m,时间约为10分钟左右,身体会产生疲劳感,因此,在步行路线设计时,需细致规划,每隔150m至200m左右设置休息座椅或丰富的节点停驻空间;其次可以在道路沿途设置辨识度高且颜色鲜艳的标识系统,如在道路中设置景观绿化或景观小品装饰丰富的小空间等,增加道路识别性和趣味性,建立老年人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地图”;再者可在公共活动区域的边缘、道路沿途、农宅檐下的灰空间等区域,设置提供舒适的休息、交流空间。总之,经过仔细规划和细节完善的道路交通空间,往往会给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带来意想不到的舒适感和充实感,并且能有效提高社会参与意识和促进邻里交往。

增加适老性的休闲娱乐空间

  1.打造多层次活动空间

  调研显示,村庄现有娱乐活动空间存在明显的面积不足,分布不合理、可达性较差,老年人并不会选择步行300米以上的距离到达休闲活动广场,而良好的休闲娱乐空间设计可以使老年人的身心得到放松,达到生理与心理机能的锻炼和调节。因此通过多点布局的方式改善可达性差的问题,节点空间应根据住宅分布及中心活动广场所在位置布点,最好是在以中心活动广场为圆心半径250米范围[5]。在不破坏乡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构建以老年人最为青睐的宅前屋后、街头巷尾和商店门口等小型活动空间为点,以村内主次要道路、巷道及田间小路为线,以村内活动广场为面的多级活动适老化活动空间,因地制宜,提高闲置空间利用率。

  2.提升休闲空间场地舒适度

  调研村庄中的承载乡村生活中多种活动需求广场空间尺度较大、功能单一。面状空间中将村庄中新广场划分为动静两个空间,容纳更多的活动类型,提升广场空间的活力,排解老年人孤独感,动区主要承担老年人的健身活动需求,静区主要承担休闲、观赏和棋牌等功能。通过铺装的变化或用景观绿植进行空间上的阻隔,在获得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使立体空间层次更加丰富,注意要保持各功能空间的互相连接与渗透,方便老人在一个活动场地中完成不同的活动需求。利用树池设置防腐木质休息座椅,提供可供纳凉的休憩空间,安全防滑通体砖铺装,加装路灯,为老人提供一个安全、明亮的健身环境,同时在场地中加装公共厕所,并定期清理维护。组团状空间即村头晒场的设计功能复合化,不仅要在需要满足农忙时节的农车进入晾晒,闲暇时也要打造成具有吸引力的、可观赏、可停留的空间;点状空间是宅前空间的营造,首先需设置一定的种植区,其次需加装雨篷、座椅等休憩设施。还可以通过铺设具有保健功能的地面铺装。例如,适宜的鹅卵石铺装,走动时具有足部保健按摩功能,塑胶步行空间鼓励老年人慢跑散步,经过防腐处理的枕木栈道和亲水平台,触感亲近自然,可以很好地融入周边环境。

搭建丰富全面的景观绿化空间

  1.打造宜居多元的景观绿化空间

  由于农村的生产性景观与田园景观具有独特的美观性,因此在进行农村景观绿化空间设计时应更注重空间的实用性与安全性,兼顾美观性。生产性景观以多样化的农业要素为景观基础材料,具备一定的物质产出功能,并能满足人对景观色彩、形式等视觉上的审美需求,是一种景观视觉效果较为突出、生产资料可持续并伴随休闲、体验、教育甚至有文化传承意味的景观类型[6]。例如,东台市五烈镇东里村的五烈现代农业示范园,稻田画,在阳光下显得色彩斑斓、熠熠生辉;步凤镇三龙村的康森生态园,集观光、采摘、亲子游乐、台湾小吃、垂钓、野餐露营、科普研学等于一体,从而为老年人提供精神寄托,减轻其对经济状况的担忧。还可以通过选择村庄视野良好的田间地头空间打造最具农村特色的田园景观节点,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可以寄托乡村田园情结的景观空间,也可以在农忙时节适当休息。

  2.建设适老化康养空间

  研究表明,良好的植物景观设计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发挥生态作用,改善局部微气候,还能够有效缓解老年人焦虑、紧张等心理负面情绪,降低老年人的舒张压及收缩压,进而转变积极正面情绪[7]。保护好体现当地的特色和风格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的乡土植物,有效提高老年人的场所认同感[8]。利用不同植物随季节变化展现出的季相美进行合理的植物色彩和层次搭配,不仅可以缓解人的视觉疲劳和心理疲劳,还提高住区景观的可识别性,提升村庄植物景观的整体质量。利用植物的不同特性发挥积极作用,如红、橙、黄等暖色系植物可以给感官系统衰退、心理状态逐渐孤僻老年人带来温暖、热情的感受;选用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康养作用的景观植物,比如栀子、鸢尾、丁香、紫薇等有助于老年人身体健康;植物在自然中产生的白噪声,也可以从听觉方面舒缓老年人的心情,但在选用植物时要注意避免选用易过敏、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性的植物。营造具有康养作用的水景空间。水面柔和的形态,潺潺的流水声会对老年人的心理起一定的治愈作用。同时乡村水景兼具蓄水储水、生产灌溉、捕捞垂钓、改善局部微气候的实用性功能,优美的景观吸引老年人逗留。

  以盐城市射阳县维新村为例,在充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了解老年人日常生活与行为需求,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不同类型老人行为需求和对公共空间的现状使用的基本特征与需求,并从构建安全可达的道路交通空间、增加适老性的休闲娱乐空间以及搭建丰富全面的景观绿化空间三个方面提出盐城地区农村适老化优化策略。未来将强化对盐城农村地区村庄实地调研力度,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丰富盐城地区适老化理论体系,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盐城市统计局.盐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R/OL].(2021-05-30)[2025-03-12].https://tjj.yancheng.gov.cn/art/2021/5/30/art_1773_3546376.html.

  [2]孙伟.养老社区规划与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3]肖文静.基于行为模式分析的翁草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20.

  [4]能纪金.农村公共空间适老化优化设计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21.

  [5]唐新怡,唐世斌.重庆市荣昌区城镇居住区景观适老化调查与分析[J].内江科技,2022,43(08):85-87.

  [6]白鹤爽,高成广.生产性景观设计研究——以安宁市凤仪村景观设计为例[J].绿色科技,2022,24(13):29-32.

  [7]孙力,王敏.基于生理心理影响的园林植物配置优化探析[J].中国城市林业,2018,16(01):44-48.

  [8]周道瑛.园林种植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024年度盐城市政府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深度老龄化背景下盐城老旧社区环境景观适老化调查研究”(24skB408)。

  终审:魏文源

  监审:徐鑫

  编校:焦慧玲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