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体育+”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路径

时间:2025-05-22 14:11:56来源: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 文字:刘荣婧

  摘要:“体育+”作为新兴产业融合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聚焦陕西省“体育+”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路径,阐释“体育+”内涵及其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分析陕西省乡村体育发展现状,揭示体育设施不完善、产业链不健全、民众参与意识薄弱、人才匮乏等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农民参与度和优化政府市场协同机制等创新路径,为推动陕西省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对其他地区具有参考价值。

  文件《“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体育+”作为新兴产业融合模式,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展现出巨大潜力。陕西省作为西部重要省份,如何充分发挥“体育+”优势,破解乡村发展难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体育+”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

“体育+”的内涵与外延

  “体育+”是一种创新的产业融合模式,它将体育产业与其他行业进行深度融合,通过体育活动、赛事、场馆等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实现多行业的协同创新与价值增值。“体育+”的内涵在于发挥体育的独特价值,以体育为核心,通过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这种融合不仅局限于产业层面,还涉及体育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如“体育+教育”“体育+健康”“体育+科技”等,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复合型产业生态[1]。“体育+”的外延十分广泛,涵盖了体育与文化、旅游、康养、地产等众多领域,衍生出体育文旅、体育小镇、体育康养等新业态,极大地拓展了体育产业的边界与空间。“体育+”以体育为引领,通过创新驱动、融合发展,撬动了社会资源,为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而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其核心内容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求立足农村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生态宜居强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注重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治理有效要求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生活富裕强调要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让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体育+”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分析

  “体育+产业”“体育+文旅”“体育+养老”等“体育+”融合发展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重要路径。“体育+产业”通过发展乡村体育赛事、体育旅游、运动休闲等业态,盘活农村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特色产业发展。“体育+文旅”以体育为纽带,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让体育成为展现农耕文明、传承乡土文化的生动载体,焕发传统村落新活力[2]。“体育+养老”利用农村生态环境优势,发展体育康养产业,既能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健康需求,又为农村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体育+”融合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基层治理创新,最终实现农民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深入推进“体育+”在乡村的融合发展,能够有效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

陕西省“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分析

陕西省乡村体育发展概况

  陕西省乡村体育发展正处于积极变革阶段,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国家层面已联合多个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为陕西省乡村体育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该指导意见设定了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包括建立健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和工作机制。在这一政策框架下,陕西省正积极推进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致力于创建一批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案例。这些举措不仅旨在提升乡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还着眼于发挥体育在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多元功能。通过体育设施建设、赛事活动组织、体育产业培育等多种途径,陕西省正逐步展现出体育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和实际成效。这一系列举措正在为陕西省乡村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乡村体育与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体育+”对陕西乡村振兴的积极影响

  陕西省体育局联合12个部门印发的《关于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包括完善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打造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样板。这一政策文件不仅设定了宏观目标,还制定了29条具体措施,涵盖了乡村体育发展的多个方面。其中,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提升乡村体育赛事活动质量是两项重点措施。这些举措旨在充分发挥体育在乡村振兴中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3]。通过实施这些措施,陕西省正在逐步构建一个以体育为纽带,连接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模式。这种“体育+”模式不仅丰富了乡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健康水平,还为乡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渠道,吸引了更多资源和人才流入乡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陕西省在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体育设施不完善。乡村地区的体育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这直接影响了乡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可能性。第二,体育产业链不健全制约了乡村体育的发展。目前,乡村体育产业的各个环节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不仅限制了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也影响了体育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第三,民众参与意识薄弱。由于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部分村民对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育在乡村的普及和发展。第四,人才匮乏问题也不容忽视。乡村地区普遍缺乏专业的体育人才,无论是在体育教育、赛事组织还是在体育产业管理方面都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陕西省乡村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呈现出复杂的发展态势。从机遇角度来看,以“村超”“村BA”“村排”等为代表的乡村赛事正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这些赛事不仅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收入,还促进了文体旅商的融合发展。然而,挑战同样不容忽视。陕西省乡村体育发展仍面临着体育设施不完善、体育产业链不健全、民众参与意识薄弱和人才匮乏等问题。这些挑战制约了体育在乡村振兴中充分发挥作用。面对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陕西省需要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策略,如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乡村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培育特色体育产业、提升居民参与意识、加强人才培养等。

“体育+”助力陕西省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

完善乡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陕西省乡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需要立足本地实际,充分考虑地理环境、人口分布和文化特色。在规划体育场地设施时,应结合乡村地貌特点建设多功能运动场。其中,既有设施的利用率提升是关键,可通过引入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场地预约、使用监控等功能,最大化设施使用效率。在创新管理模式方面,可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运营方式,引入专业体育团体或企业参与管理,提高设施维护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鼓励乡村学校与社区共建共享体育设施,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在设施设计上,注重融入当地文化元素。此外,推广可移动、模块化的体育设施,适应不同季节和活动需求,提高设施的灵活性和实用性。通过这些措施,构建一个适应性强、特色鲜明的乡村体育设施网络,为陕西省乡村体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构建多元化乡村体育产业体系

  特色体育赛事IP的培育可从当地文化和自然资源入手,如结合黄土高原地貌特点,打造独具陕西特色的越野跑赛事。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应融合当地农业、文化资源,设计“运动+采摘”“健身+民宿”等新型体验项目,吸引城市居民深度参与乡村生活。体育与养老产业的融合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创新举措,可在乡村建立以康养为主题的体育基地,结合传统养生方法和现代运动科学,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健身项目[4]。同时,培育乡村体育用品制造业,利用当地传统手工艺,开发具有陕西特色的体育器材和纪念品。建立体育赛事、旅游、养老、制造业等多产业联动机制,形成完整的乡村体育产业生态链。通过产业多元化发展,不仅能够增加乡村经济收入,还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年轻人回流,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乡村体育人才培养机制

  校地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可通过与省内体育院校签订定向培养协议,为乡村量身定制体育管理、教练等专业人才。这种模式既能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又能解决乡村体育人才短缺的问题。“乡村体育人才回流”计划的实施旨在吸引已在城市工作的体育人才返乡服务。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如安家补贴、职称评定优先等措施,增强回乡工作的吸引力。体育人才激励机制的完善包括设立“乡村体育英才”奖项,对在乡村体育发展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建立乡村体育人才职业发展通道,为他们提供继续教育和技能提升的机会。创新培训方式,利用在线教育平台,为乡村体育工作者提供灵活、持续的学习渠道。鼓励乡村体育人才参与国际交流,拓宽视野,引入先进理念。通过这些措施,构建多元、开放、有活力的乡村体育人才生态系统,为陕西省乡村体育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提升农民体育参与度

  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应结合当地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组织趣味运动会、农民运动会等活动,增强参与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体育健身宣传教育的强化可通过多媒体手段,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提高农民对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乡村体育文化的培育需要挖掘和创新传统民俗体育项目,将其融入日常健身活动中,增强文化认同感。一是建立“体育+”模式,如“体育+农耕”,设计农具健身操,将体育融入农民日常生活。二是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体育项目,如老年人太极拳、青少年足球训练等,满足多样化需求。三是组织乡村体育骨干赴外地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四是利用现代科技,如VR技术,为农民提供沉浸式体育体验,激发参与兴趣。五是设立“健康家庭”评选活动,树立全民健身典型,形成良好示范效应。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培养农民的体育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乡村体育文化氛围,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在陕西乡村深入发展。

优化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协同机制

  政策支持体系的完善应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陕西省乡村体育发展促进条例》,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责任。第一,创新投融资模式可引入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营;设立“陕西乡村体育发展基金”,为体育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第二,多方协同推进机制的构建需要建立跨部门协调小组,整合体育、文化、旅游、农业等部门资源;引入“体育+”理念,鼓励体育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成立“陕西乡村体育发展联盟”,汇聚高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5]。第三,建立乡村体育发展评估机制,定期对各地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乡村体育发展监测平台,实时掌握发展动态,为决策提供依据。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有机结合,形成资源优化配置、多方共赢的乡村体育发展新格局,为陕西省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本文系统分析了“体育+”对陕西省乡村振兴的影响,提出了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创新路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化对不同区域“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比较分析,探索更具操作性的实施策略。同时,应加强对“体育+”与乡村振兴长效机制的研究,为持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理论支撑。期待通过多方努力,使“体育+”成为陕西省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参考文献

  [1]朱大梅,陆小黑,胡泽农.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体育文化现代化治理的耦合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4,39(04):456-463.

  [2]肖嘉林,王莉.智慧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影响机理与实施路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4(03):160-162.

  [3]王函明.乡村振兴背景下体育促进城乡资源双向互动的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23.

  [4]赵欢,李文轩,甘祺.陕西省“体育+”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路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3(08):62-64.

  [5]黄艳红.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影响因素及完善路径[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07):213-215.

  2024年陕西省体育局常规课题“关于新媒体技术赋能体育产业发展助力陕西乡村振兴研究”(20240537)。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文娟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