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链通农村商贸新未来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化技术赋能,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传递成本,提升农村商贸流通效率,而且能够提升农村地区农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大力推动农产品的销售量攀升,进而通过农村三产融合,科学推进农村产业结构格局的合理调整。鉴于此,文章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赋能农村商贸流通的实际问题,提出若干发展路径以供参考。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数字赋能农村商贸流通紧密关联。农村地区作为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产品生产、销售、配送的关键市场,多年来已成为商贸流通的重要基础。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数字经济持续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鉴于此,运用数字赋能的形式打造农村数字化商贸流通市场,能够促使农村地区的一二三产业资源在区域内高效流动,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赋能农村商贸流通的意义
降低信息传递成本,提升农村商贸流通效率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数字化技术不仅能突破时间与空间对商贸流通的限制,还能够大幅度降低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显著提升农村商贸流通效率。传统商贸流通以“地域性”为核心,呈单向流通模式,从生产基地、市场流向消费群体,不能最大程度上释放出商品价值。而在数字化赋能视角下,商贸流通转向以消费群体为中心,依托数字化平台,赋予农民多元化、差异化的商贸流通渠道。通过采集、分析流通数据,准确把握市场消费需求,构建跨越时空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1]。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销售量攀升
数字赋能农村商贸流通的重要意义,在于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进而推动农产品销售量持续攀升。借助数字化技术,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全流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拓宽市场覆盖范围,有效提升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量与产品附加值。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农产品生产环境,保障农产品品质安全;通过大数据技术完成消费偏好分析,精准定位农产品市场需求,开发符合市场消费倾向的农产品;依托电商平台、社交软件等载体,打破地域限制,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经济性收入,为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通过农村三产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数字赋能农村商贸流通,能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纽带作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在数字技术驱动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产业间的壁垒逐步消解,农业产业链成功向乡村旅游、休闲产业领域延伸,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例如,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资源,打造农业观光园、农家乐等文旅融合项目,吸引游客体验农村生活、消费农产品,带动销量增长[2]。同时,数字技术还可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加工深度与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提供支撑。三产融合模式有助于解决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的现实问题,助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赋能农村商贸流通的问题
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村商贸流通效率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赋能农村商贸流通是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然而,部分农村地区面临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成为农村商贸流通发展的突出瓶颈。例如,农村宽带网络覆盖不足,导致生产、销售、物流等信息传输速度慢、成本高。物流体系不健全及信息化水平不足,造成农村地区的物流配送服务滞后,冷链物流存在冷冻车空载率高、温度控制粗放、易断链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地区商贸流通的高效需求。现阶段,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领域缺乏统一高效的数字化服务平台,使得农产品上行、下行渠道不畅,“滞销”“高价”等问题突出[3]。上述问题不仅降低了农村商贸流通效率,也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电子商务人才匮乏,流通主体数字化素质亟待提升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已成为推动农村商贸流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然而,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人才短缺、新型合作经营主体数字化运用能力不够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农村商贸流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就业机会相对匮乏,难以吸引高素质的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现有农村商贸流通主体普遍存在数字化素养不高的问题,在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北斗终端、多光谱、AI等新生代信息技术开展市场分析、营销策划和客户服务方面能力薄弱。由于发展资源和信息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农村地区难以构建数智化、绿色化的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不仅阻碍农村商贸流通的个性化发展,也削弱了农产品IP的塑造能力,导致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经营理念与模式滞后,制约产业化集群构建与拓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商贸流通的转型升级需要经营理念与模式的根本转变。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延续传统“小规模”经营模式和思维方式,商贸流通主体以个体工商户为主,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例如,部分农村缺乏市场导向和消费者需求驱动的经营理念,农产品供给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失衡、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导致产业规模扩张受限、市场占有率偏低,经营主体普遍缺乏独立管理能力与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另外,部分农村缺乏创新、品牌意识及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机制,导致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商贸流通服务辐射范围难以扩大[4]。上述问题不仅阻碍了农村商贸流通现代化进程,更制约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因此,需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商贸流通体系,推动农村经济向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方向转型。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赋能农村商贸流通的路径
深化数字化技术应用,加速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
1.加速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铺设
数字赋能农村商贸流通的前提,是通过强化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筑牢数字基座,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为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商贸流通提供基础保障。一方面,农村地区需建设光纤宽带网络、5G、AI与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缩小城乡在信息获取、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差距。例如,提升农村FTTH光纤接入覆盖率,加强农村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等信息平台建设,为农村商贸流通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农村物流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提高物流配送效率、服务质量[5]。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农业生产、农产品深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技术改造升级,推动数字化设备的规模化应用。例如,在农产品冷链物流全流程中嵌入大数据、智能终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冷链物流数智化发展。为实现农产品、冷链物流与资源服务的高效对接,农村地区应持续健全城乡一体化电子商务数智化物流配送体系,以“三级共享”模式完成全要素数字化资源的贯通,为农产品生产与销售提供支撑。
2.催生新型产业数字化业态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数字赋能农村商贸流通的关键路径是加速推进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的数字化融合发展,以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应用,催生休闲农业、乡村生态旅游及农村电商等新型产业形态。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壁垒需借助数字化技术打破。鉴于此,农村地区需要在政府及相关政策的引导下,稳步提升宽带网络渗透率,构建智慧农业体系,实现种植养殖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管理。同步向下拓展电商渠道,为电商企业在农村地区的集聚与业务拓展提供基础设施支撑。依托电商平台持续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助力农民增收。为培育大量新型农业加工产业,持续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数字化升级。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整合电商人才、产业资金、数字化技术及商贸流通信息等要素资源,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农村地区产业地域辐射能力,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全新动力。为开辟出更多的商贸流通场景与数字化技术应用空间,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服务业水平,孵化创意型农业、体验式农业、精品民宿等新业态,以跨产业融合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激活经济内生动力,加速农村商贸流通现代化进程[6]。
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升流通主体数字化能力
1.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
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电子商务人才专项基金及奖学金、实施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等群体投身电商行业。中职及高职院校、职业培训机构需聚焦农村电商需求,开展技能培训课程,针对在职人员开展实操培训,提升其数字化工作能力。
2.提升流通主体数字化能力
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开展面向流通主体的数字技术应用、数字营销策略、数据分析等培训课程,提供灵活多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支持流通主体自主学习。鼓励不同类型的流通主体引入智能仓储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等数字化工具,提高运营效率。积极支持流通主体开展社交媒体营销、搜索引擎优化等数字化营销活动,扩大市场份额。在上述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流通主体加大数字化投入,提升数字化水平,并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基金,为流通主体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
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经营理念和模式,构建数字化产业集群
1.推进农村商贸流通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式发展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电商已经成为数字赋能农村商贸流通的重要载体。商贸流通产业应当以农村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为契机,推动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的线上线下融合式发展,促进农村商贸企业向现代化、规模化转型。一方面,农村地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突破口,充分利用直播带货的县乡村三级电商平台,展示与推广农产品,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改善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通过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缩小城乡电商平台发展差距,提升农村商贸流通产业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7]。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商贸流通企业应当在地方政府指导下,推进线下农产品实体店数字化改造,通过融合线上商品数据与线下数字化技术资源,提升消费体验和服务质量。同时,依托线上线下融合的个性化消费场景、电商平台的数据分析系统,强化互补型产业发展优势,促进商贸产业发展格局进行现代化转型,推动农村电商持续发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
2.以数字化手段推动农产品品牌高质量建设
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企业与合作社可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展市场分析与精准定位,挖掘农产品的互联网营销价值和地方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形成区域化农产品IP标签,并拓宽线上销售渠道。同时,企业与合作社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品牌宣传,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企业与合作社需要根据地区的差异化特点,科学划分用户群体,分析用户消费习惯与消费偏好,继而通过差异化的农产品营销策略,实施点对点精准营销。另一方面,企业与合作社需要充分运用物联网、传感器等监测技术,结合水文、气象数据优化种植模式,对同类型种植品种推行“一站式”标准化、规模化订单管理,便于建立起长期的农产品销售网络,防范农产品大规模滞销风险。通过数字化推动农产品品牌高质量建设,有助于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农村商贸流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8]。
综上所述,农村商贸流通是乡村振兴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深化数字化技术应用,加速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提升流通主体数字化能力;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经营理念和模式,构建数字化产业化集群等路径,能够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整合多元主体发展力量,共同壮大数字化技术在农村商贸流通领域的应用规模,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持续的产业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晓林.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赋能农村流通创新发展机理与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24,46(04):47-53.
[2]肖志雄.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科技赋能农村民生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4,44(05):148-151.
[3]彭龑,李明田.乡村振兴背景下破解农村电商发展瓶颈的路径探索——以四川省自贡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4,52(17):255-257.
[4]高雅.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科技赋能农村创新型发展的路径探究:以AI辅助进农村为例[J].山西农经,2024(16):155-157.
[5]严敏,嵇正龙.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融合发展赋能效应检验——以农村电商发展为中介变量[J].商业经济研究,2022(24):105-108.
[6]曾月娥.基于数字经济背景的农村电商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村委主任,2023(03):76-78.
[7]杨水根,王吉.流通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机理与效应[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2(02):1-14.
[8]顾佳丽,郭玲琦,黄嘉怡,等.数字技术赋能小农户融入乡村产业振兴机制与路径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4,49(02):19-22.
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小镇三生空间融合发展模式及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YJCZH120)。
终审:魏文源
监审:王彦臻
编校:王文娟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