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教育价值与突破路径
摘要: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一环,不仅是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更是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的内在保障。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中介与抓手,能够连结个体与文化,促进乡村文化达到“百花齐放”的意义提升、“精神共养”的公共性塑造,以及“多元素养”的境界跃升。当前,乡村文化振兴中,需要发掘文化教育资源、涵养文化公共精神和夯实传承主体根基,助力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优秀的乡村文化是村民重要的精神食粮,汇集着村民的生活智慧与生活理念,能够发挥培根铸魂、增强文化凝聚力的作用。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强调乡村全面振兴要繁荣乡村文化,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1]。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并非要“回归”传统社会,而是以传承与创新为基准,以融合发展为延伸,推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要素和谐共生,使之与现代价值相契合,促推乡村文化提质增效。鉴于此,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教育价值与路径,不仅有助于守护有形的乡村文化和传承活态的文化精神,延续传统文脉、捍卫地方根基,而且可以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品质,提高人们的参与度。
乡村文化振兴的教育内涵
文化的力量总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历史力量、社会力量之中。乡村文化是乡村这一特定场域内村民们在日常劳作与生活中自然演进而成的一种独特风貌,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既涵盖了民间戏剧、舞蹈、手工艺等生动鲜活的传统艺术形式,又囊括了村规民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深刻的社会规范与道德准则,还蕴含了传统精神信仰、乡村精神生活以及乡民独特的文化心理等深层次的思想范式,为乡村社会提供了精神支撑与归属感。我国传统文化发端于乡村,也应用于乡村,又从乡村衍生出去。以自带的浓厚乡土气息、独特历史特征与人文意蕴,在凝聚乡村民众心力、提升乡民素养、改善乡村风气以及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质上,乡村文化的振兴是城乡文化教育整体性得以优化的表现,为乡村社会注入新的文明活力,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追求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关键在于强化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其核心在于深化乡村思想道德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观念深植于村民心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2],既要关注乡村的硬件设施建设,也要注重软件方面的提升,既要推动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注重精神文明的提升。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阶段,乡土文化的振兴是其应有之义。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本质上也是深度挖掘与彰显农耕文化时代价值的过程。在乡村地区广泛传播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思想,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外化为自觉行动和社会风尚,形成知行合一的良好乡村社会氛围。
以人为本的育人导向
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乡民精神世界的丰富与满足始终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导向。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深刻转变,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人们愈发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乡村振兴战略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从而更加注重乡村村民的精神涵养,引导其遵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教育方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乡村教育体系,为村民的精神生活注入丰富多元且高质量的文化元素,从而促进全体村民在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并且将乡村文化从单纯追求实用价值的“功利性”层面,提升至更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层面,即强调其效用性和价值性。推动乡村教育将乡村文化的深厚内涵全面渗透进思想道德素质和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培养乡村学生对乡土文化的深厚情感,激发乡村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优良品德,从而促使文化素养形成。
乡村文化振兴的教育价值意蕴
传承层面:从“薪火传承”到“百花齐放”的意义提升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文化传承与振兴的历史演进,不仅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对创新的追求。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礼仪之邦,礼制文化根植于中华农耕民族的血脉中,并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发展。而中国文化,就是诞生在这一庞大中华文明之上的一个璀璨的礼制文化[4]。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文化领域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日益增强,这体现在对本土文化的深刻认同和对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念上。文化兴乡村兴,文化强乡村盛。从文化传承到文化振兴,都旨在“赓续中华文脉”。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增强意味着文化的振兴发展到达一个新高度,文化振兴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机械式传承,而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与进步,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的契合与共鸣[5]。
空间层面:从“资源共享”到“精神共养”的公共性塑造
乡村文化公共性的参与主体,决定了文化治理的持久力和深入性[6]。乡村文化的公共性即乡村文化具有为全体村民所共享、所认同的特征,是对乡村社区中公共生活的反映,也是对乡村社会秩序和公共价值的重要体现,其凸显了实现公共利益作为村庄善治的首要目标。乡村文化振兴其本质远超越单纯的文化传承范畴,它更深层次地体现了对国家文化理念中主体文化意识的深刻检验,以及对文化自信的坚定彰显,关系着乡村公共空间价值的实现。文化是人类精神的集体表达,在本质上具有“社会交往意义上的公共性”[7]。公共性是个体将个人的利益诉求、权力愿望等要素积极融入并关联至其所处的群体、组织乃至整个社会之中,个体不仅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更致力于践行对集体、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展现出一种超越自我、面向共同体的精神追求。乡村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蕴含的公共性质同样不可或缺。多元的乡村文化存在于一定的乡村公共空间之中,依托公共空间和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在传统乡村文化基础上培育村民的行动共识与公共理性,形成高度一致的价值观念与集体意识。在此过程中,文化资源得以共享,公共精神得以涵养,村民也共享着相同的道德契约、价值观念以及深厚的情感归属。
主体层面:从“应试育分”到“多元素养”的境界跃升
乡村文化振兴赋予乡村由传统乡村教育向现代乡村教育的转变,乡村教育以追求成绩为主的应试教育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素养教育转变。文化素养教育不仅注重人的知识技能的提升,还注重人文科学素养、价值观念以及道德修养水准的提升。曾经的应试教育更倾向于将教育过程聚焦于知识传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这与文化素质教育形成了一种差异,学生不仅需要在“智”方面获得知识增长,更需要在“德”方面得到提升,而应试教育恰恰难以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文化素养教育则呼吁学校教育与生活实践的回归,主张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教室的四壁之内,而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到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观察与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深化理解、增强能力。换言之,相较于传统乡村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直接传授,现代乡村教育更加注重培养个体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旨在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通过实践探索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强化其社会责任感,以确保他们能够灵活应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力量。
乡村文化振兴的教育突破路径
发掘文化教育资源,促进文化内容的创造性转化
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推动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文化具有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效用性和价值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是历史性的,是以乡村生活为根本而建构起来的,其中丰富的精神内核为村民提供了强烈的情感寄托,具有得天独厚的德育资源优势和教育价值。一要挖掘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创新学校德育课程开发理念。将乡村公序良俗、伦理道德、民风民俗等优秀乡村文化资源纳入学校德育教材开发范畴,使课程设置与乡村文化传承有机融合,设置有利于学生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提升的课程模块,重塑乡村文化价值观,弘扬乡村优秀文化。二要依托乡土风情、传统节日开发校本课程,即乡土文化教育的“活教材”,激活传统技艺的文化主体性。当地乡村学校可以利用乡村文化的独有资源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如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农业实践等,在实践活动中改造与创新乡土文化,使本土学生产生真实的知识感知以及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三要致力于构建富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在校园规划与环境美化中巧妙融入乡土文化元素、凸显乡土文化之风,如在公共活动区域绘制乡土文化主题壁画,在校园的长廊陈列一系列展现乡土艺术的画作。学校还可以将乡村地区的“乡规、民约、家训”等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学校的校训制定与班级文化建设中,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师生,使其深刻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远意义。
涵养文化公共精神,增进乡村现代生活的文化交流
乡村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场域空间,也是记录和承载乡村文化记忆的实体空间,还是村民寄托情感和塑造自我认同的文化空间,包括传统民居和公共建筑,如土坯房、木结构房屋、砖瓦房、祠堂、庙宇、戏台、村口牌坊等有形载体,在长期的积淀下带有浓厚的地域乡土色彩以及强大的文化感染力,对村民公共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地方乡村学校应当积极安排并定期组织学生实地探访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与乡村手工艺作坊,以此为核心开展传承乡土文化的研学旅行活动。乡村的实体空间可以直观呈现乡土的文化脉络、民俗风情,乡村学生游览文化场所,并观察乡村社会中的互助合作、共同劳动的场景,无形之中涵养了集体意识、互帮互助等公共精神。其次,乡村学校可以与当地政府、文化机构等合作,共同搭建乡土文化教育基地,实现乡土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再次,拓展公共文化活动空间。通过建立乡村文化广场、农家知识书屋等丰富乡村文化的公共空间,提高村民的公共参与度。最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乡村网络公共空间,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给村民们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新式交流途径。通过创建乡邻微信群等交流平台,加强村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方便在外务工的村民通过网络公共空间了解家乡动态,远程参与乡村公共事务,促进公共精神的养成。
夯实传承主体根基,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坚守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乡村学生是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其文化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因此,要促进学生的个体全面发展,提升其文化素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乡村教育的文化功能。乡村教育有着自身的美好品质和独特价值,包括亲近自然与乡土情感、质朴纯真与人文关怀等,要将乡村文化的传统价值与时代内涵融入当地学校的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魅力,进而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乡村文化,提升学生的本土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发挥乡村教师的引领作用。在传统社会中,教师是集品德和才学于一身的贤者,被视为“道之代表、礼之化身、德之典范”。乡村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把乡村教育资源引进乡土课程。例如,把类似于生活礼仪、伦理道德等民俗文化资源引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爱家、爱乡、爱国之情。同时,乡村教师可以基于乡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鲜活的方式传递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促进学生对乡土文明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增强其乡土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EB/OL].(2025-1-22)[2025-1-23].https://www.gov.cn/gongbao/2025/issue_11846/202502/content_7002798.html.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吴晓璇.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历史主义审视[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8,19(03):58-62.
[4]成燕,王红,张竞昳.相聚黄河之滨共话大河文明[N].郑州日报,2023-09-18(005).
[5]郭占恒.从“建设文化大省”看“建设文化强国”[J].浙江经济,2023(10):6-10.
[6]王刚,黄鹏.公共性重塑:乡村文化振兴的善治逻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1(01):38-44.
[7]曹爱军.公共文化服务的兴起及其发展取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0(05):28-31.
2024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乡村学校在地化教育的联结机制及实践探索——以X乡村学校为例”(YCSW2024191)。
终审:魏文源
监审:董卫娟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