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协同助力乡村人才“引、育、留”
摘要:文章以协同治理理论为框架,聚焦高校与乡村的协同主线,系统分析乡村人才“引不进、育不好、留不住”的困境根源,进一步提出以高校为枢纽的多元主体协同路径,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政校社合作机制、创新乡村人才服务策略,推动高等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为破解乡村人才困境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方案。
问题缘起:乡村振兴中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关键举措,对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传承农耕文化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深远意义(郭晓鸣,2018)。然而,当前乡村人才短缺现象严重,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瓶颈(张伟,2024),人才作为乡村社会发展的关键行动者,其匮乏阻碍了乡村社会结构的优化与社会变迁进程。因此,解决乡村人才的引进、培育和留存问题(见表1)刻不容缓。
乡村人才需求的多维性
乡村振兴涵盖产业、生态、文化、治理四大维度(叶兴庆,2018),亟须兼具专业技能与乡土情怀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城市化偏好”,涉农专业占比不足5%(王蓓蕾,2025),课程内容与乡村实践场景脱节,形成“供给—需求错位”。
高校服务乡村的协同困境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牛秋雨,2024),具备智力资源,在乡村人才服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能够凭借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专业的师资队伍和前沿的科研成果,为乡村输送具备创新思维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助力乡村发展。但目前高等教育在服务乡村人才方面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结构性割裂。专业设置与乡村需求脱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乡村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缺乏对乡村场景的针对性,缺乏跨学科整合。
二是行动性障碍。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学生乡村参与渠道狭窄(李民,2024)。高校与乡村之间的合作机制尚不完善,信息交流不畅,导致高校难以精准把握乡村人才需求,人才输送的有效性不足(杨志杰,2024)。乡村地区相对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也使得高校毕业生投身乡村建设的意愿较低。
表1 乡村振兴人才供需“引、育、留”问题
协同治理框架:高校主导的多主体联动机制
协同治理框架下,政府、村、高校、乡与社会力量构成“四位一体”的联动网络,各主体功能定位如下(见表2)。
表2 主体角色与功能定位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
政府应加强对乡村人才工作的统筹规划,制定全面的乡村人才发展战略,明确各方职责。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具有吸引力的引才政策,如提高乡村人才薪酬待遇、提供住房补贴、给予税收优惠等。整合各类资源,建立乡村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同时,加强政策协同,确保各部门政策相互衔接,形成合力。
乡村应明确自身人才需求,积极与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沟通对接。提供人才发展平台,如建立乡村创业园区、产业基地等,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改善乡村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的吸引力。营造良好的人才氛围,树立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观念,增强人才的归属感。
高校应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乡村振兴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增加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比重,建立乡村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乡村所需技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深入乡村开展调研和服务,提高教师的乡村实践能力。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科研项目,为乡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成果。
社会组织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乡村人才服务。开展乡村人才培训,根据乡村产业特点和人才需求设计培训课程,提升乡村人才素质。组织各类公益活动,为乡村引进外部资源,如邀请专家学者到乡村讲学、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同时,社会组织可以协助政府和高校开展人才需求调研,为制定政策和培养计划提供参考。
完善协同治理机制
一是建立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和乡村之间的合作制度,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规范合作行为。制定乡村人才服务标准和规范,确保服务质量。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乡村工作特点,合理评价乡村人才。
二是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乡村人才工作联席会议,促进各方信息交流。搭建乡村人才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人才需求、供给、政策等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推送人才服务信息,提高人才服务效率。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在乡村人才服务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政府可以设立乡村人才服务奖项,对优秀的高校、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同时,建立约束机制,对未履行职责或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
路径创新:协同治理视域下乡村人才“引、育、留”策略
高校需成为连接政府、乡村与社会组织的“桥梁”,破解信息与资源孤岛。在乡村振兴的人才供需体系中,高校、政府、乡村与社会组织之间存在信息与资源的“结构洞”。高校需要打破“孤岛效应”,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协同效应,共同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破解乡村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精准引才策略:“需求—供给”协同匹配
1.高校作为信息枢纽,构建精准引才网络
政府建立“乡村人才需求数据库”,通过驻村调研与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紧缺岗位。制作“乡村人才发展白皮书”,举办“乡村振兴人才双选会”。政府根据高校提供的需求清单定制政策包。
2.柔性引才:高校撬动“学术—产业”双循环
高校鼓励教师以技术顾问身份兼职服务乡村企业,保留校内职称晋升资格。高校联合海外校友会设立“乡村国际专家工作站”,引进国外农业技术,通过“本土化改造—高校培训—乡村落地”三级传导实现技术适配。
系统育才策略:高校构建“学科—场景—情感”三维育人体系
高校应与乡村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乡村产业需求,开设定制化课程,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到乡村开展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构建乡村“1+1+1”学制改革人才专业培养模式——第1年:校内学习基础课程,嵌入VR、AR乡村场景模拟;第2年:驻村实践,参与真实项目;第3年:返乡创业孵化,高校联合风投机构设立“种子基金”,优秀项目可获50万元无息贷款。在此基础上注重乡村文化培育,针对进入乡村的人才实行文化情感链接项目(见表3)。
表3 情感联结:文化浸润与价值重塑
用心留才策略:高校协同构建“事业—生活—文化”留才生态
1.事业平台:产学研用一体化
建立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提供项目孵化、技术支持、资金扶持等服务;设立乡村人才工作站,为人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业务办理等一站式服务;开展乡村人才项目对接活动,促进人才与项目的有效对接。例如,建立乡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人才提供办公场地、设备设施等支持。
2.生活保障:政校共建服务网络
完善乡村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例如,提供住房保障,建设乡村人才公寓或给予住房补贴;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在乡村或周边地区建设优质学校,保障人才子女入学;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乡村医疗服务水平。
3.文化认同:构建乡土价值共同体
加强对人才的人文关怀,定期组织人才交流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增强人才的归属感。例如,设立乡村人才服务热线,及时解决人才遇到的问题;举办乡村人才文化节,丰富人才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章基于协同治理视角,深入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等教育服务乡村人才“引、育、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路径和策略。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完善协同治理机制以及创新人才“引、育、留”具体策略,有望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有效解决乡村人才短缺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尽管文章在乡村人才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协同合作的可持续性。加强对乡村人才需求的动态监测和分析,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和引进策略。同时,关注乡村人才服务的效果评估,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不断优化人才服务路径,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此外,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到乡村就业创业的意愿,以及如何提升乡村自身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根本上解决乡村人才流失问题。
2024年度浙江树人学院校级科研项目“优势视角下大学生创伤经验中的抗逆力提升”(项目编号:2024ZX005);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轻传播’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话语亲近性构建研究”(项目编号:Z2024093)阶段性研究成果。
终审:魏文源
监审:董卫娟
编校:罗学茹
网络:吴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