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艺术创作赋能乡村建设实践研究

时间:2025-03-10 13:58:54来源: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文字:梁政敏 陈炳炎 谢文茜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独特的力量,能够为乡村建设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文章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艺术创作在乡村建设中的实践应用,分析其对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赋能作用,希望能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带来全方位变革。随着投入持续增加,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为艺术创作筑牢物质根基。同时,乡村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俗文化,成为艺术创作的不竭灵感之源。艺术家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生动展现乡村魅力,吸引社会广泛关注。更关键的是,艺术创作激发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有力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

  深入探究艺术创作赋能乡村建设的路径意义重大。一方面,借助艺术提升乡村文化品位,打造独特吸引力,为乡村带来新机遇,如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组织艺术专业学生深入乡村,开展设计规划与墙绘创作等。另一方面,深度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融入创作,塑造乡村文化品牌,激发乡村活力。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还能实现高校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乡村振兴战略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目标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标是为了解决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基本原则包括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等。主要目标是实现乡村在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经济方面,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文化方面,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在生态方面,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环境,加强生态保护。只有实现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协同发展,才能真正让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艺术创作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1.文化品质的提升

  艺术创作能够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丰富其文化内涵。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应根植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综合考量乡村整体环境和地方特色,做到艺术介入与当地特色的和谐统一[2]。艺术家们深入乡村,以绘画、雕塑、摄影等形式展现乡村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人文历史,让乡村的独特魅力得以具象化呈现。这不仅提升了乡村文化品位,还增强了乡村的文化吸引力。例如,色彩斑斓的墙绘不仅可以美化乡村环境,还能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特色的乡村雕塑作品能成为乡村的标志性景观,吸引游客前来参观。艺术创作让乡村不再只是传统的农业生产之地,更是充满文化韵味和艺术气息的精神家园,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增添动力。

  2.经济发展的推动

  艺术创作对乡村经济的推动作用显著。一方面,艺术创作能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独特的艺术景观,如创意雕塑、彩绘墙等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游客的到来带动了乡村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艺术创作有助于乡村农产品包装设计创新。艺术家与当地企业合作,将传统农产品包装与现代创意艺术理念相结合,设计出具有艺术价值和实用性的农产品包装盒,通过旅游销售和网络平台推广,提高产品附加值。这些产业的发展为乡村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3.生态环境的改善

  艺术创作与乡村自然环境的结合能产生独特魅力。艺术家们利用乡村的山水田园、古老建筑等元素进行创作,如在田间地头设置富有创意的雕塑,为自然风光增添艺术气息。墙绘艺术可以与乡村的房屋、围墙融合,描绘出乡村四季美景或传统农耕场景,使乡村更具韵味。同时,艺术创作也能激发村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共同维护美丽宜居的乡村生态。这种结合不仅提升了乡村的视觉美感,还营造出充满诗意和人文情怀的乡村生态环境,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心灵栖息地。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创作赋能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

合作背景与契机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一六镇、新丰县各镇村等乡村合作帮扶有着多方面原因和契机。从专业优势看,学院拥有水利、电力、建筑设计等专业,能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艺术设计等专业可助力乡村美化。从社会责任角度,学院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为地方发展贡献力量。韶关市乡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为学院提供了实践教学和科研创新的平台。双方合作既可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等全面发展。

具体实践

  1.打造乡村文化规划设计新貌

  学院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专业优势,为乡村带来全新风貌。学院师生组建实践团队,先后组织600余人次深入乡村实地调研。足迹从一六镇乐群村等5个村落及一所学校,拓展至新丰县各镇区,乃至校区属地东风村等3个村落,累计开展20余次社会服务活动,收集了翔实的第一手乡村建设调研资料,并建立一六镇乐群村、新丰县高桥村社会实践育人基地。

  在规划设计上,学院制订系统方案,规范流程,科学规划,构建“探索—设计—实施—反馈”的工作闭环。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引导他们深入乡村,凭借专业技能助力乡村建设规划,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学院整合各方平台资源,形成互助协同机制,借助政府平台,从乡村产业振兴与人居环境提升规划入手实操,协助驻村干部解决6个自然村“三清三拆”的难题。组建多支服务队伍,与一六镇、新丰县和从化区结对帮扶,落地多个建设项目,推动帮扶地区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塑造独特乡村文化景观,提升乡村整体形象。同时,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中,师生运用绘画技巧,在乡村墙壁上描绘乡村故事、农耕文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面,将单调墙面变为艺术画廊,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乡村魅力。

  2.点亮乡村物产新颜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农产品作为乡村经济的关键支柱,其包装设计日益受到关注。学院积极助力,将艺术创作作为赋能农产品包装设计的有力手段。学院师生凭借艺术设计专长,深入乡村,组建“设计顾问服务队”,与当地农产品合作社开展深度合作,携手探寻农产品包装的艺术创新路径。服务队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元素与民俗风情,从设计性、传达性、前瞻性、功能性、价值性、可持续性六个维度出发,精心为一六镇灵芝生产基地及合作社的农产品进行包装设计。他们巧妙地将乡村独特元素融入包装,不仅大幅提升了产品的视觉美感,更赋予农产品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极具创意与艺术感的包装设计,成功吸引了广大消费者的目光,显著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成为宣传乡村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这一举措,乡村物产焕然一新,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全新活力,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3.策划与组织乡村文化活动盛景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乡村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乡村文化振兴是农民精神文化需要的内在要求、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必然要求、中国全面现代化的时代要求[3]。学院组建专业项目服务团队,深入乡村调研,精准把握居民文化需求与喜好,据此精心制订个性化文化活动方案。组织学生举办文艺演出,包含歌舞、小品、朗诵等节目,带来视听盛宴。同时,开展文化讲座和培训,为留守儿童开设绘画课,举办手工艺品制作、摄影艺术培训,提升居民文化素养与艺术技能。学生积极参与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与美化,绘制文化墙、搭建简易舞台,打造优质活动场地。学院还鼓励学生与居民深度互动,共同策划组织活动,增强居民参与感与归属感,如举办趣味乡村运动会。这些举措极大丰富了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有力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实践成果与经验总结

  1.实践成果展示

  艺术创作赋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在乡村面貌上,曾经破旧的房屋外墙经色彩斑斓的墙绘装点,呈现出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成为亮丽风景线。公共空间因艺术墙绘和景观小品,洋溢着艺术氛围。经济层面,艺术创作吸引众多游客,带动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同时,其赋能农产品包装设计,为特色产业注入活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艺术创作激发乡村居民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感,推动乡村文明建设。这些成果充分彰显了艺术创作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推动作用。

  2.经验总结与反思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需深度探讨艺术的社会价值与乡建策略,以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提升乡风文明,总体上实现乡村有效治理[4]。在艺术创作赋能乡村建设实践中,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教训。经验层面,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是基础,唯有如此,方能创作出契合乡村风格的艺术作品。多方合作不可或缺,政府、高校、企业与村民携手,整合资源形成强大合力。注重本土人才培养,为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教训方面,项目规划初期需充分考量资金可持续性,防止因资金短缺致使项目中断。艺术创作必须紧密贴合乡村实际需求,否则难以发挥实效。此外,要强化对艺术作品的后期维护管理,确保其长期发挥价值。这些经验教训为后续乡村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实施,推动乡村在艺术赋能下,实现经济、文化、生态的全方位发展。

艺术创作赋能乡村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面临的挑战

  1.乡村资源有限

  乡村艺术创作资源匮乏。经济薄弱致使资金难以为继,艺术创作所需的材料、设备购置与艺术家报酬支付受限。专业艺术人才稀缺,既难以吸引外部人才扎根,本地居民又缺乏创作技能与素养。技术层面,先进创作工具与数字化技术应用不足。这些局限制约了艺术创作的规模、质量与创新性,阻碍乡村文化与经济发展。

  2.艺术与乡村需求的对接问题

  艺术创作契合乡村需求颇具挑战。需深入洞悉乡村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与发展诉求,艺术家应与村民深度交流,保障创作贴合乡村特色。建立政府、艺术家、村民多方参与的沟通机制,明确乡村对艺术创作的期望,如增强旅游吸引力、传承文化等。举办艺术工作坊,让村民参与创作,提升认同感。借助虚拟现实等科技展示方案,依据乡村反馈及时调整,实现有效对接。

  3.可持续发展问题

  艺术创作赋能乡村建设,可持续性是关键。一方面,构建政府、企业、高校与社会组织的多方合作机制。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社会投入,企业投资乡村产业实现双赢,为高校输送人才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注重培育乡村本土艺术人才,激发村民创作热情与文化自觉,使其成为艺术建设主体,为项目长期发展注入活力。

应对策略

  1.整合资源,多方合作

  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等资源对乡村建设意义重大。政府发挥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作用,制定乡村振兴政策,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基础设施与艺术创作项目。企业凭借资金与市场运作经验,投资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产业,为乡村经济注入活力。高校提供专业人才与智力支持,组织师生开展调研、创作与技术服务。各方搭建合作平台,明确分工、协同作战,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美丽且富有内涵与活力的乡村,助力乡村振兴。

  2.加强沟通与调研

  深入了解乡村需求并强化沟通,是确保艺术创作契合乡村实际的关键。艺术创作者要积极实地调研,了解乡村历史文化、风俗与产业特色,通过与村民交流挖掘乡村魅力。组织座谈会、工作坊,让村民参与创作讨论,尊重其建议。建立反馈机制,创作中依村民反馈调整完善,使艺术作品兼具艺术价值与乡村实用性,融入乡村生活。

  3.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艺术创作赋能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需制定可持续规划与措施。全面评估乡村自然景观、文化遗产等资源,据此制定个性化艺术创作规划,明确各阶段目标任务,确保与乡村发展同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创作项目与培养人才,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拓宽资金渠道。组建专业艺术指导团队,定期指导评估,及时调整策略。加强宣传推广,提升乡村艺术知名度与影响力,吸引游客与资源,形成良性循环,保障艺术创作持续赋能乡村建设。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艺术创作于乡村建设意义重大。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借助专业优势,在乡村文化规划设计、物产包装、文化活动策划等方面积极作为,极大提升乡村文化品质,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有力促进乡村经济增长与文化繁荣,实现高校与乡村建设双赢。但实践中仍面临挑战,如乡村资源有限,资金、人才、技术匮乏制约艺术创作规模与质量;艺术与乡村需求对接需多方协调;项目可持续发展缺乏完善机制。

  展望未来,艺术创作赋能乡村建设前景广阔。可深入融合现代艺术与传统乡村文化,挖掘特色艺术形式,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升乡村艺术体验感与传播力,助力乡村振兴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2021-03-13).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 江凌.艺术介入乡村建设、促进地方创生的理论进路与实践省思[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50(05):46-58.

  [3] 宋阳.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3.

  [4] 陈炯.艺术振兴乡村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35(02):163-172.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校级企业工作室“乡村振兴艺术创作企业工作室”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模式与实施路径研究——以《建筑效果图设计》为例”(编号:2024030242)。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绪绚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