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让乡村文化治理焕新机
摘要:乡村治理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村民自治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不仅有助于村民内化正确价值观念,还能够显著提升其道德文化素养。村民自治制度自20世纪80年代初实施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村民自治实施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文章首先阐述了村民自治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治理,其次总结了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塘湖镇东柳泉村乡村文化治理成就,再次分析了东柳泉村乡村文化治理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推动乡村文化治理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启示。
村民自治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治理
村民自治,作为乡村文化治理体系中的核心要素,其核心要义体现在村民依托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及监督等机制,实现自我管理、教育及服务的目标。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塘湖镇东柳泉村的具体实践中,村民自治的推行成效直接映射出乡村文化治理质效。该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民主决策机制,成功守护了蕴含深厚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群,并巧妙转型为村史馆,成为弘扬乡村文化、传承历史记忆的关键阵地。在此过程中,村民自治组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有效激发村民的参与热情,还通过制定并执行村规民约,确保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长效保护。
乡村文化治理,即在乡村社会中,依托系统化的组织、制度架构及多元活动,旨在守护、传承并推动乡村文化的繁荣,进而促进乡村社会的和谐与持续发展。在东柳泉村的实施案例中,乡村文化治理不仅承载着守护传统文化的重任,更是村民自治实践的核心环节之一。通过村民自治机制的深入运行,村民能够直接且有效地参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从而驱动文化内部的自我革新与持续发展。据《中国乡村文化发展报告》权威数据显示,乡村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每提升10个百分点,乡村社会的整体凝聚力与稳定性将相应增强5%,这一数据有力印证了乡村文化治理对于全面提升乡村社会福祉的积极促进作用。
在东柳泉村的乡村文化治理实践中,村民自治与乡村文化治理的紧密互动机制凸显出重要价值。作为基层民主的核心构成,村民自治为乡村文化治理构筑了民主决策、管理及监督的坚实平台。依托村民委员会等自治机构,村民能够直接投身文化资源的保育、传承与创新活动,深度参与并发挥关键作用。
以东柳泉村为例,村民代表大会经充分讨论,决定建立村文化馆,此举不仅能有效保护文化遗产,还极大激发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此外,村民自治组织还扮演着推动文化治理体制与机制健全完善的关键角色。制定并实施村规民约,不仅可以规范村民日常行为,还为文化资源有效保护筑起坚固防线,有效遏制文化资源的损毁与流失。村民自治与乡村文化治理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实现乡村文化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河北省东柳泉村乡村文化治理成就
东柳泉村,隶属于易县塘湖镇,其地域范围达500亩(约0.33平方千米),包括耕地、林地及山地共2350亩(约1.57平方千米)。该村共有443户家庭,总计人口1 27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为143户,涉及501人,包括低保及五保户18人,残疾人37人。目前,该村设有公益性岗位66个,务工人员约400名,本地务工与外出务工分别为160人与240人。
东柳泉村的经济基础主要依赖于农业种植,集体经济发展尚显薄弱。村内现有箱包加工厂3座,为约60名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钢丝加工厂1家,吸纳了约50名劳动力。此外,苹果采摘园与生猪养殖场等项目也促进了部分村民的自主创业与增收。
在东柳泉村,乡村文化治理与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共同构成了村民自治实践的核心内容。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东柳泉村亦迎来了文化治理的新契机。
建设村文化馆
为向幼儿及小学生提供一个集学习与娱乐于一体的空间,村委会决定在本村兴建一座文化馆,此举在于彰显其公益性与教育价值。该文化馆的筹建事宜得到村委会的通力协作与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各方共同努力,构建了一个设施完备的文化学习场所。
文化馆内配置了一系列的必要设施,以满足孩子们多元化的学习需求。解决当前家长因工作繁忙而难以顾及孩子的广泛难题,为孩子们营造安全、健康、有益的成长氛围。为进一步提升文化馆的服务品质,文化馆实行免费托管制度,以确保孩子们在文化馆内能够获得妥善的照料与指导。同时,积极邀请大学生志愿者在寒暑假期间赴文化馆开展义务教学活动,凭借其专业知识与满腔热忱,为孩子们带来更为丰富、生动的学习体验。文化馆的建立与运营,不仅促进了东柳泉村基础教育的持续进步与发展,也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的文化根基。
修缮文化广场
为了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东柳泉村对水泉广场进行改造升级,增设了标准篮球场,并在原有乒乓球、羽毛球、健身器材等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文体活动范围与参与人群,文化广场为村民开辟了休闲娱乐的自由空间。
传承弘扬舞钢叉
东柳泉村的传统习俗舞钢叉起源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是一项将钢叉与武术动作、杂技、打击乐器融合在一起的民间传统技艺,具有良好的娱乐价值和健身价值。由于生活水平不高、村民外出务工等原因,这项民俗一度在20世纪90年代末日趋式微。后来村书记郭庆十带领村民响应国家号召,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使这项民俗重新焕发了生机,而且在2021年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钢叉不仅在春节、元宵节等重要节日为当地百姓表演,还经常受邀去周边的热门景点或者庙会演出,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也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
东柳泉村近年来乡村文化治理存在的问题
传统文化的边缘化趋势
在保定市东柳泉村,传统文化正逐渐边缘化,影响着村民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现代化进程和年轻一代对传统习俗兴趣的减少导致传统节日活动参与人数大幅下降。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也使年轻人更偏好现代娱乐,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减弱。若不重视这一问题,许多文化遗产可能消失,乡村文化治理将面临重大挑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文化活动参与度低与年轻一代的疏离
在东柳泉村的乡村文化治理实践中,文化活动参与度低与年轻一代的疏离现象尤为突出。据调查,东柳泉村的村民中,超过60%的年轻人口在18至35岁之间,他们对于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不足30%,这一数据反映出年轻一代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断裂。这种断裂不仅体现在活动参与上,更深层次地体现在文化认同和传承上。例如,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年轻一代往往更倾向于通过现代通信手段进行社交,而非参与村庄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因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以及传统活动形式与年轻人的兴趣和习惯不够契合。
文化资源的保护不足与破坏问题
在东柳泉村,乡村文化治理面临的一大挑战是文化资源的保护不足与破坏问题。据调查,东柳泉村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包括古建筑、民间艺术和传统节庆等,但这些资源的保护状况令人堪忧。例如,村中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因缺乏有效的维护和管理,正逐渐遭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该村约有10%的古建筑因无人管理而倒塌或严重损坏。这一现象不仅导致了文化遗产的流失,也削弱了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此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问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少,导致许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机。例如,东柳泉村的剪纸艺术曾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仅有少数几位年长的艺术家仍在坚持,年轻一代的参与度极低。这种文化断层现象不仅影响了文化的传承,也使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更加困难。
文化治理体制与机制的缺失或不完善
在东柳泉村的乡村文化治理实践中,文化治理体制与机制的缺失或不完善问题尤为突出。据调查,东柳泉村的文化活动参与度较低,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疏离感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治理体制的不健全。例如,村内缺乏有效的文化活动组织和管理,导致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庆祝活动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兴趣,进而影响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此外,文化资源保护措施的不足,使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失的风险。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东柳泉村已有三项传统手工艺因缺乏传承人而失传。这不仅是一种文化损失,也反映了文化治理机制的缺失。
完善乡村文化治理机制的建议
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提升村民参与度
在东柳泉村的乡村文化治理实践中,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是提升村民参与度的关键。通过建立和完善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等基层组织,可以有效地动员和组织村民参与乡村文化治理。例如,东柳泉村可以借鉴“村民议事会”这一模式,通过定期召开村民大会,让村民直接参与文化活动的策划、决策和监督,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此外,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还应注重培养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东柳泉村可以依托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文化教育和传承活动,让村民在参与中认识到自己文化的独特价值。组织如“文化传承人”培训项目,不仅可以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增强村民对本村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村民自治组织的强化,东柳泉村能够更好地凝聚村民力量,共同推动乡村文化治理的深入发展。
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传承
在东柳泉村,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是实现乡村文化治理和村民自治实践的重要一环。东柳泉村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的剪纸艺术、民间故事和节庆活动等,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是村庄历史的见证,也是村民身份认同和凝聚力的源泉。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传统文化资源面临着边缘化的风险。
为促进文化传承,东柳泉村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通过村民自治组织,成立专门的文化保护小组,负责搜集、整理和保护村内的传统文化资源。小组成员包括村里的长者和文化传承人,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传统艺术进行记录和教学。其次,东柳泉村通过定期举办文化节和展览活动,吸引村民和游客参与,从而提高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再次,东柳泉村还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通过学校教育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让年轻一代从小接触并了解本土文化。村里的小学开设剪纸和民间故事课程,由村里的传承人亲自授课,确保文化知识的传承。通过教育,东柳泉村不仅可以保护传统文化,也可以为未来文化传承打下坚实基础。最后,东柳泉村还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数字化记录和网络平台,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通过建立在线数据库和社交媒体账号,东柳泉村的传统文化得以跨越地域限制,触及更广泛的受众。这种创新的保护方式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保存,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这些综合措施,东柳泉村在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传承方面能够取得显著成效,为河北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文化治理提供宝贵经验。
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提升年轻一代参与度
东柳泉村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技术和增强现实(AR)技术,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向年轻人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VR技术,可以重现东柳泉村历史场景,让年轻一代在沉浸式的环境中学习并深刻认识本地文化。这种全新的体验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年轻人注意力,还能让其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还可以结合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举办各种线上文化竞赛和挑战活动。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年轻人的兴趣和参与热情,让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这些创新举措不仅可以显著提升年轻人在乡村文化治理中的参与度,还能有效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社交媒体平台,有望解决东柳泉村乡村文化治理中年轻一代参与度偏低的问题。这不仅能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还能为乡村文化治理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东柳泉村的乡村文化治理实践中,村民自治的深化与文化治理机制的完善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不仅有助于提升村民的参与度,而且可以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此外,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如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与传统艺术相结合,吸引年轻一代的积极参与,从而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文化治理体系方面,东柳泉村建立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文化治理模式,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政策,确保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东柳泉村的实践证明,村民自治与乡村文化治理的有机结合,是实现文化繁荣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2023年度河北省社会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乡村治理体系中村民自治效能问题研究”,河北省社科联,第一主持人(项目编号:20230301006)。
编校:陈亚丽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