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渡的乡村新梦
摘要:苏州东林渡乡村振兴项目是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由苏州市和吴中区政府主导的,旨在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项目自启动以来,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同时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然而,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产业结构单一、人才短缺和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项目的整体进展,也对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为此,项目采取各种优化措施,包括产业振兴、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以期实现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苏州东林渡乡村振兴项目是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启动的,2018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苏州市政府和吴中区政府积极响应,将东林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示范项目。东林渡村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地处太湖之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村庄周边水网密布,土地肥沃,适宜发展生态农业;同时,村内保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传统民居,具有极高的文化旅游价值。但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较慢、基础设施薄弱,东林渡村发展一直较为缓慢,村民收入水平较低,生活质量有待提高。为了改变上述现状,首先,东林渡乡村振兴项目依托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推广绿色、有机农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其次,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村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最后,加强村内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苏州东林渡乡村振兴项目发展现状
202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文件指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自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充分体现了党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苏州东林渡乡村振兴项目自启动以来,便明确了其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项目旨在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实现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在农业现代化方面,东林渡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如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智能温室大棚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在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东林渡依托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一系列乡村旅游产品,如农家乐、民宿、农事体验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1]。
东林渡乡村振兴项目注重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自项目实施以来,村内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项目还加强了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修复了一批古建筑,恢复了部分传统节庆活动,使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组织架构和实施主体方面,东林渡乡村振兴项目由当地政府主导,成立了专门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协调推进。同时,项目积极引入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形成了政府、企业、村民多方合作的良好局面,这种多元化的组织架构和实施主体,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总体来看,苏州东林渡乡村振兴项目在明确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接下来,将进一步分析项目在产业振兴、生态保护、文化传承、治理创新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苏州东林渡乡村振兴项目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
苏州东林渡乡村振兴项目自启动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该项目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力求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而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东林渡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不仅影响了项目的整体进展,也对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东林渡产业主要集中在农业现代化、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上,这种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业现代化虽然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但过度依赖农业很容易造成经济波动。乡村旅游作为另一大支柱产业,虽然吸引了大量游客,但其季节性和市场波动性也带来了不稳定因素;特色产业虽然在某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规模较小,无法形成强大的经济支撑。由于东林渡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一旦某一产业受到外部冲击,如市场波动、自然灾害等,整个乡村经济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例如,农业生产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进而影响农民收入。乡村旅游同样面临季节性波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旺季和淡季的收入差距较大,无法实现全年均衡发展,特色产业虽然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但其规模较小,难以抵御大规模的市场波动[2]。
人才短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苏州东林渡作为乡村振兴的佼佼者,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底蕴,在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而在光鲜亮丽的背后,东林渡的乡村振兴之路面临着人才短缺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东林渡需要引进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乡村旅游是东林渡的重要产业,需要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进行规划,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打造特色旅游品牌;东林渡虽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需要文化传承人才进行挖掘,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东林渡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尤其是年轻人才流失严重,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或求学,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儿童,导致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足够的活力和创造力。此外,人才短缺直接导致了东林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的指导和引领,东林渡农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缺乏创新,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进而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
资金投入不足,项目推进受限
东林渡乡村振兴项目涉及面广,所需资金庞大,而现有资金来源有限,导致部分项目进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于资金短缺,部分道路和桥梁的修建进度缓慢,影响了当地居民的出行和农产品运输;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虽然制定了详细的保护计划,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有些生态修复项目无法按计划实施,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在文化传承方面,虽然有意愿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但由于资金不足,很多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的建设无法顺利进行,影响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不仅影响了项目的进展,还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基础设施建设过于滞后,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农产品销售渠道受限,给农民日常收入带来严重影响。此外,生态环境保护不足致使部分环境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影响了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且文化传承滞后,使得乡村文化逐渐流失,无形中削弱了乡村的凝聚力。因此,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东林渡乡村振兴项目推进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4]。
苏州东林渡乡村振兴项目发展中的优化措施
产业振兴措施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东林渡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方向进行转变。例如,项目引进了智能温室大棚、高效节水灌溉系统等现代农业设施,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通过应用这些技术,东林渡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产量进一步增加,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在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发展方面,东林渡依托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了一系列乡村旅游产品,项目鼓励村民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旅游服务。同时,结合当地特色,推出了农事体验、乡村文化节庆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据统计,自项目实施以来,东林渡的游客数量逐年增加,乡村旅游收入显著提升,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5]。此外,东林渡还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如手工艺品制作、农产品加工等,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项目引进了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提升了当地手工艺品和农产品附加值。例如,东林渡的竹编工艺品、特色茶叶等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远销海外,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在经济效益方面,东林渡乡村振兴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当地政府提供的数据,项目实施以来,东林渡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5%以上,乡村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20%,村民人均收入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项目还带动了当地就业,许多村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减少了外出务工[6]。
生态保护措施
在生态保护方面,苏州东林渡乡村振兴项目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采取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措施,东林渡的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同时,项目进一步加强水资源保护,修建了多个生态湿地和污水处理设施,提高水体的清洁和生态平衡。在农业生产中推广了绿色农业技术,项目鼓励村民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化肥等环保型农业投入品,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此外,项目还推广了循环农业模式,通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等措施,实现了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在生态效益方面,东林渡乡村振兴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当地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项目实施以来,东林渡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浓度显著下降。水体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主要河流和湖泊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生态环境修复,有效恢复了东林渡的生物多样性,很多珍稀动植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显著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7]。
文化传承措施
首先,注重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东林渡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古建筑、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等,项目利用修复和保护手段,修复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如古祠堂、古民居等,尽可能恢复这些历史遗迹的原貌,使其成为展示乡村文化的重要窗口。其次,注重活态传承。项目鼓励村民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和传承,如竹编、刺绣、陶艺等,积极举办手工艺培训班、设立手工艺展示馆等措施,激发了村民对传统手工艺兴趣,很多年轻人开始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技艺,使乡村文化得以延续。在文化活动方面,东林渡乡村振兴项目举办了多个传统节庆活动,如春节庙会、端午龙舟赛、中秋赏月等,这些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增强了乡村文化的吸引力。最后,项目还定期举办文化讲座、文艺演出等活动,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在文化效益方面,东林渡乡村振兴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文化传承措施的实施,东林渡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促进了许多濒临失传的手工艺和民俗活动的发展,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显著增强,乡村文化的凝聚力进一步提升。同时,丰富的文化活动和传统节庆吸引了大量游客,进一步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8]。
数字赋能措施
东林渡项目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拥抱数字技术,通过打造智慧农业、智慧旅游等平台,推动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的全面升级。在农业领域,东林渡项目引入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打造智慧农业平台;通过传感器、无人机等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参数,为农民提供精准的种植建议。此外,平台还整合了农业专家资源,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旅游领域,东林渡项目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智慧旅游平台。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游客在线上体验东林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平台还提供智能导览服务,游客可以通过手机App获取详细的景点介绍和路线规划。此外,智慧旅游平台还整合了当地的餐饮、住宿、交通等资源,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提升了旅游体验。同时,东林渡项目还积极利用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东林渡的优质农产品得以走出乡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电商平台不仅为农产品提供了展示和销售的平台,还通过大数据分析,帮助农民了解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苏州东林渡乡村振兴项目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有效推动当地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提升了村民的收入水平。而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产业结构单一、人才短缺和资金投入不足等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项目采取各种优化措施,如产业振兴、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以期实现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未来,东林渡乡村振兴项目将继续深化改革,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金投入,进一步提升项目的整体效益,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朱文洁,刘路路,高阳,等.乡村振兴视角下重庆市江津区乡村发展现状与脱贫攻坚项目匹配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6(06):1141-1151.
[2]赵永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偏远民族地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与建议——以喀什昆玉孜村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12):112-116.
[3]赵帅,陈鹃.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现状及提升对策探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4,37(04):85-87.
[4]刘燕珍.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茶文化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现状及对策[J].广西糖业,2024,44(02):142-146.
[5]李西.乡村振兴背景下邵阳市板桥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现状及规划策略研究[J].四川建筑,2024,44(02):12-13.
[6]李钰敏,翟启兵.乡村振兴背景下道明竹编发展现状与创新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4(01):60-62.
[7]王龙祥,黄巧婷,许杰.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4(14):80-82.
[8]徐达军.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现状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02):118-120.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苏州东林渡乡村振兴项目发展现状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2413983039Y)。
编校:苏子君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