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三峡壁画,助乡村振兴
摘要:文章围绕三峡库区乡村振兴主题性壁画创作与创新展开研究,探讨艺术如何助力乡村振兴以及壁画艺术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与价值。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三峡库区乡村壁画现状的实地调研与理论分析,研究提出了结合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壁画创作方案,并探索了现代艺术形式与传统乡村文化的结合路径。同时,研究还强调了居民参与的重要性,以及壁画创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融合策略。文章不仅丰富了乡村振兴与公共艺术交叉领域的研究,也为三峡库区及其他地方乡村壁画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振兴。在这一背景下,艺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载体和传播手段,逐渐被引入乡村振兴的实践中。
乡村壁画属于公共艺术,不仅具有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村文化品质的作用,还能够通过视觉艺术的方式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政策以及地方文化特色,从而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与参与度。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壁画在各地乡村中逐渐兴起,成为推动乡村文化复兴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文章主要探索了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特别是通过乡村壁画建设推动乡村文化的复兴和经济发展。目的包括分析三峡库区乡村壁画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乡村壁画建设的创新路径和实践策略;通过分析,验证乡村壁画在乡村振兴中的实际效果和价值。
研究乡村壁画建设路径的意义在于:从学术层面,填补三峡库区乡村壁画艺术研究的空白,丰富乡村振兴与公共艺术的交叉领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案例;从社会层面,推动乡村文化的复兴,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经济层面,借助壁画艺术的传播与推广,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助力农村产业的多样化,提升乡村整体形象与吸引力。
以“乡村壁画”为主题在知网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截至目前,共有27篇文献数据,经过梳理与分析,其结果显示,对乡村壁画的研究和论述主要集中在墙绘壁画建设的现实问题以及相关策略研究。例如,《艺术如何参与乡村建设》(方李莉,2019)、《“乡村壁画”的美与痛——壁画系教学与“美丽乡村”实践案例反思》(吕晓雯,2020)、《乡村文化重构中的壁画实践研究》(桑茂,2020)。这些学者认为,乡村壁画艺术形式单一,内容、题材雷同,缺乏群众基础,无法体现乡村特色,创新性不足,提倡乡村文化重构,探索乡村壁画的“在地性”研究与创作。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主题性壁画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开始关注如何将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壁画建设相结合,通过壁画艺术的形式传达乡村振兴的理念和政策。例如,施雨凝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山东省乡村壁画艺术研究》(2023)中,对山东省乡村壁画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创新性的发展路径;张丛博、黄亚芳在《中国壁画正在复兴 艺术家要走进广阔的城乡大地》(2023)中,强调了艺术家在乡村壁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呼吁更多艺术家参与到乡村壁画的创作中来,挖掘具有文化传承意义、乡村符号记忆、装饰特色的乡村文化主题壁画,杜绝“千村一面”的现象,打造一村一品、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形象。
三峡库区乡村壁画现状分析
三峡库区基本情况与乡村壁画的现状
三峡库区位于中国重庆市和湖北省境内,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和经济发展区。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三峡库区的乡村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快速,乡村壁画逐渐兴起。这些壁画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还通过视觉艺术的形式传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政策以及地方文化特色。然而,由于起步较晚和缺乏专业指导等原因,三峡库区的乡村壁画在创作理念、技术水平、文化内涵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通过对三峡库区的20个县市及129个乡镇村落走访调查,发现该地区乡村壁画所呈现的艺术面貌及建设情况为绘制性墙绘(占比80%)、板材文化墙(占比13%)、水泥着色浅浮雕(占比5%)、3D立体墙绘(占比2%),数据对比显示,绘制性墙绘主要在村一级,其他三类主要在乡镇一级。壁画内容与题材主要为徽派建筑文化(占比30%)、吊脚楼建筑(占比30%)、黄葛树文化(占比20%)、土家族文化(占比10%)、码头文化(占比5%)、饮食文化(占比5%),以乡村振兴进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典型事件、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壁画创作少见,同时,运用智能技术的形式语言建设乡村壁画的艺术现象更为少见。
三峡库区乡村壁画的文化内涵与潜力
尽管存在上述问题和不足,但三峡库区乡村壁画仍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资源
三峡库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拥有众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从距今约200万年的巫山人开始,以及此后各朝各代的历史变迁,都在三峡库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此外,三峡库区的山水景观旅游文化、水电旅游文化、建筑旅游文化、民俗旅游文化等各具特色,有以峡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为特色的山水景观,还有以峡江、大坝为依托的水电旅游文化。同时,三峡库区还拥有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这些都为三峡库区乡村主题性壁画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通过深入挖掘和整理相关资料,可以创作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壁画作品。
2.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文化需求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地区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乡村壁画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载体和传播手段,能够满足乡村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提升乡村文化环境品质。同时,通过壁画艺术的形式传达乡村振兴的理念和政策,也能够增强乡村居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现有乡村壁画存在的问题
内容单一,形式雷同
三峡库区乡村壁画在内容上往往过于单一,因经费有限,其创作通常是由乡镇政府、村委会或农家乐经营者联络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墙绘公司完成。内容主要集中在标语、自然风光、田园生活等方面,表现形式缺乏深度和多样性。同时,在创作形式上也存在雷同现象,缺少专业设计,许多壁画采用了相似的构图和表现手法,缺乏创新和个性。
缺乏群众基础与文化特色
乡村壁画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应该紧密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群众需求。然而,目前很多乡村壁画在创作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导致壁画与当地文化脱节,缺乏群众基础和文化认同感。
技术与材料创新不足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壁画创作技术和材料不断涌现。然而,在三峡库区乡村壁画的建设中,这些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仍然较少。许多壁画仍然采用丙烯等绘制性材料和技法进行创作,导致壁画在视觉效果和耐久性等方面存在不足。
三峡库区乡村壁画创作的创新路径
针对当前三峡库区乡村壁画存在的问题,创新是提升乡村壁画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关键。
主题性创作
1.融入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壁画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应该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传达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发展理念。在三峡库区乡村壁画创作中,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国家关于农村发展的方针政策等内容,使壁画成为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
2.挖掘地方文化特色
在壁画创作中,可以深入挖掘和整理当地的文化资源,如红色文化、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乡村振兴优秀案例等,将这些元素融入壁画作品中,使壁画成为讲述地方故事、传承地方文化的重要平台。
三峡库区的乡村振兴之路上出现了诸多优秀案例,可以为乡村壁画的创作提供丰富而深刻的主题性题材,如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以高山云雾茶、生态柑橘林为代表的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壁画艺术家可以将案例元素融入作品中,通过色彩与线条的巧妙运用,展现出三峡库区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这不仅是对乡村变迁的艺术记录,也是对乡村振兴成果、乡村旅游品牌的有力宣传。
技术与材料创新
1.引入现代壁画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壁画创作技术不断涌现,如数字艺术、3D打印、光影互动等。这些新技术为乡村壁画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三峡库区乡村壁画创作中,可以引入这些现代技术,提升壁画的视觉效果和互动性。例如,可以结合数字艺术技术、AR(Augmented Reality)技术,让游客和居民可以通过手机App扫描壁画作品,通过识别壁画上的特定标记或图案,触发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创作故事等动态视频内容。
2.新材料的应用
除了技术创新外,新材料的应用也是提升乡村壁画品质的重要途径。在三峡库区乡村壁画创作中,可以尝试使用各种新型壁画材料,如环保涂料、玻璃纤维、陶瓷等。这些新材料具有更好的耐久性、环保性和可塑性,能够满足不同环境的创作需求。例如,在潮湿多雨的乡村地区,可以使用防水性能好的环保涂料进行壁画创作;在需要表现立体效果的壁画作品中,可以使用玻璃纤维或陶瓷等材料制作壁画构件。
群众参与
1.提升群众参与度
乡村壁画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其创作过程应该充分考虑群众的需求和意见。在三峡库区乡村壁画创作中,可以通过组织创作培训、艺术交流活动等方式,提升乡村干部、居民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可以邀请乡村居民参与壁画创作的全过程,包括主题确定、素材搜集、草图绘制、上色等环节,使他们成为壁画创作的主体和受益者。增强壁画的群众基础和文化认同感,增进乡村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建立反馈机制
建立反馈机制可以更好地了解群众对乡村壁画的评价和需求,定期收集居民、游客对壁画作品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后续壁画创作的参考和改进方向,使壁画作品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群众心声。同时,反馈机制的建立也能够增强乡村居民对壁画创作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形成良性循环。
多方协同合作
1.政府引导与支持
政府在乡村壁画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持作用。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乡村壁画的建设与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整合各类资源,为乡村壁画的创作提供资金、场地、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例如,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乡村壁画的创作和推广;或者将乡村壁画纳入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与其他文化项目相结合共同推进。
2.高校与艺术机构的参与
高校和艺术机构在乡村壁画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专业优势和创新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依托其艺术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为乡村壁画创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艺术机构可以通过组织展览、交流活动等方式,推广乡村壁画作品和创作经验。校地企多方联动可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良好社会效应,产学研协同机制可以帮助乡村获得更大的发展。
3.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
社会组织在乡村壁画创作中也可以发挥重要的协同作用。例如,可以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相结合,推动乡村壁画的商业化运营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社会组织的参与和协同作用,可以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共同推动三峡库区乡村壁画的建设与发展。
实践策略
乡村壁画建设实践策略
在具体的乡村壁画创作实践中,需要采取策略来确保壁画的创作质量和实施效果,如加强前期调研与规划、注重创作过程的质量控制、建立后期维护与管理制度等。同时,还需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前期调研与规划
1.深入调研
在乡村壁画创作之前,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工作。这包括对当地文化特色、历史背景、自然风光等方面的了解和分析;对乡镇政府部门、乡村居民的需求和意见的调查和收集;对壁画创作场地和环境条件的考察和评估等。通过深入调研,可以为壁画的创作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支持。
2.科学规划
在调研基础上,需要制订科学的规划方案、签订设计及施工合同。这包括确定壁画的主题和风格、选择合适的创作技术和材料、制订详细的创作计划和时间表等。科学规划可以确保壁画的创作过程有序进行,提高创作效率和质量。
创作过程的质量控制
1.专业指导与培训
在乡村壁画创作过程中,需要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和培训。这包括对乡村管理人员、居民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壁画创作技术和材料的介绍和应用;对创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等。通过专业指导与培训,可以保障壁画的创作水平。
2.过程监督与管理
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加强监督与管理工作。这包括对创作进度的跟踪和督促;对创作质量的检查和评估;对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的及时解决等。通过过程监督与管理,可以确保壁画的创作过程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
后期维护与管理制度
1.建立维护机制
乡村壁画创作完成后,需要建立长期的维护机制。这包括对壁画作品的定期检查和保养;对可能出现的损坏和褪色等问题的及时处理;对壁画周围环境的整治和美化等。通过建立维护机制,可以确保壁画作品长期保持良好的状态和观赏效果。
2.制定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乡村壁画的管理和使用工作,需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这包括明确壁画的权属和管理责任,制定对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等。通过制定管理制度,可以确保乡村壁画得到合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
壁画创作与地方经济融合的前景展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人们对乡村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壁画创作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前景广阔。乡村壁画不仅是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村文化品质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增强居民文化认同感的有效途径。
通过探索与创作创新更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壁画作品,能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推动乡村文化的复兴和发展,为构建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万州区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三峡库区乡村振兴主题性壁画创作与创新研究”(编号:WZKT2024010);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校地企合作共建应用型高校美育教学体系研究”(编号:232109);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数字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水彩画创作课程教学转型与实践”(编号:cqgj23031B)。
编校:陈绪绚
网络:吴飞飞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