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实守护广西农村防返贫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时指出,“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工程,要落实规划、扎实推进”,并强调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广西为实现这一目标,紧密结合当地的农村产业特点,搭上数字经济时代快车,在政府与龙头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帮扶下,推动农村产业的兴旺发展,进而促进民族群众的共同富裕。文章首先阐述了广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衔接可能,其次梳理了南丹县脱贫攻坚成果,最后分析了南丹县乡村产业振兴的条件,并提出了构建具有南丹县特色的产业体系方向,以及南丹县实现乡村振兴的保障措施,希望能为广西农村防返贫提供可借鉴的策略。
广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衔接可能
广西通过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截至2020年底,全区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
2024年,广西积极响应国家一号文件精神,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全年工作的坚实底线。同时,聚焦于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广西不仅加大了对耕地的保护力度,实施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还通过推广先进的农业科技、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粮食单产等措施,全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广西为防止规模性返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建立健全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返贫风险。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就业创业、加强社会保障等多种方式,为脱贫群众提供稳定增收渠道,确保他们稳定脱贫不返贫,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在聚焦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方面,广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广西构建了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提升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在乡村建设方面,广西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了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条件;加强了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工作,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在乡村治理方面,广西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机制建设,推广了积分制管理、网格化管理等先进治理模式;加强了农村法治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南丹县脱贫攻坚成果
2015年精准识别时,南丹县有47个贫困村,贫困人口5万多人,贫困发生率达11.48%。其中,白裤瑶(瑶族的一个支系)聚居的里湖、八圩两个瑶族乡,部分行政村贫困发生率达80%,1万多名瑶族群众仍居住在土地贫瘠、交通不便、资源匮乏,以及饮水困难的大石山区。2017年12月底,南丹县八圩瑶寨、八圩社区、里湖王尚三个安置点,2 471户13563名贫困白裤瑶群众全部拿到新房钥匙,并陆续搬迁入住。2017年,全县有5652户贫困户获得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特色产业贫困户覆盖达86%;当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725元;共有31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减贫35522人,贫困发生率由11.48%降到2.58%。2017年,南丹县成为广西河池首个整县脱贫摘帽县。
南丹县坚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县脱贫户人均纯收入11 308.9元。南丹县坚守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坚决落实防贫返贫责任,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防返贫监测体系,在155个村(社区)建立“线上线下”常态化排查机制、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密切关注务工不稳定户、收入下降明显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南丹县坚守增收目标,确保脱贫产业持续发展,共发放信用贷款1.03亿元,惠及农户超过1万户,带动脱贫产业持续发展、群众稳定增收。南丹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57.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1.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6.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6.4亿元。
南丹县乡村产业振兴条件分析
区域条件
南丹县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属中亚热带气候区,地理与气候环境优越。南丹县年平均气温17.4℃,年平均降雨量1 472.7毫米,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以及洪涝、低温冷害、寒冻害、雷暴、冰雹和大风。
自然资源丰富,南丹县地下矿产资源以锡、铅、锌、银、锰等20多种有色金属为主,经探明总储量达886万吨,其中锡储量144万吨,居全国之首。铅、锌的保有储量名列全国前茅。汞、砷、萤石、煤等矿物储量也较为丰富。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4.4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9.62万千瓦。
生态文化良好,南丹县是白裤瑶之乡。全世界4.5万白裤瑶人口,有4.2万在南丹县。白裤瑶文化原始、神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文明活化石”。南丹县拥有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炼丹遗址。南县温泉的水,从地下1 650米处抽取,是正宗的地热水、矿泉水,水温约60℃,富含矿物质,保健功能突出,因气候凉爽,一年四季都适合泡温泉。南丹县巴平万亩梯田、云水谷高山油茶,气势磅礴,美不胜收。丹泉洞天酒海溶洞中藏有6万吨丹泉酒,是世界最大的藏酒洞,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
相关产业基础
1.农业产业
南丹县的农业经济发展以特优产品为主导,包括六龙茶、生态巴平米、富硒有机米、长角辣椒、红心猕猴桃、黄腊李、瑶鸡、黄牛等。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包括巴平米、溪谷源记富硒米、山茶油、六龙茶、丹泉酒等,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32家,其中年加工量达5 000吨以上的有3家。
2.工业产业
南丹县的工业产业具有显著的特点和优势,以有色金属产业为主导,其他重点工业同步发展,初步构建了“有色金属1个千亿产业+丹泉酒、大健康、新能源等3个百亿产业+碳酸钙深加工、木材深加工等N个亿元产业”的工业体系。
3.旅游产业
南丹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5.2%,空气质量优良率99.2%,年平均气温16.9℃,是避暑养生的理想之地。南丹县积极开发避暑旅游、生态旅游和康养旅游,不断厚植“南国避暑胜地,世界白裤瑶乡”旅游品牌。南丹县充分利用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瑶望天下景区以白裤瑶文化为主题,通过鸟茶、铜鼓坊、服饰展厅等方式全面呈现白裤瑶民族传统文化。南丹县积极与周边地区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例如,与贵州省荔波县签订旅游合作协议,缔结跨省旅游联盟,联合打造南丹·荔波世界白裤瑶旅游景区,实现资源共享、市场共拓、客源互送。
制约因素
1.地理环境与自然灾害
南丹县,位于中国南方的喀斯特石山腹地,地理特征显著,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描绘,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在赋予南丹壮丽自然景观的同时,也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生产的扩张与效率提升。年复一年,春旱、秋旱、夏季的肆虐洪涝,以及冬季的严酷霜冻等自然灾害轮番侵袭,对当地农业生产构成了持续而严峻的威胁。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更是加剧了季节性干旱和区域性缺水问题,使得农业生产的难度倍增。
2.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
南丹县的传统工业体系高度依赖有色金属、碳酸钙及建材等高耗能产业,这些企业大多位于产业链的上游,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延伸不足,导致整体抗风险能力较弱。随着国家对能耗控制的日益严格,这无疑给南丹县的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节能减排任务的艰巨性与环境保护压力的持续增大,迫使南丹县必须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3.产业缺乏技术创新
南丹县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产业科研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产品研发机构。企业在科技投入尤其是研发领域显得力不从心,导致关键技术难以突破,产业现代化生产设备普及率低,数字智能化生产水平滞后。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南丹县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使其在未来的竞争中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
4.技术人才缺乏
南丹县在旅游服务、民族文化研究、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都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持。这导致了旅游市场管理混乱、民族文化难以推广以及农业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构建具有南丹县特色的产业体系
提升南丹县优势产业
聚焦“1+3+N”体系,实施工业振兴行动,推动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支持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延伸新材料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打造高端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拓展酒业生态圈,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产业基地。重点围绕山茶油、六龙茶、长角辣椒、富硒米等精深加工领域,融合资源,扶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物流园产业链建设。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例如,通过智能化管理、生物防治等技术手段,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绿色有机程度。
南丹县的畜牧业也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黄牛养殖产业。建立标准化的养殖基地和屠宰加工生产线,确保产品安全可追溯。通过品种改良,培育适应市场需求、品质优良的畜牧产品。推动畜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打造畜牧业观光旅游项目。例如,建立畜牧业博物馆、牧场体验区等,让游客了解畜牧业的发展历程和养殖技术。
发展南丹县旅游产业
1.加强文旅融合,打造特色品牌
南丹县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白裤瑶文化、炼丹文化、土司文化等。应深入挖掘这些文化的内涵,通过举办文化节、民俗活动等形式,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和认同感。依托南丹县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利用白裤瑶的服饰、铜鼓、饮食等非遗资源,通过展演、体验等方式,让游客在旅游中感受和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提升旅游的文化附加值。
2.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体验感
加强通往景区的道路建设,提高景区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同时,完善旅游大巴、旅游专线、共享单车等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和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牌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的便利性和舒适度。推进智慧旅游项目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旅游业的智慧服务、智慧营销和智慧监管水平。
3.创新旅游产品,满足多元化需求
利用南丹县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开发徒步、骑行、露营等生态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结合当地的农业资源,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设计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研学旅行线路,游客可以参观有机农场、采摘园等,体验农耕文化,品尝新鲜农产品。建立地质公园、生态博物馆等科普教育基地。依托南丹县的温泉资源,开发温泉疗养旅游产品。提供温泉浴、SPA、中医理疗等服务,满足游客的康养需求。利用南丹县的森林资源,开发森林康养项目。游客可以在森林中散步、冥想、瑜伽等,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4.区域合作与市场推广
目前,南丹县与贵州省荔波县等周边县市签订旅游合作协议,缔结跨省旅游联盟,联建跨省旅游廊道,联合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通过“一票通”平台开展互免景区门票惠民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今后将持续加强与国内知名旅游景区的合作与交流,开发客源市场。通过举办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和特色文化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南丹的独特魅力。
发展民族特色产业
南丹县作为多民族聚居地,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的全面振兴,南丹县应积极响应并深入贯彻国家关于促进民族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实际发展的动力。同时,积极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更多的专项资金支持,为民族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通过资金扶持、技术培训和市场拓展等措施,有效拉动民族产业的发展。
南丹县民族非遗传承人的保障措施设立,对留住非遗传承人才、延续非遗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南丹县应根据相关政策,为非遗传承人提供稳定的传承工作补助经费,以确保他们能够安心传承技艺。支持南丹县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组织的研修培训计划,提升传承人的技艺水平、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传承能力。不断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待遇和保障水平,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传承事业,并建立非遗传承人激励机制,对在非遗传承中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南丹县乡村振兴保障措施
加强帮扶与引导机制
南丹县应深度解读并响应国家及地方乡村振兴政策,设立专项工作组监督评估,确保政策有效落地。南丹县需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促进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发展,构建竞争力强的乡村产业体系。南丹县特色农产品不断强化品牌建设,拓宽销售渠道,带动农民增收。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南丹县的招商引资政策、投资环境和发展前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共同推动南丹乡村振兴发展。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南丹县专业人才提升,建议采取多元化合作与培养策略。首先,深化与经济发达地区、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设立联合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形式,引入前沿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其次,鼓励本地技术骨干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培训,拓宽知识视野,提升专业技能。同时,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人才战略,既吸引外部优秀人才来南丹县工作,也支持本地人才到发达地区学习深造,形成人才流动与交流的良性循环。
提供科技支撑
建议建立县级科技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技术咨询、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指导等服务。南丹县应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资金补助等政策支持,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不断推动本地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联合研发、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广西贫困地区防返贫策略研究与实践(2022KY1267)。
编校:苏子君
网络:吴飞飞
监审:张春兰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