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义务教育的调查研究——以安徽省农村地区为例
摘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是乡村振兴落地生根的应然举措与重要内容。因此,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因子分析和多重响应分析对安徽省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其一,农村义务教育要素供给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二,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提升;其三,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政策关注度较高。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对策建议,第一,空间功能优化,遵从城乡空间和功能差异。第二,教育方式革新,优化创新教育要素供给。第三,教师队伍提质,提高农村学校师资建设质量。
乡村要振兴,教育需先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1],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教育服务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而言,农村义务教育均等化至关重要[2]。因此,农村义务教育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意义重大。
乡村振兴战略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3]。其中,人才是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农村义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夯实人才基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存在教育资源有限、基础设施较差、生源数量锐减等现实问题,乡村教育振兴面临持续深入推进的挑战,对各个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要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从而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4]。
本研究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安徽省的经济、社会和教育等方面发展现状,制定调查问卷,开展实地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有利于推动安徽省义务教育水平迈向更高层次,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发展。
研究设计
研究区域概述
安徽省现有合肥等1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50个县,45个市辖区。近年来,安徽省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根本标准,努力办好农村教育,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大班额、乡村教师外流、教师有偿补课、经费投入增长乏力等问题。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目标,本研究对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情况展开调查研究。
数据收集与检验
1.问卷制作与数据收集
调查问卷主要分为六个层面,分别是个人基本信息、办学方向满意度、课程教学满意度、教师发展满意度、学校管理满意度和学生发展满意度。调查范围为安徽省农村地区,共发放1100份问卷,并对1034份有效问卷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数据分析。
2.信度和效度分析
信度即可靠性,指的是采用同一种方法对同一个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到的结果的一致性。通过SPSS24.0软件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得出Alpha信度系数为0.723,问卷量表的信度通过检验。效度即有效性,指的是通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通过SPSS24.0软件进行效度分析,得出问卷总体数据的KMO值为0.729,且显著性水平为0.000,小于0.05,证明问卷量表的效度较好。
综上,问卷数据通过了信度与效度检验,数据结果具有稳定性,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真实情况。
数据分析
主成分因子分析
主成分分析旨在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其中每个主成分都能反映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且所有信息互不重复。根据原有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如表1所示。
表1 总方差表
由表1可知,成分1—4的特征值大于1,可解释60.596%的方差,整体效果较好。因此,成分1—4被提取作为主成分。接下来,计算观测指标权重,随后对其进行排名(见表2),排名越靠前,说明指标影响力越大。
表2 观测指标权重及其排名
由表4可知,X11(政策支持满意度)、X23(师资力量满意度)、X42(基础设施满意度)的指标权重排名前三,需重点关注。
多重响应分析
“撤点并校”指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存在、2001年正式开始的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具体说来,就是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但由于操作不当,部分地区出现学生生活条件下降,甚至辍学的现象。因此,该政策实施和操作方法的正确性引起学界讨论。本研究通过多重响应方法分析安徽省撤点并校的状况。
表3 多重响应频率分析表
由表3可知,对撤并学校政策理解排名前三“撤销部分中小学,提高乡村中小学的办学资质”个案百分比为26.8%,“将学生集中到城镇学校,提供优质教育”个案百分比为23.1%,“乡村人口下降,乡村学校在校人数不足”个案百分比为19.2%。紧排其后的“家长送孩子去更远的地方读书,增加家庭负担”个案百分比为16.4%,“乡村教师资质过低,学生所学知识有限”个案百分比为14.4%。
研究结果与讨论
农村义务教育要素供给有待进一步完善
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小学中学数量质量、基础设施完备情况等是影响农村学生转学至城市读书的重要因素,并成为拉大城乡义务教育水平差距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农村公办学校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受众的就读意愿。在交通成本与时间成本可接受情况下,家长更愿意将学生送进城市读书。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完备情况是家长对教育资源的重要评价因素。在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备的地区,家长更愿意将孩子送到基础设施齐全完备的城市就读。因此,为留住生源,缩小义务教育差距,推进城镇义务教育一体化进程,应进一步实现学校数量、基础设施等教育要素的有效供给。
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提升
教师多学科教学这一现实成为学生是否从农村转至城镇读书的重要影响因子。教师多学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教师主体要教授两门或两门以上的课程,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师的时间、精力以及知识储备形成了挑战;另一方面,教师多学科教学的意愿较低,这与激励机制不完备具有正向关系,出现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的情况,就会影响教师在教育中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多学科教学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师资力量不足,因此,需要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政策关注度较高
通过调查数据可知,26.8%的调查对象认为撤点并校政策具有较大正向效应,可以提高农村中小学的办学质量。与此同时,16.4%的调查对象认为撤点并校政策存有一定负面效应,将孩子送到更远的地方读书,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因此,应理性看待撤点并校政策,弥补不足,发挥长处,遵从城乡空间和功能差异,多主体综合赋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义务教育朝纵深方向发展。
对策建议
空间功能优化,遵从城乡空间和功能差异
首先,加大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差距。相关部门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地方财政拨款以及国家财政专项资金的作用,提升学校兴建、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水平。其次,因地施教,发挥农村的自然资源禀赋。乡村教师应坚持理论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后,多措并举,深挖农村的人文资源赋能。农村地区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乡土风情,包括民歌、戏曲、剪纸等民间文化,革命老区、红色故居等红色文化。在教授语文、音乐、思想政治、体育、历史等课程时,可以适当将其融入,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过程中感知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充分激发文化自豪感和荣誉感。
教育方式革新,优化创新教育要素供给
首先,保证教育基准性公平。具体来说,应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以及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发展和学龄人口变化等因素科学规划学校布局,统筹安排并整合教育资源,推动教育要素供给质量提升。其次,加强学校内涵式建设。对现有教学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全面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教学质量提质增效搭建平台,提供信息支撑。最后,支持学生差异化发展。内化于学生之心,外化于学生之行是育人效果的最根本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期待,将其视为独特的发展主体。深入系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差异性,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教师队伍提质,提高农村学校师资建设质量
首先,加强乡村教师定向定点培养。这不仅是解决乡村教师“多学科教学”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乡村教师持续供给的应然路径。引导准教师正确认识乡村教育的现实需要与价值意义,使他们能够在实现自身价值同时,更好地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力量。其次,加强乡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作为农村义务教育有序有效推进的关键主体,乡村教师的业务能力与专业素养是决定乡村教育效度与深度的最直接因素。注重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根据受教者特点与环境条件因地、因需施教,达到有效教学目标。最后,加强乡村教师数字技术培训。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数字技术的有效掌握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使枯燥乏味的书本文字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立体呈现出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从而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与互动性。
参考文献:
[1]黄峥,阳丽君,吴慧丹.福建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贫血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24,51(02):238-244.
[2]曾善鹏,雷金林,苏胜,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学校规模与学生学业表现关系的实证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3(11):29-34.
[3]戎乘阳.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研究[J].经济问题,2022(01):101-106.
[4]寇文亮,宗树兴.新发展阶段农村义务教育治理体系重构的政策诱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07):13-20.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双碳’背景下湿地生态旅游的产业化研究(202310361092)”;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对策研究(S202210361261)”。
编校:乔星琦
网络:吴飞飞
监审:苏子君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