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重点指出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条与农业及农村发展相关的目标与任务。这些目标与任务为后续的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方向。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美丽乡村建设的号角开始吹响。2024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了国家鼓励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方向,强调了做好“两个确保”,守牢“三农”基本盘的重要性。而在乡村振兴中,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美丽中国,美在乡村。建设环境优美的乡村是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提升乡村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美丽梦想,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民生的“民心”工程。只有将乡村建设完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才能提高,只有乡村美起来,才能让当地的年轻人更愿意留在乡村生活与发展,才能吸引乡村之外的投资、人才等到乡村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及创业机会,才能让广大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文章聚焦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公共空间设计部分,思考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与创建美丽乡村的方法,为乡村居民提供集人性化、功能化、艺术性于一体的公共空间,既满足物质需求,也满足精神需求,对于乡村的宜居性有积极的作用,对乡村的外向型发展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相关政策与指导意见的发布也在之后陆续展开,乡村建设行动如火如荼,如下表所示。
乡村振兴战略的展开脉络梳理表
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一次大的转变,旨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全面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方面。政策内容包括通过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这包括鼓励农业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政府还积极支持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以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构建新的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从而促进广大农民群体增加收入。只有实现产业振兴,才能让农村的人才留下,让外面的人才进来。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人才振兴。政府重视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提供各类培训和教育资源,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此外,政府还鼓励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振兴。在促进乡风文明方面,政府提出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这包括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生态振兴。政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推进农业清洁生产,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同时,政府还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组织振兴。在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方面,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要规范村级组织的管理和运行,确保村级事务的规范、公开和透明;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国家针对广大农村地区发展现状,提出了关于乡村地区环境整治、乡村经济发展方面的建设内容。美丽乡村是以乡村的整体形态为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在国家政策以及社会团体的帮扶下,充分考虑村民主体的作用,推动村民主动参与村庄规划、景观整治,从而加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建设的发展。“美丽乡村”是一种从宏观的角度统领乡村发展的新思路。
乡村公共空间建设的发展困境
当前,在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与改建工作中,没有充分考虑村落功能的合理性、个性化等要求,存在诸多问题,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缺乏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在目前的乡村建设中,存在明显的雷同化趋势。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地区传统文化逐渐淡化,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传统建筑形式和技艺的兴趣减淡,了解程度不足,导致传统建筑元素和工艺面临消失的危机,也使得乡村的公共空间建设趋于标准化、同质化,忽视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另一方面,在乡村改造建设过程中,往往缺少对当地特色文化的发掘,未能提取出精准的代表性元素,缺乏对文化的深入解读和重构,设计空洞且单调,地域性特色并不突出。
乡村规划杂乱无序
随着乡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及国家对乡村振兴的支持与重视,乡村建设行动如火如荼。但是许多乡村面临着规划杂乱无序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在乡村规划层面,许多乡村存在短期建设规划的问题,缺乏对乡村发展本身的深入考虑,存在土地利用混乱、住宅布局无序、道路规划缺失、公共设施不足、绿化环境缺失、排水排污不畅、文化遗产保护弱、产业发展无规划等问题。
缺乏人文关怀
在以往的乡村建设中,一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乡村居民的参与渠道。乡村居民作为乡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往往得不到充分的表达和满足,缺乏互动和反馈机制使得乡村建设难以精准对接农民的需求和期望。另一方面,存在过于注重硬件设施建设,而忽视了乡村居民对生活品质、文化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实际需求的问题。这导致一些乡村建设项目与乡村居民的生活脱节,无法真正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公共设施滞后,功能不完善
在乡村发展的进程中,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活力以及整体发展水平。然而,当前许多乡村面临着公共设施滞后、功能不完善的问题,不仅制约了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影响了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目前,部分农村的基础设施较为陈旧,一些道路的建设不符合相关标准,严重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同时,基础设施的维护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不断增加的机动车使得农村道路的通行质量不断下降,公共空间的土地价值未能最大限度发挥。公共设施是乡村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滞后和不完善直接影响了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和幸福感。
美丽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的实施方法
乡村公共空间建设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公共空间是乡村居民生活、工作、休闲、社交的重要场所。乡村公共空间建设的优劣与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美丽乡村”中的“美”字,从公共空间设计的角度来讲,包含了文化之美、形式之美、生态之美、环境之美、意境之美等。在进行美丽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时,需要从多空间、多维度思考如何建设集人性化、功能化、艺术性于一体的乡村公共空间。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凸显独特的乡村文化特色
中国地大物博,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许多令人向往的文化标志,它们见证了千年文脉的传承与发展,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乡村公共空间设计需要将这种独特的文化融入设计中,在具体实施时,可结合当地的建筑、风俗、文化等特点,深入分析本地文化的代表性元素在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以及如何在乡村公共空间中体现出本土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底蕴,创造出独特的景观特色、建筑特色、装饰特色等。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地域文化代表性元素,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进行植物配景、景观小品、空间规划、色彩搭配、立体造型、纹样运用等方面的综合设计,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展示本土乡村文化特色。
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进行公共空间设计
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地域之间的差异性。在设计之前,需要通过田野调查、专业咨询、科学调研等方法,深入挖掘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特点,如地形地貌、水系分布、植被状况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公共空间的设计布局和景观营造。因地制宜地塑造美丽乡村独特的公共空间风貌至关重要,只有塑造与当地自然环境协调共生的公共空间环境,才能保持乡村的原生态风貌,展现地方特色。例如,可以利用现有自然景观资源进行设计,如古树名木、水系湿地等,将其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元素进行设计与利用;还可以设计生态友好型公共空间,如生态停车场、绿色步道等,增强乡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恢复能力。其实施方法的核心在于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宜,尽量避免破坏周边景观。可依托现有的地形地貌进行规划,通过水系、山体、树木等打造多层次的景观,对公共空间进行规模适宜的地面硬化,设置健身、休憩设施,配植合理的植物,充分运用各种生态措施,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雨污分流系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等,做到对周边环境最低干扰。在材料的使用上多采用环保材料,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结合人文需要,进行人性化乡村公共空间设计
美丽乡村公共空间设计需要顺应乡村居民生产、生活、交往的需要,因为当地居民是公共空间使用频率最高的人群,要充分考虑他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设计出舒适、安全、功能齐全的乡村公共空间供乡村居民使用。基于此,在设计上就需要充分考虑乡村居民的人员结构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充分考虑乡村居民对乡村公共空间环境的基本需求,创造出可以满足乡村居民需求的乡村公共空间。
合理规划空间,凸显乡村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与实用性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居民的公共活动区域,不论是基础的日常生活,还是休闲娱乐,都离不开这个载体,其规划设计不仅关乎乡村的面貌与形象,更直接影响到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活力以及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合理规划乡村公共空间,需注重其功能与实用性。这包括根据乡村居民需求,合理规划公共空间的功能布局,如设置休闲广场、健身器材、儿童游乐区等;考虑乡村生活的实际需求,如农忙时节的晾晒场地、农作物临时存放区等,将其融入公共空间设计中。简而言之,美丽乡村公共空间的规划不仅要满足乡村居民的基本休闲需求,还应兼具文化教育、体育活动、农业生产服务等多重功能。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空间使用效率,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促进乡村社区的全面发展。
总之,美丽乡村的公共空间设计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顺应周边环境进行规划建设,合理利用空间,多采用环保材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考虑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迎合当今人们的生活习惯,设计尺度宜人、功能合理的公共空间,同时展现出地域文化特色,继承传统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举措,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文章聚焦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公共空间设计部分,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需求,关注向空间体验者传达地域文化的魅力,研究美丽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要求与实施方法,致力于为乡村居民提供集人性化、功能化、艺术性于一体的公共空间,既满足物质需求,也满足精神需求,对增强乡村的宜居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乡村的外向型发展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参与。通过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可以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开启农村经济水平高、村民生活幸福度高、农村自然环境美、农村公共空间雅的美丽乡村新篇章。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度校级课题“公共空间设计赋能湖湘地域文化下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4hniuktzc41)。
编校:乔星琦
网络:吴飞飞
监审:张春兰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