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富裕视域下 农村传统家风的现代性转化
摘要:现代化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农村传统家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契合时代要求完成现代性转化。在精神富裕视域下,农村现代家风具有丰富意蕴,是实现精神富裕的重要基石、文化力量与重要载体。当前,农村传统家风的现代性转化既有充分展现农村传统家风的深层文化基因与地域特色的显著成效,也面临着现代适应性挑战和偏离导向的困境。实现农村传统家风的现代性转化,必须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对农村家风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开发。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人民美好生活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道德思想水准和文明礼仪素养[1]。当前,我国家庭户数已达4.94亿户[2],因此,家风建设对实现精神富裕至关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村地区,传统家风结合时代变化发生了新的转化。农村传统家风开始呈现出崭新面貌,推动着农村精神文明的长远发展。因此,研究和剖析精神富裕视域下农村传统家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够为新时代农村家风建设提供经验,并总结家风作为推动精神富裕重要载体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精神富裕视域下现代农村家风的内涵意蕴
随着社会的逐渐转型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物质财富增长显著提升,但精神文明建设步伐仍需加快。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3]共同富裕不仅是指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因此,我国应坚持党的领导,加快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推进农村传统家风现代性转化。当前农村家风正处在现代性转化的进程中,现代农村家风逐渐成为精神富裕的重要基石、文化力量和重要载体。
现代农村家风是实现精神富裕的重要基石
现代农村家风以其蕴含的优秀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推动村民道德水平提升、规范意识形成、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发展,是实现精神富裕的重要基石。首先,现代农村家风是提升村民道德水平的关键因素。在家风的影响下,村民个体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外显,形成尊老爱幼、诚信友善、勤劳节俭等多维道德品质,从而在农村整体营造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风尚。其次,现代农村家风是村民规范意识形成与提升的重要源泉。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家庭成员能够深刻理解并践行家庭中的道德准则。农村优良家风能够弥补国家法律难以触及的农民道德观念,从而真正从内心深处引导村民群众的良善行为[4]。这种隐性的力量更能触及村民社会规范意识提升的“神经末梢”,润物无声且全方位地推动村民形成更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规范意识,促进农村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最后,现代农村家风中蕴含的公共精神是培育村民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基础。“每个人之家庭意识,皆使其在家庭中超越其个体,笼罩其他个体并调整其个体与其他个体间之关系。”在家风的熏陶下,村民能够逐渐超越个人私利,积极参与村集体的公益活动。这种公共精神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升村民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更为农村的和谐稳定与长远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现代农村家风是实现精神富裕的文化力量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始终。巍巍千载,农村土壤孕育了无数宝贵而精彩的传统民俗文化,连绵不绝、生生不息地表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现代农村家风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发展的重要桥梁。一方面,在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弘扬现代农村家风有助于把稳思想之“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也促进了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受,从而为实现精神富裕提供了厚重的历史渊脉和文化条件。另一方面,农村家风文化在坚守其传统价值的同时,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吸收和融合时代的新兴元素,并结合当今社会的价值观进行诠释,转化为新的内容。同时,淘汰不符时代语境的部分,在持续不断的动态更新中,保持着先进性和时代性,从而更有效地引领农村文化的进步,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中持续展现其澎湃的生命力,成为实现精神富裕的文化力量。
现代农村家风是实现精神富裕的重要载体
现代农村家风建设强化了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和道德共识,促进了村民间的互助合作和资源共享。这种深厚信任与紧密合作的环境为农村资源的科学规划与有效开发提供了土壤。在现代农村家风的积极引领下,村民积极探索资源利用的创新模式,提高了资源效率,加速了农业现代化,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外,在现代农村家风的滋养下,村民不仅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还激发了自身投身农村产业发展的热情。村民的热情态度促进了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手工艺制品生产等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农村产业链的延伸与产业间的协同发展,为农村相关产业的持续成长与转型升级注入了持久的活力。由此,现代农村家风转化为推动实现精神富裕的物质力量,成为实现丰富村民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此外,现代农村家风在提升村民经济收益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将积极鲜活的内容纳入家风文化范畴,深化提高推动实现村民精神富裕的效率和作用,实现了精神文化动力与产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精神富裕视域下农村传统家风现代性转化的建设现状
精神富裕视域下,农村传统家风的现代性转化仍处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中,既有显著成效,也遭遇着一定的困境。在成效方面,农村传统家风的深层文化基因和地域特色在建设中得到展现;在困境方面,农村传统家风遭遇着现代适应性挑战,出现了个体需求导向与社会道德的悖离问题。
成效:展现农村传统家风的深层文化基因与地域特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农村传统家风的深层基因,反映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源泉。具体而言,农村传统家风通过浓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引导人民崇德向善、明礼修身,成效显著[5]。在农村传统家风文化中,如以和为贵、奋斗进取等优秀精神品质,都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找到其深刻的文化底蕴与相应的理论支撑。“礼之用,和为贵”是农村传统家风“以和为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到的价值根柢,强调人际关系和谐对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出君子应该效仿天的刚健运行,努力前进,充分体现了对奋斗精神的崇高追求,是当前农村传统家风中“奋斗进取”的思想来源。此外,地域性特色家风成为农村传统家风的独特文化烙印。农村传统家风在逐渐实现现代性转化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与具体的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地域性特色家风,成为符合当地村民实际的宝贵文化资源,使农村传统家风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展现,促进着村民对更高精神世界的期待和向往,在现代化进程中展现更加重要的作用,是实现本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强大推动力。
困境:农村传统家风遭遇适应性和偏离导向的挑战
农村传统家风在现代性转化过程中遭遇了现代适应性挑战。部分传统家风在过去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是当时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积极影响。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与社会的变迁,在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型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现象与价值观念均呈现动态的演变态势,必须契合时代语境实现更新与重构。但这一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如在传统价值观内视为正确的保守思想、尊卑制度,在如今开放包容、人人平等的新时代仍然遗留一定影响,难以完全转化。此外,农村传统家风在现代性转化过程中出现了个体需求导向与社会道德的悖离,构成了推进现代性转化的显著障碍。在村民自身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功利主义的价值观逐渐渗透至农村地区,对村民的道德认知与行为选择产生了深刻影响。村民在面临道德抉择时,更易受到个体利益的驱动,而忽视了社会整体利益,这一趋势导致农村传统家风中的传统美德逐渐式微。并且,就村级组织而言,由于面临各类考核指标与政绩压力,其所举办的家风活动往往过分注重形式上的多样性,而忽视了内容的实质性。这种“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可能逐渐削弱村民对家风建设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偏离了家风建设的实际目的导向。
精神富裕视域下农村传统家风的现代性转化的实践路径
优秀传统家风是中华民族独有财富,也是新时代家风建设的独特资源。精神富裕视域下,要实现农村传统家风的现代性转化,必须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对农村家风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开发。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
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是推动农村传统家风现代性转化的必然要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作用,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6],关于农村家风,一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时代精神的体现,能够促进农村传统家风坚定正确方向,实现现代性转化。具体而言,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家风建设的全面领导,并推动对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的宣扬和践行,实现家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二是要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农村传统家风的深刻来源和文化支撑,为农村传统家风的产生与发展提供土壤。因此,必须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在家风发展过程中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挖掘,并将其渗透到家风内容、家风活动、家风教材的建设中。三要坚持以革命文化为灵魂。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革命文化蕴含着的丰富革命精神,如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等,是农村传统家风的重要精神资源。农村传统家风必须坚持以革命文化为灵魂,将革命文化以红色家风的形式融入农村传统家风,以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优良家风传统,滋养和熏陶新时代的农村村民。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推动农村传统家风现代性转化的核心要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意义深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是要契合时代语境,发展深化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是中华民族千年以来智慧思想的结晶,内容丰富,涵盖了尊老爱幼、勤劳节俭、诚信友善、家国情怀等方面,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但随着时代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部分传统家风的存在合理性逐渐消解,需要与时俱进,借助新兴力量实现内容的转化。二要结合时代变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发展形式。具体而言,可以在尊重中华优秀传统家风内容的基础上,采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等新兴科技,打造一系列创新性的家风传播平台与体验空间,开发创造新的家风传播形式,如“家风数字博物馆”“VR家风体验馆”等,使村民能够近距离观察和学习家风家训,加深对家风的理解和认同,提高优秀传统家风的时代感染力。
坚持对农村家风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开发
坚持对农村家风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开发,是推动农村传统家风现代性转化的重要途径。坚持对农村家风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开发,一要对农村家风资源进行整合。由于每个村落的环境、历史、人文、产业等各有不同且独具特色,因此,要想让传统家风焕发生机,必须充分考虑各村的特殊性,整合家风资源,从而让村民有熟悉感和归属感,更好地开展家风建设。具体而言,这需要党群组织的多方支持,考察村落具体的文化历史和榜样力量,结合地理环境、产业特点,让一切能够起到作用的资源融通,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使用村民听得懂、用得上的方法宣传,让文明新风吹向农村的每个角落。二是要坚持以家风为基石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村委会可以关注村内家庭变化,结合具体实际,创新家风文化活动形式,如以“新时代家风论坛”“家风故事征集与分享会”等形式开办活动,整理并编纂《村史家风录》,记录本村历史上的名人轶事、家风故事,以多种创新形式将家风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实现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同时,村委会还可以立足本村家风特色,积极探索家风文化的产业化路径。例如,与旅游公司合作,开发以家风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品,实现“以文促旅”;鼓励和支持当地手工艺人、设计师等创作以家风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如家风主题书画、家风文化饰品等,并建立建立家风文化电商平台,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优势,将这些富含文化底蕴的产品在线上进行销售和推广,实现“以文促产”。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实现对家风资源的利用,以此推动农村传统家风的传播、发展与现代性转化,推动精神富裕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3][6]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4-06-16].https://www.zysy.org.cn/article/4AD3dB89Iay.
[2]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EB/OL].(2021-05-11)[2024-06-16].https://www.stats.gov.cn/sj/tjgb/rkpcgb/qgrkpcgb/202302/t20230206_1902002.html.
[4]沈费伟.传承家风家训:乡村伦理重建的一个理论解释[J].学习论坛,2019(09):71-77.
[5]唐建兵.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探析[J].江淮论坛,2023(03):124-129.
编校:苏子君
网络:吴飞飞
监审:陈亚丽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