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通川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是一个大抓手。近年来,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乡村旅游发展明显提速,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通川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特色不突出,且存在开发层次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文章分析了通川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认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缺乏统一规划、资源整合薄弱、品牌效应不强、规划用地受限、宣传力度薄弱以及专业人才匮乏等。同时,提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拓展功能,提升品质;健全配套,增强服务;打造品牌,树立形象;宣传推荐,扩大影响;完善保障,强化管理等对策建议,以期推动通川区乡村旅游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
通川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特色不充分
通川区地处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是四川省达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约90万人,幅员900平方公里,自古被誉为“巴蜀明珠”“川东门户”。通川区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从分类上看,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资源众多、种类齐全,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根据最新文旅资源普查,通川区拥有凤凰山、神剑园、犀牛山、磐石月湖旅游区、青宁云门天寨等五级旅游资源9个,拥有五彩金石梯田、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蒲家生态农业、梓桐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明月江通川段等四级旅游资源25个,拥有北山梨花园、长梯古村落、封口村传统院落、张家大院、樊家大院等三级旅游资源88个,二级与一级资源若干。但客观来讲,通川区乡村旅游资源与周边区县相比,核心资源优势不突出,存在缺少避暑地、文化底蕴不足、资源布局分散等短板。同时,乡村旅游开发主要集中在城市近郊、南部乡镇,对北部乡镇乡村资源开发较少,大量优质乡村旅游资源仍处于闲置状态。
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层次比较低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交通改善、景区旅游的带动下,通川区乡村旅游呈现出发展迅速态势,先后成功打造了磐石月湖旅游区、青宁云门天寨、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秦巴蓝莓主题公园、金凤村等一批农旅结合的乡村旅游景区。现有特色乡村旅游景区6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提升发展示范项目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6个,乡村酒店(农家乐)等各类涉旅接待经营户300余家,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然而,通川区乡村旅游总体上仍处于低层次开发的初级阶段,业态较为单一,功能还不完善,同时缺少专业乡村旅游实用人才和投资公司,使现有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规模不大,深度参与、互动体验性的项目不足,无法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求。此外,大部分乡村旅游项目缺乏科学规划和技术指导,功能匮乏,建设水平低,产品开发多停留在餐饮、观赏、采摘品尝、农事体验等层面,本土特色不够鲜明,品位档次不高,接待规模小,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整体消费水平低及配套功能差。
乡村旅游经营较好,但发展不平衡
随着乡村旅游设施的完善、交通条件的改善,通川区乡村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收入稳步增长。通川区乡村旅游虽整体经营呈现较好态势,但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收入不稳定的情况。一是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从地理位置看,靠近城区的乡村旅游比北部乡镇乡村旅游游客更多,经营状况更好。其中在住宿、餐饮、旅游产品销售、生态观光的乡村旅游业态方面,经营效益上普遍好于功能单一的乡村旅游业态,比如月湖景区兼具儿童游乐、休闲观光、餐饮住宿等多种功能,并形成了品牌。二是不同经营模式发展不平衡。一些融入新理念和经营方式的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较好,而一些以传统方式经营的农家乐、生态农庄、销售农产品的种植果园更容易受市场竞争、市场行情、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收入不稳定,经营效益不佳。三是季节性的不平衡。通川区的乡村旅游大多处在海拔较低的区域,冬天冷、夏天热,受这种气候的影响,乡村旅游消费存在明显的淡季和旺季。
制约通川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
缺乏统一规划,乡村特色不浓
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品位,对文旅产业来说,定位就是地位、就是卖点、就是名片。通川区乡村旅游发展缺少整体布局和长远谋划,规划的滞后意味着资源配置的滞后,直接导致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形式单一、布局分散、特色不浓、水平不高。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更是偏离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甚至依葫芦画瓢,边建边改,只顾当前,不顾长远,开发过程中人工痕迹较多,严重影响了乡村旅游特色。金凤村作为通川区乡村振兴示范打造项目,虽展现了农旅融合,并挖掘了当地文化元素,成为达州市民赏花采摘的网红打卡点,但在前期规划上缺少旅游元素设计,在线路设计、交通规划、餐饮接待、停车服务、休闲体验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游客需求。
资源整合薄弱,功能配套不全
通川区乡村旅游资源规模小,较为分散,且各自为政,缺乏合力,乡村旅游开发过度依赖农业资源,没有形成集中集群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调查数据显示,通川区乡村旅游资源占总体旅游资源的比重达70%,但乡村旅游收入在全区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不到50%,邻近的巴中市平昌县乡村旅游资源占总体资源的比重约为80%,但乡村旅游收入在全县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可达73%。此外,通川区乡村旅游产业规模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景区体验、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保障不够完善,缺乏集休闲观光、住宿餐饮、农事体验、民间文艺展演、特色商品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尚未形成紧密联系的产业链,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游客基本为当日往返,导致人均消费低。
品牌效应不强,市场影响力不高
目前,通川区旅游形象欠佳,缺乏龙头景区的带动效应,没有形成有特色吸引力的品牌产品。现有乡村旅游景区经营手段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大多停留在观光、餐饮、采摘等低层次开发阶段,缺乏真正具有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活动。例如,蒲家蓝莓节仅是采摘和美食活动,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仅是动物观赏,对如何丰富内涵式业态、做到有品质有品位思考不足。磐石龙湖蝴蝶谷虽开始涉足研学旅游,但仍处于起步阶段,配套设施不完善,发展不成熟,距品牌创建还有较大差距。
规划用地受限,项目落地困难
有的乡村旅游项目占地规模大、业态多,用地性质、规模等难以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场镇)总体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相关要求,面临项目落地困难的问题。
宣传力度薄弱,宣传方式不新
通川区乡村旅游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且资金不足,使经营主体无力走出去宣传推介,乡村旅游市场总是定位在本地游客身上。政府部门多利用推介会等常规手段进行宣传,有创意的自选方式较少,旅游宣传材料不够新颖,营销策划缺乏系统性、持续性,阵发性、随意性较大,且智慧旅游尚处在起步初期,难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能力不强
调查发现,通川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专及以上的人员不足20%,且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管理团队经营理念落后,管理能力不足。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差,服务操作缺乏标准,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如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园区经营观念落后,唯门票论,导致景区经营困难。此外,镇、村等基层地方政府中也缺乏精通旅游经营管理的专业干部,影响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通川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1]
按照“全民参与、全产业融合、全域打造”理念,坚持策划先行,以策划定规划,以规划为引领,高标准规划通川区乡村旅游。
坚定大局意识,跳出通川做定位。树牢服务意识,紧紧围绕达州融入“双城圈”,建好“示范区”,加快实现“两个定位”,在全市文旅发展新格局中,找准通川区定位,选准发展方向。
树立全域意识,跳出领域做规划。引进国内外高水平旅游策划团队,立足通川区特色资源状况、特点及其空间分布、农村居民意愿等基础,深度挖掘通川区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精准定位通川区旅游,在总体规划上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做到建一处、成一处,有特色、有卖点。同时,根据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新趋势,把乡村旅游与其他行业规划有机统一起来,打出“组合拳”、奏响“大合唱”,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拓展功能,提升品质
丰富产品业态,形成品种丰富、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体系,促进乡村旅游消费升级[2]。
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基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以及从根据地走出的众多开国将军,借助“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通过实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提升等方式,强力推进红色旅游产品提档升级,打造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开发绿色生态乡村旅游产品。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突出农业属性、乡村属性,依托通川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深挖农业潜力,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创意、体验农业,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增加游乐、体验等旅游元素,让游客享受乡村之美、自然之美;有序推进现代农业庄园发展,开展农耕、采摘、饲养等农事活动,不断挖掘农业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综合利用价值,提高农业附加值。
健全配套,增强服务
重点围绕旅游传统要素,补齐吃、住、行、购、娱等短板,加快实施农村“交通、医疗、卫生、文体”等惠民提升行动,集中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欠缺、接待设施落后和接待能力不足等问题[3]。
旅游餐饮。挖掘地方美食文化,做精碑庙“十大碗”、蒲家清油毛肚、磐石“草莓三弄”等地方特色美食;打造特色风情街区,提升改造大小北街、“哈罗街区”、达人街等特色美食商业街;推动“通川一桌菜”进景区、进旅游饭店,扩大地标餐饮宣传,提升通川区美食地域影响力。
旅游住宿。加快推进高级旅游酒店建设,鼓励发展品牌连锁和民宿,形成有特色的集群式接待能力。引导磐石旅游区、青宁云门天寨、犀牛山景区等重点景区规划发展度假型酒店、乡村民宿。在青宁、磐石、金石等重点旅游乡镇发展客栈、民宿、小木屋、帐篷、自驾车营地等非标准住宿,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住宿设施体系。
旅游交通。实施重点景区道路畅达工程,加快马渡关旅游环线建设;在市内交通要道和高速公路主要节点设置旅游交通标识标牌;建设车站与城市、景区无缝接驳系统和旅游集散中心。
旅游商品。突出通川区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特色,开发有纪念性、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旅游商品,丰富乡村旅游商品内涵。
打造品牌,树立形象
创建旅游品牌。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坚持统筹推进、突出融合发展、加强基础配套、实施综合营销、强化共建共治,加快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办优旅游节会。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办优“元九登高节”,办亮“通川蓝莓节”“通川脆李节”“磐石草莓节”“通川金秋摄影节”等,提升通川区重大节会活动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宣传推荐,扩大影响
精心策划推介。加大对金石艺术五彩梯田、中国诗歌之乡文化旅游综合开发、封口村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沿河三村、通川区知青回创项目等乡村旅游项目的包装和推介力度,引进一批有实力的文旅企业投资通川区,助推乡村旅游项目落地通川区;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依托通川区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包装策划出让大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并对外宣传推介,提升通川区乡村旅游影响力。
做好智慧旅游建设[4]。积极搭建“互联网+”“旅游+”,加大智慧旅游建设力度,实现重点景区自助查询和旅游引导。运用“达州之心通川”“今日通川”等平台,增设单独功能模块,宣传推介通川区旅游景点、线路、美食等。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积极支持鼓励旅游企业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品供给者作用。
完善保障,强化管理
完善政策保障。要围绕国家政策导向、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方向,精心收集、筛选、储备旅游项目,搞好项目设计、包装、策划和推介工作,真正以项目建设支撑和带动旅游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完善通川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强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
理顺管理体制。结合通川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找准通川区旅游未来发展方向,政府主导探索“政府+公司+农户”“公司+农户”“个体农庄”“股份制”等一系列适应通川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运营模式,探索“量化奖补、先建后补、不建不补”路径,激发企业、基层干部和村民的干事热情,创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体制机制。
强化多元投入。建立和完善旅游标准化奖励制度,提升乡村旅游管理水平,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作用,支持重点任务加快进行。统筹相关行业项目资金,将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和项目纳入服务业、中小企业、扶贫开发、新村建设等资金支持范围,着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加大人才培养。抓好旅游人才引进,利用“达州英才计划”等引进旅游行业专业人才。加大本地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重点对乡村旅游带头人、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返乡创业者等开展专题培训。
加强督查考核。建立健全文化旅游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将考评结果纳入各单位目标绩效考核,并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工作实绩和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加大年度目标任务督查力度,定期对相关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推动政策落实、项目落地等。
参考文献:
[1]王静.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08.
[2]张海鹰,刘彤,姜恒.文旅融合视角下齐齐哈尔乡村旅游发展策略[J].商业经济,2021(03):127-128+196.
[3]张莞.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以阿坝州茂县为例[J].民族学刊,2019,10(03):21-28+106-108.
[4]方忠权.中国最美小镇理论与实践探索: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新模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22.
编校:陈亚丽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