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趋势
摘要: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乡融合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和面临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发展趋势与以往相比呈现出不同态势。制订因地制宜的政策,推行强有力的措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良性可持续转移的关键。在政策指引和就业态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结合广西户籍人数、外出务工人数和农民工人数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规律,建立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未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发展趋势,能够对提升政策建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重要作用。
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
数据来源
研究所用数据来自2006年至2022年的《广西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中国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等,包含广西户籍人数、各产业就业人数、城乡就业人数、外出务工人数、农民工总量、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等指标。此外,还参考了2024年度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课题组(GXRS-2024-115)开展的实地调研数据,结合入户走访、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的数据分析结果。
广西农村劳动力概况
截至2023年底,广西户籍总人口5748万人,其中常住人口5027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39.9万,比上年多增1.48万。农民工总量1323万人,比上年增长0.7%。其中,本地农民工411万人,下降3.5%;外出农民工(离开本乡镇)912万人,增长2.6%。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外出务工农民占比大。
广西的从业人员,在2015年至2022年间,从2595万减至2 50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1297万人减至857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总人数的比重由50.0%降至34.2%。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口离开了农业生产活动,劳动力转移至第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从497万人增长值635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总人数比重由19.2%升至25.3%。第三产业从801万人增长至1016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占从业总人数比重由30.9%升至40.5%,见表1。广西总体就业人数呈现出先相对稳定后轻微下降的趋势。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明显下降,体现了农业劳动力的减少。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起初增长,在达到顶峰后略有下降,相对平稳。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起初持续增长,随后在2022年有轻微回落,但仍保持较高水平,可以看出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部门。
表1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5-2022年各产业就业人数分(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历年《广西统计年鉴》。
从《广西统计年鉴》历年城乡从业人员的比重和变化来看,从2015年至2022年,城镇从业人员由1198万人增至1331万人,乡村从业人员由1397万人减至1177万人。乡村从业人员占从业总人数由53.8%降至46.9%。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逐步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工作,乡村从业人员的比例逐年降低,城镇从业人员比例逐年增加。
从转移劳动力就业的产业来看,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人数占比增幅较之于第二产业要高出近15个百分点,劳动力转移的渠道更为宽广和丰富。在转移就业的区域选择方面,在镇内工作的农民工人数有所降低,而离开本乡镇就业的农民工有所增加,人员外出务工的情况比较普遍。
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2022年,广西户籍人口5743万人,劳动力资源3650万人,其中就业人员2508万人,外出务工人数1302.8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124.6万人。从2015年的5518.3万人到2022年的5743.0万人,户籍人口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劳动力供给逐年增加,但就业人员的数量在2015年至2022年间变化不大,维持在大约2500万至2600万之间,这可能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高等教育的普及、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有关。
外出务工的总人数从2015年的1021.3万人增加到2022年的1302.8万人,增长27.6%,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其他产业转移的趋势明显。尤其是县外区内就业人数的逐渐增加,反映了区域内经济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的渠道稳中有升。区外务工人数在2015年至2022年间有增长,但年均增长率在2%左右,呈现小幅度增长,较于区内人数增长比例要小,见表2。
表2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5-2022年外出就业人数分布(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历年《广西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中国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
从2015年至2022年,外出务工人数占就业人数的比例由39.4%提升至51.9%,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中跨区域就业趋势的加强。县外区内务工人数占外出务工人数的比例从2015年的18.1%增加到2022年的21.7%,反映了广西跨县就业的人数增多,可能是因为区内经济发展不均衡,较为发达的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区外务工人数占外出务工人数的比例从2015年的47.4%下降到2022年的42.4%。虽然外出务工总体比例上升,但区外务工的比例却有所减少,意味着广西区内经济活动增强,部分劳动力不再需要跨省寻找工作。
在就业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中,农民工总数从2015年到2022年总体呈增加趋势,但在2020年有所波动,稍微回落。本地农民工数量从2015年的301万增加到2022年的426万,外出农民工数量从2015年的924万降至2022年的888万,反映部分农民工选择在家乡附近就业,这可能与当地经济的发展、家庭因素或政策导向有关,更多的政策鼓励农民工本地就业或返乡创业。从广西农民工占就业人员的比例可以看出,七年间虽增速较缓但整体提升,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务工比例由2015年的90.5%降至2022年的68.2%,比例降低幅度较大,可见外出务工群体中非农民工的比重在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倾向于区内转移的趋势,见表3。
表3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5-2022年农民工就业情况(单位:万人)
数据来源:历年《广西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中国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
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统计分析
广西劳动力资源从2006年的3588万增长到2022年的3650万,增长1.7%,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人数从2006年的625.2万增长到2022年的1302.8万,增长108.4%,见图1。总的来看,近年来广西的户籍人口增加量越来越小,2022年仅增长9.9万人,2023年仅增长5万人。我国的人口数量从2022年已经开始下降,预计2024年广西户籍人口数也将呈现下降趋势。广西的劳动力资源从2006年以来增长幅度就很小,预计广西劳动力资源将在近几年达到顶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也将达到顶峰,然后开始下降。
图1 广西历年户籍人口和劳动力资源等数量变化(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数据来源:历年《广西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中国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
广西农村常年外出务工人数从2006年的496.2万人增长到2022年的1124.6万人,增长126.6%。在乡外县内就业的人数从2006年的77.7万人增长到2022年的288.7万人,增长271.6%。在县外区内就业的人数从2006年的107.4万人增长到2022年的282.9万人,增长163.4%。在区外就业的人数从2006年的311.2万人增长到2022年的552.9万人,增长77.7%,见图2。总体来看,增长幅度最大的是乡外县内就业人数,其次是县外区内就业人数,最小的是区外就业人数,说明广西农民工越来越倾向于在区内就业。
图2 广西历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变化(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中国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
广西农村常年外出务工人数占外出务工人数的比例从2006年的79.4%增长到2022年的86.3%,增加6.9个百分点。在乡外县内就业的人数占外出务工人数的比例从2006年的12.4%增长到2022年的22.2%,增加9.8个百分点。在县外区内就业的人数占外出务工人数的比例从2006年的17.2%增长到2022年的21.7%,增加4.5个百分点。在区外就业的人数占外出务工人数的比例从2006年的49.8%下降到2022年的42.4%,下降7.4个百分点,见图3。总体来看,广西农民工越来越倾向于在区内就业,这与近年来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逐步增大有一定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为了方便照顾家庭选择就近就业。
图3 广西历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结构变化(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中国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
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预测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广西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结构特征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外出务工的增量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倾向于在区内就业。因此,需要预测未来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变化趋势,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从而稳定和扩大广西的就业岗位,全力促发展惠民生。
从广西的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和户籍人口数的关系来看,二者的关系相当稳定,皮尔逊相关系数高达0.982,见图1和图4。根据人口学的研究结果,正常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间趋势,而且变化是比较平滑的。从图1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广西户籍人口数的时间趋势相当明显,趋势线相当平滑。因此可以用时间趋势项作为自变量来预测广西户籍人口数的变化,然后再利用外出务工人数和户籍人口数的稳定关系构建外出农民工数量预测模型。
图4 广西户籍人口与外出务工人数的散点图(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数据来源:历年《广西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中国农村政策与改革统计年报》
通过回归分析,得到广西户籍人口数的预测模型如下:
其中,Pop为广西户籍人口数,Time为时间,取值为1,2,…,17。模型所有自变量的系数都在1%的水平下显著,拟合优度为0.9995,拟合结果非常好。用模型预测2024和2025年的广西户籍人口数,分别为5729万人和5695万人。
用广西户籍人口数预测广西外出务工人数,得到模型如下:
其中,Labor为广西外出务工人数,Popf为广西户籍人口预测值。模型自变量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拟合优度为0.965,拟合结果比较好。用模型预测2024和2025年的广西外出务工人数,分别为1197万人和1170万人。预测结果表明,广西外出务工人数已经达到顶峰,即将逐年减少,各级政府部门需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应对这种变化。
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政策建议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就业的渠道,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来创造本地就业岗位。相关调研和调查结果显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政策诉求占比78.57%。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主要是结合当地的区域特色、民族特色等元素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从调查对象的诉求看,他们更倾向于家乡当地发展特色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实现在家乡就业,即区内或县内就业。结合走访和访谈,相关部门在政策制订上,应根据乡镇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历史文化、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如农产品深加工、手工艺品制作、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特色养殖等;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政府还需要提供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支持等政策,帮助企业和个人投资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农民掌握相关技能。在“希望家乡在哪方面做出改进可以促使您愿意长期在县(区)内就业”的项目调研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就业岗位”的占比达到了74.29%,“努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就业渠道”选项的占比71.43%,“增加新型、灵活就业岗位”的选项占比61.43%。这说明无论是在外出就业期盼还是在回乡就业期盼上,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诉求都高度统一。
二是降低务工成本。相关调研和调查结果显示,这部分诉求占比55.71%。根据前文分析,外出务工的生活成本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够直接或者间接改变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质量,以及家庭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因此降低外出务工的生活成本可以较大程度上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城镇转移。首先,对于租房困难和居住环境不稳定的农民工,公租房和廉租房提供了一个相对长期和稳定的解决方案,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其次,稳定的住所可以减少因住宿问题而频繁换工作的情况,有助于农民工在城市中找到并保持稳定的工作,提高其就业稳定性。再次,减少住房开支意味着农民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其他消费或储蓄,这对于提升其整体经济状况和长远规划有着积极影响。当然,对于携带小孩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来说,稳定的住所有利于子女的教育,因为这通常意味着孩子可以在固定的学校就读,避免频繁转学带来的教育中断。降低务工成本,还可以从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工作上发力,提供更高效的就业信息,促进就业转移。当然,也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加以甄别,加强管理,保证农村与城市两方劳动力接收到的信息真实一致。
三是严厉查处拖欠工资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相关调研和调查结果显示,这部分诉求占比54.29%。结合走访和访谈获取的各村屯信息,这一选项更多针对当前农民工外出就业选择的主要行业,特别是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根据访谈内容,其他行业更多指短期项目以及与交通运输相关联的产业)。外出农民工受自身文化水平和工作技能的限制,大多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农民工在从事这些行业时,企业资金链断裂,拖欠员工工资的情况普遍存在,追讨欠款的难度较大。拖欠工资使得农民工面临经济困境,可能导致债务累积,无法偿还透支,甚至无力承担常规支出,如日常生活、小孩教育支出、老人照护支出等,更难以改变家庭生活水平,增加了个人和家庭的财务风险。此外,长期拖欠工资,不仅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还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在“希望家乡在哪方面做出改进可以促使您愿意长期在县(区)内就业”的项目调研中,“完善劳动权益保障体系”选项达到61.43%,也印证该项诉求对外出务工和返乡回流,都同样重要。
四是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关调研和调查结果显示,这部分诉求占比52.86%。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提高个人竞争力最为直接有效的措施,尤其是学历不高,技能不突出的农民工群体,也存在部分农民工技术技能与企业需求不匹配,以及持续发展能力较弱的情况。在“希望家乡在哪方面做出改进可以促使您愿意长期在县(区)内就业”的项目调研中,“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的选项占比达到51.43%,说明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回乡发展长期就业,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都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关键诉求。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尤其服务业的技能培训,能有利促进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一能使农民工掌握特定行业所需的专业技能,提高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加找到工作和维持稳定就业的机会;二能使其掌握专业技能,获得更高的薪酬,为其提供向上流动的途径,有助于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三能使其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就业环境中,持续掌握和适应新的行业要求,持续提升技能匹配度,降低因技术更新迭代而失业的风险。
基于已有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增强了劳动力转移的灵活性,促进了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
二是广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与外出务工人数和户籍总人数,在过去十年中实现同步增长,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外出务工人数的变化量与区外务工人数的变化量呈现相同的趋势;乡外县内转移就业的占比,与县外区内转移就业的占比趋同。
三是广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趋势中,外出务工人数于2022年达到峰值。选择在本地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将逐步增加,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将逐步减少,外出农民工占外出务工比例将有更大幅度的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倾向于区内转移的趋势。总体来看,历年来增长幅度最大的是乡外县内就业,其次是县外区内就业,最小的是区外就业。
2024年度广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调查及发展趋势研究”(项目编号:GXRS-2024-115);广西物流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国企兴办行业特色型高职院‘12345’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编号:2023003)。
编校:茹志威
网络:吴飞飞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