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劳动教育基地管理创新
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而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举措,有利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文章分析了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意义,并根据现存问题提出了针对性举措。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是我国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乡村振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大战略,将乡村振兴理念融入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有利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需要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具备科学的劳动价值取向、积极的劳动面貌以及基础的劳动技能,以便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提供助力。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提高职业素养,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教学优势和特点,创新劳动教育基地管理模式,开展多样化、集体化的劳动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利于管理人员在实践中找准自身工作定位,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创新管理模式,增加多样的技能培训,增加有关乡村振兴方面的职业技能课程,可以进一步强化管理人员的乡村振兴意识,帮助其了解和学习有关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技术、乡村文化旅游等知识和技能,这有利于其在实际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从而助力乡村各项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增强管理效率,巩固乡村振兴成果
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管理模式创新,开展有关管理方面的培训课程和讲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管理人员更专业、更广阔的平台去学习,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技能,进而不断提高劳动教育基地管理效率和质量。从乡村振兴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和管理能够帮助管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乡村振兴中各项产业、各项成果,如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文化项目等,进而更加深入的巩固和深化乡村振兴的各项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有利于强化基地优势,丰富乡村产业类型
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管理模式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基地的经济效益和长远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对基地未来具有重大作用。同时,能够帮助劳动教育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拓展教育市场,吸引更多乡村振兴企业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合作。此外,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管理模式创新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平台和机会,有利于其积累职业经验,而且能够让学生有机会将自身的创业想法付诸实践,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和竞争力,进而在未来步入乡村振兴事业中有更多新颖且独特的创业想法,进一步丰富乡村产业类型和成果。
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乡村持续进步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乡村不同产业已经逐步实现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实现产学研融合成为其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趋势。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管理模式的创新能够吸引更多企业,有利于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进而为乡村振兴企业提供不同类型的人才,解决乡村振兴企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短缺的问题。就当前乡村振兴需求而言,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加强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更好地将乡村振兴企业需求融入劳动教育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为乡村振兴企业进行了员工岗前培训,为乡村振兴企业节约了人力成本,有利于为乡村振兴事业不断输送人才,实现校企合作共赢,促进乡村振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管理模式存在问题
管理模式和机制不够健全,管理制度缺乏规制性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管理模式单一,采用传统行政化管理模式,即由教务处、团委、学生工作处等部门兼管教育基地,然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劳动教育基地需要处理与政府、高职院校、社会企业等机构的业务,管理工作涉及部门众多,内容广泛,仅仅依靠兼管是无法切实解决管理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再加上上述部门自身业务繁杂,上述管理人员早已自顾不暇,更加难以统筹管理劳动教育基地各种事务。其次,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遴选机制不够完善,遴选过程不够公开透明,遴选指标不够细化;缺乏配套的考评机制,导致管理工作流于表面,虎头蛇尾;尚未建立联动管理机制,管理主体间缺乏配合。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要想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就要重视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创新。但现阶段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一是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和规制性,主要包括建设管理制度不够全面和科学、运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一方面,高职院校建设管理文件内容主要涉及建设原则、特点以及任务等基本问题,缺乏对合作企业遴选、建设资金筹备、基地设备选型、人员配备等内容;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运行管理方面只包括基本的教学运行、物资运行、生产运行等,缺乏对企业和学校实训教学、教学人员实践技能提升等具体运行管理办法;考核评价管理制度缺乏动态监控和评价,未能针对不同的实践内容建立相匹配的考核评价办法。二是管理制度更新滞后,难以满足和适应新时期劳动教育实践教学的需求,无法保证劳动教育基地的高效运行。三是管理制度的落实不到位,且不同层面的管理制度无法有效衔接。
乡村振兴意识淡薄,管理要素分配不当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管理人员乡村振兴意识单薄,其主要表现在相关管理人员工作出发点是如何落实劳动教育任务,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未贯彻乡村振兴理念。同时,管理要素分配不当,其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分配不均;文化性要素、规制性要素等挖掘不够深入;信息资源传递不到位、风险评估和管理缺乏科学性等方面。
缺乏信息化管理理念,信息化管理平台单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各类乡村振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人才拥有信息化管理理念,掌握基础的信息化技术。在此背景下,部分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管理中未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缺乏信息化管理理念。除此之外,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不足,主要采取手工录入信息的方式,对基地日常运行清单、仪器设备清单等内容进行记录,这在一定程度会上影响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共建共享。
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缺量乏质
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管理经验来看,新时期劳动教育基地管理模式创新的最大障碍就是师资储备不足,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对乡村振兴工作理解不够透彻。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管理研究中,管理人员和师资不足已成常见问题,主要表现在整体质量和发展潜力两方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管理岗位大多是班级辅导员、思政教师、学校行政人员或其他教师兼任,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导致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同时,缺乏“双师型”教师,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劳动素养和技能有待提升,导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管理工作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趋势。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管理模式创新举措
实施科学监督管理,完善管理机制与流程
一方面,政府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要进一步实施科学的监督和管理。第一,加大专项资金扶持,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提供保障。专项资金的扶持和投入是推进劳动教育基地现代化建设、保障基地科学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严格按照中央要求,从不同渠道筹集基地建设和管理资金,保障基地建设和管理各项开销,同时,要将乡村各项资源引入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实现资源合理分配,保证公平有序的进行高质量管理。第二,完善管理体系,实施科学管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要进一步健全劳动教育管理制度,明确教师、管理人员等的管理任务,并在实践教学工作、教学实施与调度、运行方案、编制课程等各项管理工作中融入有关乡村振兴的内容,从不同岗位和部门强化乡村振兴理念。第三,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实践基地,强化乡村振兴。规范实践基地准入机制,严格筛选乡村振兴中符合要求的乡村企业,充分结合乡村资源,建设一批具有乡村特色的实践基地,实现劳动教育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另一方面,完善管理机制和流程是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管理创新的重要路径,此项任务要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制定对策,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公开透明的管理人员遴选机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管理人员的遴选工作必须公开透明。高职院校作为主要建设单位,应秉持公平、公正以及公开的原则开展相应工作,使遴选工作公开化、透明化,扩大劳动教育基地的影响力。具体可采取以下方法:细化遴选指标,这是考核评价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可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分层制定指标;建立竞争机制,以保证管理工作的公平性,吸纳更多优秀管理人员,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主动性。第二,建立层级考核制度。首先,要求管理人员对自身工作内容、工作表现、工作成果进行自查,以及时发现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并采取改进措施提高管理质量。其次,要求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互评互查,实现共同提高。最后,学校、乡村振兴企业以及劳动教育基地应成立考评小组,进行交叉检查,对考核不合格的地方提出批评和整改措施。第三,建立联动管理机制,夯实责任,推进学校、乡村振兴企业、劳动教育基地开展联动管理,加强总体谋划,组织落实,督促检查,形成常态化工作。
树立乡村振兴意识,重构基地管理要素
首先,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在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乡村振兴意识,培养青年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担当意识,并有意识的在管理工作中增加有关乡村建设的内容,如学习乡村企业管理制度、引进乡村振兴产业等,以丰富劳动教育基地管理内容,保证管理工作更加全面、系统。其次,高职院校重构劳动教育基地管理要素。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文化性要素,一方面,推动乡村振兴企业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的文化整合,目的就是解决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事业脱节、人才技能水平和乡村振兴企业需求不符等问题。对此,基地负责人要将当地乡村企业文化、乡村特色文化等融入基地教育活动和管理工作中,切实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积极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技术,为其加入乡村振兴事业打好基础。二是规制性要素,即通过合法的强制手段优化管理制度和体系。对此,政府、乡村振兴企业、高职院校三方要实现有机配合。一是要实现统筹规划,结合乡村振兴发展任务和趋势,丰富基地管理内容和体系。二是政府、乡村振兴企业以及高职院校要以基地现有的建设管理、运行管理以及评价管理为依据,构建包括企业生产、基地教学以及学生实训三种维度在内的管理体系。
树立信息化理念,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随着乡村事业的蓬勃发展,乡村各项产业管理逐步实现了信息化和智能化,这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参考,即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一是要树立信息化管理理念,展开信息化管理。基地管理人员必须在立足于乡村振兴和学生职业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基地进行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自身理论知识,提升自身实践能力,以保证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乡村振兴意识获得同步提高。二是优化信息化管理项目,增强各项目的关联性,并建立全过程原则,从基地立项、建设、实施、验收和评价等过程开展信息化管理。同时,将信息化管理融入基地与乡村振兴企业的合作中,厘清涉及到当地乡村振兴企业的全部资源要素,以便将各项乡村资源在劳动教育基地中的独特作用展现出来。三是淘汰常规管理模式,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基地管理工作效率,避免因缺乏准确信息或操作不当而出现的各种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在综合考虑乡村振兴和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优化基地管理功能,以便为基地的信息化管理提供平台支持。同时,管理人员还可以在平台上设定专门的板块,定期推送有关乡村振兴企业、乡村振兴新政策等内容,为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乡村振兴知识提供机会和平台。除此之外,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基地管理进行多维度的展示和分析,可以为基地管理提供准确信息,帮助基地及时改进自身管理工作,从而吸引更多企业加入。
建立专业团队,完善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基地的管理模式要不断创新,以满足乡村振兴发展需要。首先,建设专业管理团队,邀请懂农业、懂农村、懂管理的专业人员加入到劳动教育基地管理团队中,组建一支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的劳动教育基地管理队伍;充实师资力量,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充实劳动教育基地科研力量,建设一个具有科技创新、教学科研、管理示范等综合功能的劳动教育基地。其次,完善激励机制。一方面,学校要为基地员工提供技能培训、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机会,激发其工作热情。另一方面,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促使劳动教育基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创新管理模式,可以借用乡村振兴中表现优秀的企业管理模式,从劳动教育管理角度深入研究,进而实现基地管理模式的创新。
202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德劳同频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4SJSZ0525)。
编校:张春兰
网络:吴飞飞
监审:郭欢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