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农旅融合视角下浮梁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时间:2024-12-23 13:11:40来源: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文字:高 玲 刘会柏

  摘要: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乡村旅游,能够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文章基于农旅融合视角,采用实地走访、文献查阅等方式,认识到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旅游资源和农业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农旅融合获得深入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巨大优势。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旅融合不紧密、乡村文化挖掘不到位、农旅产品品牌效益不足。针对此种局面,文章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紧密融合、立足特色传承乡土文化、加大宣传打造特色产业品牌等应对策略。

  农旅融合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就需要把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兴农”。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皖二省交界处的浮梁县,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从农旅融合的视角探讨浮梁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问题,不仅有利于找到适合浮梁县产业发展的新路径,也能为其他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农旅融合视角下浮梁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

旅游资源丰富

  “因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唐朝天宝年间更名为浮梁。“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这是一座被群山环抱的县城,昌江穿城而过。浮梁之绿,绿在自然浮梁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2.21%,全县茶园种植面积20.52万亩(136.8平方千米),是天然氧吧,连续三年被认定为“全省美丽宜居先行县”,先后荣获“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新典范县”“中国最美全域旅游典范县”“中国文旅融合创新典范县”“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等13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称号,是乡村旅游的好去处。浮梁县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高岭·瑶里景区、古县衙景区、皇窑景区、高岭·中国村等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6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花千谷、西河谷、双龙湾等乡村旅游景区。其中,瑶里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矿山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据初步统计,2024年国庆7天假期,浮梁县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39.92万人次,同比增长19%,实现旅游总收入28.84亿元,同比增长15.6%,旅游热度持续攀升,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农业资源丰富

  浮梁是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丰富,盛产茶叶、稻米、山茶、油菜、中药材、有机蔬菜等。茶叶作为浮梁县的支柱产业,为经济发展和乡村旅游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全县茶园总面积20.52万亩(136.8平方千米),茶企60家,茶叶合作社199家,全县涉茶人口6.2万人。2023年,浮梁茶叶生产总量达1.33万吨,综合产值突破22亿元。浮梁县蛟潭镇勤坑村包家坞被称为“盒马村”,为盒马种植有机蔬菜,带领全镇人民走有机富裕之路。全县养殖、种植示范基地日趋规模化标准化,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地处赣东北的浮梁县,东邻安徽省休宁县、江西省婺源县,西毗江西省鄱阳县,南接江西省乐平市和景德镇市区,北连安徽省祁门县和东至县。面积2 851平方千米,辖18个乡镇,全境公路总里程达2 429.885千米,实现全域路路通一张网格局,先后获评国家级、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浮梁到景德镇市城区只有6千米,距离景德镇北站8千米。景德镇4个高速路口有2个在浮梁境内,景德镇市罗家机场位于浮梁洪源镇。2023年12月,昌景黄高速铁路建成通车,浮梁东站正式投用,大大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沟通,缩短到省会南昌的时间。

农旅融合深入发展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引导下,浮梁县休闲农业旅游初具模样。浮梁县牢牢抓住“茶”这张王牌,通过“茶+旅游”“茶+体验”“茶+文化”“茶+扶贫”“茶+有机”“茶+科技创新”“茶+衍生产品”等多方面有机融合,推动全县发展。茶博会、瓷博会、旅游节等活动反响热烈,各大景点纷纷出圈。寒溪村通过“艺术在浮梁”活动,将田园生活与艺术之美相结合,打造休闲解压圣地,漫步在茶园,赏大地之灯,品泉有米酒,别有一番风味。黄坛乡“西河牛仔小镇”是以西部牛仔风格为主题的综合基地,占地约500亩(0.333平方千米),四面环山,景色怡人,交通便捷,为世人打造别样天地,寻觅山野之美。享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美誉的瑶里古镇、王港乡金竹花果山、瑶里镇寺前村“乡下蚂蚁”生活乐园、寿安镇农家乐采摘等,都是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农旅融合视角下浮梁县乡村旅游发展的价值

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乡村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就在于 “乡村” 二字。乡村旅游越来越受人喜爱,是因为游客向往乡村悠闲恬静的生活,喜爱田园风景,希望亲自体验种植的快乐。农旅融合的乡村旅游,一定离不开农业、农村与农民,农旅融合不单指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还包含农村与旅游业的融合以及农民与旅游业的融合[1]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村容村貌。乡村旅游能够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全乡村服务体系,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倒逼村民增强保护与开发意识,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提升农民的幸福感。旅游业在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不用外出务工就能解决经济来源,还能兼顾家庭。发展乡村旅游,能提高村民素质,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农业为旅游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还解决了农产品滞销等问题;旅游业为农业带来资金、技术、市场等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

继承和发扬乡村文化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2]。浮梁县文化内涵丰富,包括茶文化、傩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陶瓷文化、古村落文化和新兴的“景漂”文化等。浮梁县的古村落与茶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典型代表就是瑶里古镇,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衍生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化,如采茶歌、陶歌、红色故事等,最终形成独特的茶文化村落。饺子粑、冷粉、牛骨粉、碱水粑、麻糍等特色小吃,凝结了当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描绘出别样的饮食文化。浮梁县江村乡流传着很多非遗技术,如榨油技术、竹篾编制、制茶技术、豆腐宴技艺等,为乡村旅游增添了丰富内涵。文化为乡村旅游注入灵魂,乡村旅游为文化带来传承创新,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农旅融合视角下浮梁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困境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浮梁县景点分散,古县衙坐落于县城,以古县衙为中心,皇窑距其14千米,驾车18分钟;寒溪村距离其25千米,驾车30分钟;高岭·中国村距其30千米,驾车37分钟;瑶里古镇距其44千米,驾车50分钟。虽有城际公交,但班次较少且固定时间点发车。游客为了方便,一般选择自驾游或网上包车,增加旅游费用的同时存在一定风险,节假日也容易堵车。市场缺乏有效监管,节假日酒店民宿价格疯涨且一房难求,其提供的服务与价格相差甚远,食品安全问题也有待重视。

农旅融合不紧密

  农旅融合并不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简单相加,其核心是将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为手段,实现农业与旅游的良性互动。然而,在农旅融合项目中,部分乡村往往只注重旅游景点的开发,忽视农业的特色和优势。这导致游客在体验过程中,难以感受到农业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影响农旅融合的深度。例如,高岭·中国村大唐茶市,仿造唐朝风格主打沉浸式体验,但演员演技一般,流于形式;旅游产品缺乏创新,形式单一,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降低了游客的体验感和回头率。

乡村文化挖掘不到位

  有效开发旅游资源与人文资源,同时兼顾文化创新与传承发展,并寻找合适的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是乡村旅游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3]。浮梁县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景点众多,但个别景点人造味十足,商业化、同质化严重,缺乏地域特色,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承不足,旅游形式也只是单纯“打卡”,乡村旅游还处于探索期,尚未找到适合自己的农旅融合模式。

农旅产品品牌效益不足

  农旅融合发展要从“农”和“旅”入手,突出地方特色,开发创新型旅游发展品牌,这是提高乡村旅游吸引力的关键[4]。浮梁县农业与旅游业资源丰富,但农旅产品知名度不高,品牌效益不足。很多农产品虽品质较好,但生产零散,不具规模化,销售市场狭窄。不少非遗技术流落民间,未被保护开发。品牌好比名片,代表着身份,浮梁县不仅要打好“浮梁茶”这张牌,还要挖掘更多的特色品牌,“多条腿”走路,把“瓷都”这张名片擦得更亮。

农旅融合视角下浮梁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景点散乱的问题,可以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如由旅游开发公司协同规划,建立统一的制度进行管理。加强厕所、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对网约车、私家车的管理。把控食品安全,挖掘当地风味饮食,用美味留住游客。改善住宿环境,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住宿产品,监控民宿、酒店价格,制定相关的奖励和惩罚措施,查处非法民宿。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提供资金政策支持,如“民宿贷款免息”、古宅修葺,引导留在乡村的劳动力转型,提供专业培训。融入家乡情怀,鼓励市民加入文明城市的建设,鼓励社会资本流入乡村。对于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人、非机动车,采取教育、警示、曝光等惩罚措施。加强景区间的合作,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官方提供免费讲解服务。鼓励游客参与互动体验,参与景区活动,为景区代言,如在小红书、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发布旅游作品、旅游感受和攻略,可获得伴手礼、官方纪念册等。利用互联网,组织官方渠道,推荐路线、民宿、游玩攻略,提供在线拼车拼房拼餐等服务,让消费者少走弯路,增强顾客体验。

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紧密融合

  浮梁县应紧密围绕农业生产资源和农耕文化,丰富乡村旅游体验形式,开发创意形式,如农耕体验、亲子休闲游、文化休闲游、研学项目等。浮梁县应采取“民俗文化+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的文农旅融合发展模式,让乡村田园风光与民俗文化深度融合,将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变,从生产、加工、营销的全产业链进行整体规划,促进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浮梁县要建设以农家乐、民俗村为基地,以休闲农庄、度假村、观光湖为主体,以观光采摘园、科技示范园、种植基地为补充,以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为引领的“文化+农业+旅游”格局。

立足特色,传承乡土文化

  缺乏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就像失去灵魂的人。浮梁县需要结合当地文化风俗,丰富融合形式,避免千篇一律,立足农业、农村,突出乡土、乡俗。例如,寒溪村走田园自然路线,高岭·中国村走人文艺术路线,瑶里古镇走古韵村落路线等。浮梁县要实现一区一特色,突出茶叶、陶瓷、原生态等元素,深入挖掘“景漂”这个特殊群体,解读他们的生活,讲好陶瓷传承故事。浮梁县可将茶与瓷、茶与旅、瓷与旅相结合,深入挖掘茶瓷文化内涵,弘扬集市文化,讲好陶瓷与茶故事,立足当地特色,将婚丧嫁娶习俗融入乡村旅游中,创新形式,丰富内涵。特色饮食文化也是乡村旅游不可或缺的部分,游客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景、品农家茶,体验非遗制茶工艺,制作饺子粑、碱水粑等美食,沉浸式感受当地风土人情。浮梁县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开发与保护,将文化资源转化成旅游产品,让游客玩得好、留得住、还想来。

加大宣传,打造特色产业品牌

  品牌体现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浮梁县可以以茶产业为依托,建立有竞争力的特色乡村旅游知名品牌,立足有机、绿色、纯天然等优势,融入信息技术,弘扬农耕休闲项目,创新游玩体验方式、风景路线、土特产品等。文旅部门应积极参加各种推介会,邀请浮梁籍有影响力的人士为浮梁代言,同时保护与开发民间非遗技艺,寻找散落民间的手艺人,建立相关协会。浮梁县可以捆绑特色农产品,如茶油、大米、特色中药材等,统一注册商标,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相关部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保存和传播特色风味饮食、制作技艺等。例如,拍摄碱水粑、茶叶、陶瓷、饺子粑、豆腐宴等制作宣传片,记录制作过程,还可以开展特色饮食文化分享会,推动特色风味走出去,增强影响力。

  回归生活本身,更多人愿意寻找山野之乐。无论是在自然环境、交通情况,还是在人文发展上,浮梁县的乡村旅游都有着巨大优势,农旅融合程度也不断加深。借着景德镇火出圈的东风,浮梁县更应该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合理规划布局,打造特色景点,提升游客体验,传承独特文化,创立特色品牌,擦亮城市名片,促进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钱振华.推动农旅融合要做好“三道加法”[J].江苏农村经济,2020 (10):67.

  [2]张海鹰,刘彤,姜恒.文旅融合视角下齐齐哈尔乡村旅游发展策略[J].商业经济,2021(03):127-128+196.

  [3]刘於清,彭武运.文旅融合视域下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以张家界为例[J].老区建设,2021(02):35-42.

  [4]李凉.农旅融合视角下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7.

  编校:茹志威

  网络:吴飞飞

  监审:牛勇雯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