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涵及其意义
摘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深刻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科学内涵,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高素质、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对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发展现代农业,以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积极意义。
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求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加紧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治国理政的必然要求,亦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需求。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涵
新型农民和职业农民,是农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其中,新型农民强调的是传统农民的身份转换,而职业农民则强调为传统农民赋予一种职业属性。“新型农民和职业农民是传统农民转变为现代农民的发展方向,并最终统一在‘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之中。”其区别于传统农民,是从事农业、掌握农业技能且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
“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形成经历了一系列动态变化,它从传统农民发展为职业农民,再过渡到新型农民,最终演变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对农民诉求的体现,亦是社会转型的结果,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主体。若要真正培育出新型职业农民,迫切需要制度创新,延伸农业产业链,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环境。在新型农民的界定上,更加强调新型农民区别于传统农民的素质特征。这就是顺应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其要求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修养、科技素质、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
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对职业农民做过定义,其认为职业农民是从事农业且参与市场,能利用自身能力和素质提高经济收入最大化的从业人员。随着国家制定农业扶持政策,农业发展呈现巨大潜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包括返乡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职业农民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和农民职业道德,其内涵囊括了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高素质、有文化。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强调时代性和现代性。
首先,爱农业。新型职业农民应具有浓厚的农村情结和农业情怀,应对农村有归属、对农民有认同、对农业有亲近,能够积极献身农业、扎根农村。其次,懂技术。新型职业农民是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民,既包括掌握相关经营农业技术技能,也包括适应农业科技进步的新品种、新技术以及新装备的应用和转化能力。其三,善经营。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经营主体,了解农产品市场需求,能够根据市场信息,判断市场需求变化,从而进行科学生产决策。此外,其还要能够合理安排劳动力、农用机械等生产要素,组织农业生产,有效防范和应对生产经营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的风险。其四,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除了发展农业生产、追求经济收入、提升生活品质,同时还负有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对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重视。因此,新型职业农民要具有现代的公民意识和职业道德,学习和了解党和国家对“三农”相关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最后,有文化。新型职业农民有良好的文化基础,热爱学习,崇尚知识,一般通过培育掌握了较高的生产技术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管理理念,能够灵活利用农业部门机构、培训学校、书籍网络等各类信息渠道,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在农业生产经营中不断解决新问题、发现新机遇。他们不仅自己掌握了文化知识,还向他人传授文化知识、分享学习心得,能够充当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因此,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可概括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高素质、有文化且具有现代公民意识和农民职业道德的新一代现代农业从业者。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模式
所谓模式,可理解为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论。即将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为理论,这就形成了模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模式也不例外,它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其构成涵盖培育目的、培育目标、培育主体、培育客体、培育内容、培育规则、培育评价、培育保障等诸多要素,各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具体来说,培育目的回答了为什么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目标揭示了培育什么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即为培育机构和培育者;培育客体是指受培养的农民;培育内容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进行的有关知识、能力及素质的教育培训内容;培育规则主要包括培养方式、培养程序和培养管理等;培育评价是指通过收集信息,对培训活动进行分析和判断;培育保障是指为实现培育目标所颁政策、法律措施等。
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一般模式类型,由于各时代、各地区的特点不同,各时代对组成要素的具体内涵也有所不同,因此其划分标准亦有所不同。依据不同标准,具体可概括为如下12种类别:教育教学型、产业培育型、园区带动型、能人示范型、项目开发型、工程推动型、活动促进型、信贷扶持型、现场传导型、媒体自助型、文明熏陶型、政策引导型。这12种模式的分类主要基于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措施和路径因素之考虑。事实上,一个地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以实现现实农民转化为目的的高度综合的系统工作体系。也就是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通过教育培训的形式实现农民的重塑,使其成为农村社会的精英农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作为一种根本途径和手段,挖掘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人的要素作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目标”。据此可以推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特别是当前,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农业现代化建设而言,培养从事农业生产的高技能劳动者是大势所趋。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对乡村人才振兴的日益重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剖析在培育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及存在的不足,能够更好突破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困境和瓶颈,进而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壮大乡村人才振兴的队伍,从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动力。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需要
保障粮食安全一直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可以说保障粮食安全是社会发展的永恒课题。尤其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转型、产业全面升级的现代化进程中,伴随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务工经商,其导致大规模乡村人才流失,农村出现“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乡村要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民不行,于是“谁来务农”成为现实而紧迫的问题,由此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特别是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里至关重要。据此,藏粮于民,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比藏粮于库更有安全性。只有将四者结合起来,粮食安全才更有保障。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是两大根本,第一大根本是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好耕地,第二大根本是要自主掌控核心种源,农业生产水平要尽可能达到智能化及智慧化。假若农民不种植土地,不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国人就会面临吃不饱饭的问题,国家粮食安全亦无法保障。显然,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保障粮食安全主动权的现实需求。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为此,农民需要在种粮上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主动地为乡村振兴开辟新道路。
因此,农民可以通过培训学到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机械操作、农村土地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进而提高土地产出率,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
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之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而通过培训可以培养更多具备现代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规律,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趋势,亦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为此,要用新发展理念和技术去指导和提升农业,不断增强农民的现代化意识和对新技术的吸纳能力。此外,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方式去促进和发展农业,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换句话说,传统农业转型、农村生产力不断优化提升与农业增长方式转型、促进农业快速健康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途径。因此,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农业现代化发展动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培育具有现代化意识和主动吸纳新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尤为重要。与此同时,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村社会劳动力要素是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元素,其在传统农业转型、土地生产率提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刺激和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显然,农村产业兴旺的根本出路是发展现代农业,而新型职业农民能够对农业体系重塑升级,进一步将现代化农业理念和服务业进行有机结合,对现代化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着排头兵的作用。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打造,关键实施主体则是新型职业农民,经过专业化、现代化教育培训的新型职业农民,能促进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是农民,而发展现代农业又是社会主义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综上所述,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以农民的转变为必要条件,以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这将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时,这也是统筹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整体而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现代农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尤其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将新型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产业有效衔接,由此才能促进农业农村的产业化升级和重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前提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基于消除相对贫困的需求,有效促进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本解决”。此外,加快农业强国建设,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促进农民农业持续增收,离不开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基于此,当前我国乡村经济发展须建立起一种由农村精英引导、以普通农民为基础、有贫困农民参与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这是摆脱农村贫困的有效途径。为此,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以解决“谁种地、如何种地、种地为谁”为切入点,以教育培训为主导多渠道培养农村带头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可以有效提高务农者的资质和能力,将其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农业经营与发展需要的“乡村振兴主力军”,显著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向前发展。
总而言之,以科学的方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能够让农民习得适应社会发展和自身需求的现代农业技术,更好促进农民实现农业增收。此外,通过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亦可促进新产业发展,丰富农业生产加工形式,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济水平。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一项事关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职业农民。厘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内涵,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以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现实意义。做好职业农民培训的顶层设计,聚焦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剖析其在培育过程中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能够更好突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困境和瓶颈,不断壮大乡村人才振兴的队伍,进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动力和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这对我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本文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校内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强农兴农使命下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编号:JG23106);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人文社会类科研基金项目:强农兴农使命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困境与纾解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KYB-2432)。
编校:侯欣怡
网络:吴飞飞
监审:茹志威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