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职教赋能与第一书记协同服务乡村振兴

时间:2024-12-09 13:11:58来源:潍坊职业学院 文字:张馨月 邢同胜

  摘要: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也是派驻第一书记的重要单位,在服务乡村振兴上具有同源性、同向性和同质性。因此,探索“职教赋能”与“第一书记助力”协同服务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较强现实价值。文章以乡村振兴为研究背景,以职业院校和派遣的第一书记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职教赋能”与“第一书记助力”耦合机理、协同机制,提升职业院校精准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探讨职业教育如何更好“赋能”乡村振兴。

“职教赋能”与“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振兴现状分析

  在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由此在全国施行。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1]。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对“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教教育类型定位”[2]进行了着重强调。职业教育在发挥综合优势积极赋能乡村振兴,第一书记借助政策优势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面对覆盖面更广、要求更高的乡村振兴目标,“职教赋能”与“第一书记助力”发挥比较优势,创新“三农”人才培养模式。

赋能乡村振兴是职教的重要使命

  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众多人才支持,为我国脱贫攻坚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先后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文件,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2019年,国务院提出职业教育应“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要求;2021年至2022年,国务院接连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均对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等内容进行强调。赋能乡村振兴是职业教育顺应时代趋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是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

职教赋能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等国家政策性文件均提到人才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这为职业院校培养乡村振兴人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部署了艰巨任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现代化农业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职业教育发挥自身教育性等优势,为农民工等有意愿接受职教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提供学习渠道,用产教融合等途径建立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驻村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振兴

  “第一书记是以‘外力’推动解决村庄‘内部’问题并激活乡土社会内生治理资源的实践探索,是解决国家与农民之间‘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路径。”[3]2020年我国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并根据形势和任务变化进行完善”。基于此,第一书记的中心任务变为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工作成果与乡村经济振兴的精准衔接,全面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和乡村经济现代化建设[4]。2021年党中央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要求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这表明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将继续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职教赋能”与“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振兴的耦合机理分析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五大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正是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也与第一书记当前工作职责对应。“职教赋能”乡村振兴与“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振兴,在服务乡村“五大振兴”上具有同源性、同向性和同质性。

职教办学职能包括服务乡村“五大振兴”

  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综合性专业,尤其是涉农专业的设置,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职业教育通过调整专业布局,以高水平专业群对接服务乡村产业发展需要,以教学团队对接服务当地农业合作社,将专业链对接当地强势产业,结合当地产业需求确定教学内容。

  履行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职责,不断优化育人模式,助力乡村人才振兴。职业教育实行服务“三农”办学理念,将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方向设置为“向农而行”,显著阻断了农村贫困代际传递,将教育资源向急需人才的农村地区倾斜。

  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注重文化传承,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职业教育具有跨界性重要特征,是促进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双向流动的有效载体。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输送环保人才和科技,推进乡村生态振兴。职业教育是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有效传播载体。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培育农民生态理念、培养生态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生态技术和服务生态产业。

  实施对口帮扶,强化后备人才培养,支持乡村组织振兴。职业院校面向广大农村地区招生,培育出一批与乡村振兴需要相匹配的专业人才队伍,引导职教人才返乡发展,参与乡村建设,成为乡村“两委”等组织后备力量,带动更多村民走向致富路。

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责是服务乡村“五大振兴”

  巩固基层政权,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强化乡村组织振兴。驻村第一书记作为国家权力代理人、政治意志执行者,协调乡村“两委”关系,推进班子团结,构建了更加合理的乡村组织结构。在其协调努力下,有效提高乡村基层组织战斗力,有效改善组织涣散等局面。

  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特色产业项目,推进强村富民,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驻村第一书记整合了资源,立足当地特色资源优势,筹措启动资金,全力开发当地特色产业,实现强村富民。

  加强社会建设,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培育乡贤人才队伍,推进乡村人才振兴。驻村第一书记把人才振兴纳入帮扶工作总体布局,鼓励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推动农民成长成才,为乡村振兴“输血”和“造血”。驻村第一书记通过实施培养到村选调生,聘任来村发展的优秀企业人员等为村民代表等措施,创造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培育乡村文明,开展创文明树新风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驻村第一书记在服务乡村的过程中,充分挖掘乡村本土文化特色,通过建设文化广场和乡村书屋等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改善生态环境,加大农村环境整治,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加强乡村生态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广大乡村干部上山、进林、下田,摸清乡村自然资源优势和短处,协助农村党组织持续推进村庄清洁、农村厕所革命等行动,盘活当地自然资源,大力整治垃圾、污水等乱象,发展绿色节能产业,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产业与生态互融互促。

“职教赋能”与“第一书记助力”协同服务的耦合条件

  “职教赋能”乡村振兴与“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振兴,在服务乡村“五大振兴”上,兼具职业院校综合优势和第一书记政策优势。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具有专业化、技能化的教育优势,“第一书记”则代表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通过“职业院校派遣第一书记”这个耦合条件,两者合二为一、协同联动,形成合力,有效提升了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动性、精准性,打破了地方政府部门之间的政策壁垒,增强了各部门、各制度之间的系统性、协同性,实现政策、项目有效衔接、融合。

“职教赋能”与“第一书记助力”协同服务的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五大振兴”构成了一个有机逻辑系统,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推动乡村全面发展。为实现五大振兴,需寻找一种有效方法,使各个振兴环节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职教赋能”与“第一书记助力”在服务乡村振兴目标上同向而行,能实现协同联动。其实现路径为:职业院校派遣驻村第一书记,开辟一条既指向人才振兴又服务产业振兴,同时推动文化、生态及组织振兴的“融合路径”,构建一个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协同机制,“职教赋能”与“第一书记助力”协同服务乡村“五大振兴”。

“职教赋能”与“第一书记助力”协同服务乡村振兴的联动举措

促进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以专业引领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推行职业院校与第一书记派驻地校地企合作模式,利用职校专业优势,指导乡村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开展校地共建项目。职业院校在第一书记派驻地积极开展校地共建,设立二级学院产业学院或产教融合基地,主动对接地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培育具有乡村地方特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扶持涉农项目创业;组建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培育涉农类创业项目,构建涉农、康养等领域的产教融合创业示范基地,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优化校地合作育人模式,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提升乡村人才培养质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职业院校组建专家团队,探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教学改革方案,在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方面培育一批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提升农民生产经营能力;打造农民工劳务输出、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职业培训特色品牌;在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等方面开展“菜单式”培训。推广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以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农民培养为重点,创设“田间+课堂”培养教学体系,创新“课程+产业”的培养模式,培养适应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急需的高素质农民。

  发挥科研优势,开展农村紧缺人才校地共育。职业院校对农技人员进行培训,与第一书记驻地中职院校采取中高职贯通培养“3+2”模式,开展涉农类学历教育和学历提升教育,培养科技推广人才。重点培训年轻骨干农技人员,开展“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活动,开展专家服务基层活动,组织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技能竞赛等多种技能评价[5]

实施校地科技合作,推进乡村科技和文化振兴

  推动农业科技普及与发展,推进乡村科技振兴。职业院校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研究分析现代农艺技术、畜牧兽医等涉农专业,开展“科技惠农大讲堂”,普及农业科技,实现第一书记所在县域乡镇教学点全覆盖。职业院校对接指导第一书记驻地,重点针对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建立服务关系,定期开展科技推广服务与惠农培训,建设标准化乡镇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科技推广普及基地。

  传承创新乡土文化,提高农村居民综合素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职业院校根据乡村振兴需求开设涉农专业,落实“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利用其继续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创新优秀乡土文化、农耕文化,通过开展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促进农村居民素质全面提升。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构建全方位绿色育人体系。职业院校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从办学理念等方面,构建完整绿色育人体系,以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提供绿色技术。职业院校为乡村学生提供绿色、环保的实践平台,提升乡村生态治理能力。营造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教导乡村人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乡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应成为乡村生态规划和建设的赋能平台,规划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旅游等多功能区域,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推进乡村组织振兴

  校地联合建设“村官学院”,在职业院校设立乡村“两委”人员培训基地,面向县域乡镇党政人才队伍、村“两委”成员,举办农村综合管理、公共服务等学历提升和专业培训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等灵活招生、教学和管理模式,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

  积极开展结对帮扶和“双报到”活动。职业院校二级党组织结对帮扶第一书记驻村党支部,推进基层党组织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制度,提升基层党组织创新能力和规范化水平。推进学校党员教师到第一书记驻村“双报到”,主动认领为民服务项目和微心愿,凝聚基层治理“新合力”。

  参考文献:

  [1]余倩,何丽,胡际莲.我国西部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问题及优化路径探析[J].村委主任,2023(12):46-49.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OL].人民日报,(2022-10-26)[2024-10-13].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2-10/26/nw.D110000renmrb_20221026_3-01.htm.

  [3]张登国.第一书记“嵌入式”乡村治理的行动范式与优化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20(11):74.

  [4]张登国.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青年第一书记的行动范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9(09):25-30+70.

  [5]张旭刚.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困境与治理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10):59-64.

  2023年潍坊职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职业院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研究”(2023jg001);2022年潍坊职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职教赋能’与‘第一书记助力’耦合协同机制研究”(2022jg016)。

  编校:郭欢

  网络:吴飞飞

  监审:侯欣怡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