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余干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时间:2024-11-28 13:42:57来源: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文字:江学辉

  摘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余干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有力有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是余干县发展的重要任务。文章对余干县的资源特点进行分析,从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利用科技建设美丽乡村、做优做强土特产品牌、发展新业态等方面入手,提出了推动乡村振兴的路径,以期为余干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余干县概况

余干县人口概况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余干全县常住人口总数为840498人。全县共有家庭254431户,家庭户人口为804753人,占总人口的95.75%,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6人;全县城镇人口为380261人,占总人口的45.24%;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460237人,占总人口的54.76%。

余干县资源概况

  余干县历史悠久,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距离南昌80km,交通便利。国土面积为2 336km2,其中,耕地6.93万hm2,园地1 029.65hm2,林地3.88万hm2,水面6.4万hm2,人均土地面积0.34hm2,人均耕地0.06hm2。生态环境好、物产资源、人力资源丰富。余干县具有典型的山水田园分布特征,物种资源丰富,是全国水产畜禽和商品粮基地、全省渔业十强县。鄱阳湖湿地和越冬候鸟资源丰富,8万余只候鸟来余干越冬,其中,白鹤3 000余只,超过全球白鹤数量的三分之二,具有“候鸟天堂”的美誉。信江纵贯全境,长约146.5km,有江西省第二大内湖康山大湖,面积约7.5km2。江埠乡位于余干县西南部,离余干县城12km。全境面积78.3km2,辖21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户籍人口52299人。农产品、水产品丰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生态环境好,有龟山、万坊两个大型水库,信江横穿全境。

余干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讲话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党中央这一战略部署,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乡村振兴不只是为了农民,而是为了全体人民。因此,我们要凝心聚力,积极为乡村谋振兴献计献策,助力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只有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与建设水平,才能吸引更多的企业、人才回归乡村,为乡村的建设注入新力量。例如,可创新采用“人大代表+村民委员会”模式,更广泛地收集村民建议,更加全面地作出决策部署,打通服务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人大代表+调解”模式,可根据矛盾纠纷涉及的人员和内容,安排有相关经验、知识背景、熟悉相关情况或与当事人关系亲近的人大代表参与调解,形成联调机制,汇聚调解合力,以提高矛盾纠纷化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村民邻里关系更加和睦;“人大代表+法官”模式,可联合组成普法志愿宣传队,常态化进村庄、进校园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律咨询,让基层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用合法的途径来维护自身权益,促进基层社会稳定。让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实现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多点发力,更好地提升村民获得感、参与感和幸福感,形成强大的基层治理力量,吸引更多人才来建设美丽的乡村。

建设科技美丽乡村

  余干县生态环境优美,有山有水,为了满足乡村群众对美好科技生活的需求,余干县需要将乡村生产生活与数字技术进行深度融合,达到科技数字型美丽乡村的目标。为了满足科技美丽乡村的建设需求,需要实现乡村通信网络全覆盖并提高通信质量。通过加强乡村遥感卫星等设施的建设,可以满足农产品全产业链数据的需求,有利于发展智慧农业,更加便捷地管理农业;将“三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有利于实现乡村灾害监测预警等信息的共享,有利于提高涉农事项在线快速办理,有利于使农产品直接连接城镇居民,进而提高农民收入。将互联网科技技术与AI、烟感报警、播报预警等技术深度融合,从传统“人防”向“技防”转变,可显著减少偷盗、火灾、溺水等事件的发生,大幅提高防灾减灾等事件的处理效率,为乡村公共安全保驾护航。“数字+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借助数字化云平台,有助于乡村集体经济、资产等其他信息共享,有利于释放农村公共服务的新动能、新效能。例如,若要发布一项临时性通知,只需要在手机上直接发信息就能做到全村覆盖,不用像以前那样跑到村民委员会广播室才能发布通知。

采用水稻综合种植模式

  余干县地处亚热带,气候湿润温和,光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多年平均气温为17.8℃。近10余年,冬季气温逐渐变暖,大霜、大雪、大冰冻天气少见。根据余干县江埠乡以山水农田为主的特点和天气特点,为了提升水稻产量,进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建议采用水稻综合种植模式。小龙虾是夏天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余干县离南昌市较近,加上余干县本身就是人口大县,对小龙虾需求量较大,利用田和水这一优势资源,可采用稻虾或稻鱼共作模式,增加当地居民收入。稻虾共作是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充分发挥了水稻与虾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共生互利的生态效应,同时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生产出来的大米和小龙虾品质优良,是一种农渔互利双赢的生态生产方式。稻田里龙虾脱的壳和排泄物都是禾苗生长的天然有机肥料,有效减少了禾苗生长对化肥的依赖。除此之外,小龙虾还是禾苗的治虫好手,稻田里的害虫成为小龙虾的美食。每采取一种水稻综合种植模式,都要对本地稻田取样,分析哪种模式收入最可观,以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加强科技兴农

  根据余干县当地特色,将科技与农业相结合,在现代化农业中融入更多科技元素,以提高农产品种植面积及产量,从而提高农民收入。通过与农业大学、科研所等机构开展水稻、生猪、水产品等余干县特色农产品联合攻关,增加优质稻品种及其它农产品的种植、养殖面积,提升“育繁推”一体化能力。以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为核心,发挥“博士服务站”“科技小院”“产业技术体系”“科技特派团”作用,积极打造省级农业科技综合体。鼓励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推广“企业+标准化基地+集成技术+综合科技队伍+种养大户”新模式。针对余干县的特点,加强适用丘陵山地、果菜茶园、竹林、设施农业等的农机具研发,推动农机装备产业园(制造基地)建设。可根据余干县每个乡镇特点,遴选和建设培育多个农机装备熟化定型和推广应用基地,力争全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5%以上。建设一批集水稻机械化育秧中心、粮油烘干中心、农机服务中心等一站式、全方位的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从而提高农产品采收率,减少人力耗费‌。

做优做强土特产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考察时强调,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由此可见,余干县要把土特产做优做强,以土特产为抓手,带动乡村的全面建设。

  余干县被评为“中国生态美食之乡”“中国芡实之乡”,余干枫树辣椒、芡实等特产天下闻名。“酒香也怕巷子深”,通过互联网赋能,积极宣传余干土特产等农产品,有助于打通土特产供需信息壁垒,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余干辣椒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有“朝中贡品”的美誉。通过“丰收辣”品牌建设,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积极拓展枫树辣椒种植面积,带动更多的农户走上丰收致富之路。根据每个乡村的特点,全县统一规划,建设“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专业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经营,收益由各村分配,做大做强余干芡实、乌黑鸡、黄金埠芋荷花、社赓米糖、李梅岭酸枣(五眼果)、酸菜、豆腐、酒糟鱼、凉粉等农产品,积极向企业、江西农科院、江西农业大学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学习标准化种植与技术服务,并组织合作社成员前往山东省寿光市等地参观、培训。同时,借助数字赋能技术,形成智慧农业(智慧生产、智慧监管、智慧服务等体系),不断发展高效、高产、有机生态农产品,以实现余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的目标。

  在生产优质有机土特产基础上,需要不断延伸优质农产品产业链,在智慧营销、智慧仓储、智慧绿色包装、智慧分级等方面提升土特产的内涵,有助于让人们了解土特产生产的每一个流程,可以追踪溯源,从而拓宽土特产销售渠道,让优质土特产走进各地的寻常百姓家,满足人们的各样需求。同时,有利于农民在全产业链各环节中得到更多的增值收益。为充分挖掘土特产的附加值,将乡村特色优质产业与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农业、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深度融合发展,发挥“乘数效应”,以优质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发展绿色趣味生态旅游

  余干县紧邻南昌市,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积极与南昌市对接,打造成南昌市的后花园,吸引更多的周边人来余干县旅游度假。同时,积极将余干县土特产与绿色趣味生态旅游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农田里举办割禾比赛、鲁班传人(锯木头比赛)、垃圾分类、拖拉机犁田比赛、独木桥运丰收粮、浑水摸鱼、徒手抓鸭、水田拔河等多个项目的趣味运动会。通过乡土风情浓厚的趣味运动会,让村民或旅游者来体验新颖的比赛项目,享受运动健身的快乐,以此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人来乡村参加趣味生态旅游。通过让更多的人来参加体验乡村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如利用互联网实时跟踪自已种植的农产品,让他们体验种植全过程,安心吃到纯天然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以此提高乡村居民收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因此,文章主要从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科技乡村、水稻综合种植、做优做强土特产和绿色生态旅游等方面进行剖析。第一,从思想上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以有利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列举了“人大代表+”等具体措施,可有效促进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基层治理力量,以更好地吸引更多人才来建设美丽乡村。第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提升乡村生活水平,提升乡村防灾减灾能力,实现信息共享,有利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智慧化,让数据多跑路,人民少跑路。根据余干县的天气和资源特点,采取水稻综合养殖模式,有利于提升水稻产量和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第三,充分挖掘余干县农产品附加值,做实做强余干县土特产,让特色优质农产品直接进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深度融合发展,壮大壮强乡村特色产业,有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西省新型县域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研究—以余干县为研究实例”(项目编号:JC22206)。

  编校:李晓亚

  网络:吴飞飞

  监审:董卫娟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