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制何以激发农民移风易俗积极性
摘要:积分制管理是推动移风易俗和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创新手段,积分制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村庄治理中缺乏激励机制和参与度不足的问题,推动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持续提升。北京市东铁匠营村通过党建引领、积分量化和激励机制等方式,推动了文明行为的广泛参与,提高了村民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该模式通过量化村民日常行为、提供物质与精神奖励,增强了治理透明度,激发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未来,需进一步完善积分管理机制,增强激励的持续性和广泛性,确保移风易俗工作长期有效。
移风易俗是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一道必答难题[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尽管各地政府对滥办酒席以及人情攀比等突出问题开展治理,为农村居民卸下了“人情债”负担[2],但是受制于传统文化与礼俗价值、政府政策、认知意愿等因素,基层治理实践中容易出现表面化、形式主义等问题[3],甚至敷衍塞责[4],难以形成长期有效治理。尊重民众作为风俗实践者的主体地位及其享有的文化权利[5],激发农民移风易俗积极性和主体性,逐渐成为深化移风易俗改革成效的学界共识。
因此,激发农民参与移风易俗的积极性成为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核心挑战。北京市东铁匠营村推行的积分制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关于积分制,已有研究在国家整合维度,将其视为国家整合乡村社会的柔性机制[6],以政治价值引导村民的集体偏好选择和共同认知[7],将基层党组织、村庄自治主体、利益相关主体等多元主体整合,推动形成乡村治理共同体[8];在数字工具维度,提出将村民道德与行为进行数字化呈现[9],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了特定的积分内容与积分所对应的激励之间的函数关系表达[10]。
通过积分制管理,东铁匠营村的村民行为被量化评估,文明行为与具体的积分和奖励挂钩,从而使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文明规范,推动移风易俗。自积分制推行以来,东铁匠营村志愿服务参与度增加了25%,公共空间秩序改善率提高了30%以上,邻里纠纷减少了17%。这些数据表明,积分制通过明确的激励机制,显著提升了村民的文明参与度和积极性。基于东铁匠营村的成功经验,本文深入探讨积分制如何助力乡村文明建设,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东铁匠营村积分制推动移风易俗的价值功能
创新的治理机制是推动乡村文明和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东铁匠营村通过构建积分制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村民的日常行为,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移风易俗的积极性,在推动乡村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一机制,不仅促进了乡村风貌的改善,也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见图1)。
图 1 北京市东铁匠营村积分制推动农民移风易俗的价值功能(图片来源:作者自制)
以行为量化和文明评估为基础
推动移风易俗的关键在于让村民自觉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而行为量化和文明评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东铁匠营村通过积分制,将村民的行为表现进行量化评估,包括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孝老敬亲等行为,赋予每项行为相应的积分。村民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积累积分,可以兑换物质或精神奖励,从而激励更多人参与到文明乡风的建设中。这一机制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参与感,还使文明行为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常态化实践,有效推动了村庄治理的现代化。行为量化的方式也让村民对自身的行为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有助于增强个人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以公平公开和透明管理为保障
积分制的成功实施依赖于透明的规则和公正的评估标准,这不仅能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还能保证治理过程的公平性。东铁匠营村通过设立积分评定小组,确保积分评定过程公开透明,所有村民都能清楚了解自己的积分情况和奖励标准,避免了以往基层治理中可能存在的利益分配不公问题。这种透明的管理机制让村民对村庄治理有了更大的信任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促进了集体参与和公平竞争的良性循环。公开透明的管理方式也减少了村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促进了邻里和谐,同时也提升了村民委员会在村民中的公信力和威望。
以集体参与和精神奖励为手段
推动乡村文明建设不仅需要物质激励,还需要精神引导。东铁匠营村通过积分制的实施,强调集体参与和社区共建的重要性。村民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中获得的积分,不仅能够兑换生活用品等物质奖励,还可以获得荣誉表彰。这种双重激励机制,增强了村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得移风易俗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形成了“以积分促文明、以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通过精神奖励,村民更愿意参与集体事务,村庄的文化软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东铁匠营村积分制推动移风易俗的实践机制
通过积分量化管理、奖励激励和村民自治等方式,东铁匠营村探索了党建引领与文明建设深度融合的路径,成功激发了村民参与移风易俗的积极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机制。这一机制不仅推动了乡风文明程度的提升,还为其他乡村在推进移风易俗方面提供了借鉴。其机制主要包括党建引领、全民参与和多重激励,通过这三大支柱,东铁匠营村有效构建了全方位的文明建设机制。
党建引领文明推动机制
党建引领是东铁匠营村积分制管理的关键动力,也是推动文明建设稳步前进的保障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党员带头,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到实处,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动框架。党员不仅率先参与积分活动,带动村民积极加入,还在制度设计、监督评议中发挥了核心作用。通过党员的示范效应,村民更加积极响应积分制的实施。积分制的实施依托党员力量,不仅确保了活动的公正性和持续性,还促进了村民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推动乡村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逐步推动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良好的基层治理模式。党建引领的机制,不仅提高了政策执行的效率,还将党建工作与乡村文明建设有机结合,打造了“党建+文明”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全民参与广泛覆盖机制
积分制的推行关键在于号召全体村民参与到文明建设中来,使其成为推动移风易俗的主体力量。东铁匠营村通过将村民日常行为量化如环境保护、孝老敬亲等,将每一个日常行为与积分挂钩,极大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鼓励每位村民为村庄文明贡献力量。村民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获得积分,不仅可以兑换生活用品,还能够获得荣誉表彰,激发了他们参与乡村事务的热情和动力。这种全民参与机制让每个村民都成为文明建设的积极推动者,村民从观望者逐渐变成了实践者和倡导者,从而营造了全村参与、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通过广泛的覆盖和激励机制,村民的参与度不断提升,有效促进了移风易俗的深入开展,进而实现了村庄整体精神面貌的提升,形成崇德向善好风气。
多重激励长效治理机制
积分制的有效实施体现在多重激励机制的构建上,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激励,东铁匠营村有效地提升了村民的参与热情。村民通过积分可以兑换物质奖励,如生活用品等实用物品,亦能通过积分获得精神奖励,如荣誉称号和社区表彰。这种物质与精神并重的激励机制,不仅让文明行为得到即时反馈,还通过制度化管理确保了长期的持续激励,极大增强了村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这种长效治理机制通过将积分制与村民自治相结合,鼓励村民互相监督、共同治理,形成了村民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的良性循环。此外,积分的多重用途和荣誉奖励体系让村民感受到个人付出与集体荣誉的结合,从而激发了更强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巩固了村庄的治理结构和乡村文明风气。
东铁匠营村积分制推动移风易俗的现实困境
东铁匠营村通过积分制管理在推动移风易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组织体系、激励机制和村民参与广度等方面仍面临一些问题。
积分管理体系不完善
尽管东铁匠营村的积分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覆盖了村庄的大多数事务,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积分评定的标准和规则在部分细节上不够清晰,导致村民对积分制度的理解存在差异。此外,积分制的执行主要依赖于基层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基层干部的执行能力和资源支持存在差异,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覆盖面也不够均衡。这影响了积分制在全村范围内的普遍推广和长效运行。
积分兑换激励不持续
积分制虽然为村民提供了物质和精神奖励,但整体激励机制的持续性仍然面临挑战。村民短期内对积分奖励反应积极,但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村民的参与热情有所下降,积分兑换的物质奖励难以长久对村民形成强大吸引力。同时,精神奖励如荣誉表彰等,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村民的荣誉感,但缺乏持续的深层次激励,未能充分调动村民长期参与移风易俗的内生动力。
村民群体参与不深入
积分制管理虽在推动村民文明行为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部分村民对积分规则的理解不够深入,尤其是老年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对制度的掌握较为薄弱。虽然通过宣传和党员带动,部分村民已经主动参与到文明行为中,但仍有部分群体处于被动状态,积分制未能充分调动村民更广泛的自主参与。同时,由于村民的参与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简单的志愿服务和基础文明行为,参与程度不够深入,未完全发挥其多样化的治理功能。
东铁匠营村积分制推动移风易俗的优化策略
为进一步提升积分制的效能,东铁匠营村需在管理体系、激励机制和村民参与等方面进行优化,推动更加深入的改革与创新,形成推动移风易俗的强大合力。
完善积分制的治理管理机制
为提升积分制的治理效率,东铁匠营村应进一步完善积分管理的规范化流程,确保积分制的系统化管理和长效运行。建立从村干部到村民代表的多层级治理体系,确保各管理主体之间的有效协作与沟通。在积分评定和奖励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吸纳村民的意见和反馈,特别是在评定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方面要加强。同时,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作为积分制管理的物质奖励保障,确保积分兑换物资的多样性和持续性,进一步提升村民的参与动力。
健全积分制的激励机制
为更好地激发村民的长期参与热情,东铁匠营村应构建更加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在现有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的基础上,探索引入更多层次的奖励形式,如参与积分排名,设立年度“文明家庭”“志愿模范”等荣誉称号,并结合村庄重要节日或活动进行表彰,提升荣誉感。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文化背景的村民,设计更加个性化的积分获取和奖励方式,确保每个群体都能够从积分制中获得实际收益,提升整体参与度。
增强村民参与的广泛性和深度
为推动移风易俗工作更加深入开展,东铁匠营村需进一步提升村民的参与广度和深度。通过更加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鼓励更多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和妇女群体积极参与积分活动,推动全村居民的文明行为全覆盖。村里还可以通过举办更多集体性志愿活动、环境整治和公益宣传等行动,增强村民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此外,还应加强对积分制规则和标准的宣传普及,让更多村民理解和熟悉积分制的具体运作方式,确保积分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影响。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东铁匠营村的积分制作为基层治理和推动移风易俗的创新模式,通过党建引领、量化管理和激励机制,促进了文明乡风的建设,有效提升了村民的参与积极性和村庄的整体文明水平。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积分制在管理体系、激励持续性和村民参与广度等方面仍有优化空间。未来,东铁匠营村应进一步完善积分制的治理结构,强化对激励机制的长效设计,并扩大村民的广泛参与,确保移风易俗工作能够持续深入推进。同时,东铁匠营村的经验为其他农村地区提供了借鉴的模式,积分制作为推动乡村治理创新的重要工具,将在促进乡村文明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温丙存.找回村民主体性:移风易俗有效治理的实现逻辑与发展路向[J].探索,2023(03):137-148.
[2]詹国辉,李震戟.乡村移风易俗“治理偏差”的生成逻辑与优化路径——来自黔地的案例[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4,23(02):226-233.
[3]贺少雅.乡村移风易俗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及其运行逻辑:以浙江诸暨市为个案[J].民间文化论坛,2023(01):25-33.
[4]邱婷.刚柔并济:国家与社会互动视角下风俗治理的有效机制——基于鲁西南农村移风易俗改革的经验调查[J].地方治理研究,2020(03):67-77+80.
[5]唐钱华.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移风易俗主题与政府角色转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6(06):14-22.
[6]周恩宇,肖秋香.村治的“私”化:激发村民主体性的基础逻辑——基于水城区积分制实践的社会学阐释[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24,26(03):74-84.
[7]李利文,谢燕玲.乡村治理积分制的实践困境与提升路径[J].学习论坛,2024(03):68-78.
[8]李卓,王远卓.高位推动与基层响应:乡村治理共同体的生成逻辑与优化路径——以关中西部A村的“积分制”实践为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06):122-133.
[9]赵紫燕,许汉泽.数字化积分何以再造乡风文明——对H县“道德积分制”的案例考察[J].湖南社会科学,2024(03):126-137.
[10]王瑜,刘银喜.基层社会治理“道德数字化积分”的运行逻辑与实践探索——以E市“居民品德积分”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24(04):50-58.
编校:董卫娟
网络:吴飞飞
监审:王文娟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