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传播学视野里的济南市乡村革命旧址

时间:2024-11-25 14:22:41来源: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文字:周振辉

  摘要:乡村革命旧址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章以济南市内的红色文化特色村为调研对象,通过田野调查了解村内革命旧址的展示现状,发现旧址在建筑风貌、室内环境、展示陈列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文章借助传播学理论梳理出影响其展示效果的因素,提出革命旧址的展示在“价值建构”与“价值展示”两个方面提升的策略,以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乡村革命旧址是红色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革命旧址有利于继承革命先烈的精神财富,提升村民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 年)的意见》《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2019)》等中央层面制定的针对革命旧址保护与利用的政策文件,极大地促进了革命旧址的保护和发展。然而,乡村相较于城市,在区位、经济、资源等多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乡村革命旧址的展示水平不高,导致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不佳。本文试图以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为切入点,通过济南市乡村革命旧址的调研,探索传播学理论在乡村革命旧址展示中的应用,提出适合乡村革命旧址的展示策略。

传播学理论与乡村革命旧址展示

  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理念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其中《文化遗产地阐释与展示宪章》定义了七项“阐释与展示”的基本原则和目标,认为阐释与展示是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整个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阐释与展示定义分别为:“阐释指一切可能的、旨在增强公众意识、增进公众对文化遗产地理解的活动”“展示指在文化遗产地通过对阐释信息的安排、直接的接触,以及展示设施等有计划地传播阐释内容。”《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文化遗产旅游宪章:通过负责任和可持续的旅游管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及社区韧性》(2021)草案中指出:“作为负责任的旅游和文化遗产管理,必须对文化遗产进行准确的阐释与展示,富有敬意地推广和传播,为东道社区提供亲自展示其文化遗产的机会,为游客提供有价值的体验,以及发现、充分享受和学习文化和遗产的机会。”从上述宪章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理念可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将文化遗产的价值信息进行阐释,并将这种信息通过某种或某些媒介传递给受众的传播过程。乡村革命旧址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革命旧址的保护、建设和利用目的是展示其携带的革命精神,传播红色文化,在世代传承中延续其生命与价值,所以,乡村革命旧址的展示本质上是红色文化的传播。著名的传播学学者拉斯韦尔提出著名的“5W”传播模式,即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渠道为何)、To Whom(对谁说)、With What Effect(效果如何)。“5W”模式涵盖了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五个要素。施拉姆提出了循环模式,他认为传播者和受传者在传播的过程中行使同样的编码、译码和释码的作用,其中,编码是将讯息执行符号化的过程,译码是将符号执行讯息化的过程。传播效果的好坏取决于编码过程中形成的符号是否为传播者和受传者共享。编码和译码于乡村革命旧址保护中体现在“价值建构”与“价值展示”两个相互影响的过程。这就意味着乡村革命旧址的展示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展示设计,同时也要关注其价值的建构。

济南乡村革命旧址展示现状

  为传承红色文化,以红色文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山东省开展红色文化特色村评选工作,现已评选出三批,济南市有15个村落入选。以重要机构、重要会议旧址,重要人物故居、旧居、活动地为参考,本文选取其中8处旧址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走访村内革命旧址,分析其展示现状(见表1)。

表1 济南市乡村革命旧址概况

  
旧址价值

  济南市乡村革命旧址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作为山东的省会,济南市北靠黄河、南依泰山,位于津浦、胶济两铁路交汇点,是连接华东、华北地区的战略枢纽。济南市是山东共产党组织的发端地,同时也是山东共产主义的策源地,在山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留下了很多革命旧址。本文调研的8处旧址见证了山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众多历史事件和重要战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这8处旧址,有5处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处,由此可见社会对其历史价值的认可。

建筑与环境

  本文调研的8处乡村革命旧址,除一处未开放现状无法准确描述,其余旧址皆经过不同程度的修缮,总体状况良好。旧址多为传统民居院落,修缮后的建筑多数能基本保持传统民居的风貌,同时也存在局部做法失真的现象;旧址院内干净整洁,有些旧址院内设有导示牌、花池、桌椅、垃圾桶、路灯等设施;通往旧址的道路通行状况良好,旧址的可达性皆较好。旧址与周围环境能较好地融合,如中共山东省工委旧址(刘仲莹故居)、济南战役山东兵团指挥所旧址周围建筑外观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能与旧址风貌相协调。

室内环境

  作为承载旧址的传统民居,其建筑单体体量较小,进深多在3.2米~4.2米之间,单间的开间一般不超过3米,内部空间局促。建筑内部多整修为传统民居居室内部的状态,梁架、屋面、墙面、地面各界面表现出质朴的风貌;由于北方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为保温隔热民居建筑开窗较小,导致室内光线不足。有些旧址为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仅使用极少的人工照明,使室内整体照度偏低;旧址建筑后檐墙多不开窗,加之为保护展品窗户皆作封闭处理,室内的自然通风状态不佳,同时室内多没有空调、除湿、新风等设备,室内空气质量不佳。

展览陈列

  基于旧址建筑空间局促的现状,旧址的利用以场景复原为主,以主题展厅为辅助。有6处旧址配套建有不同规模的现代化展览馆,作为对旧址历史文化展示的主要场所,弥补旧址展示空间的不足;多数旧址的展陈有不同深度和精度的策划方案,方案执行的程度不一;旧址的展陈设计多以图文、实物、人物塑像为主,鲜有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缺乏活力和感染力。实物的陈列多是生硬的摆放,存在缺少详细介绍的现象,亦有部分实物残旧破败。

济南市乡村革命旧址展示策略

价值阐释

  1.深度挖掘旧址价值内涵

  针对革命旧址开展的所有展示工作目的是向公众传播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承载的是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至死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等,观者通过参观旧址能将红色文化传承下去。但从调研情况来看,济南市一些乡村革命旧址对于红色文化的展示流于表面,如某旧址的大生产运动展示室,静态、呆板地陈列了很多关于传统乡村生产、生活相关的农具,但对于农具的介绍只有名牌别无其他,其中一些农具残旧破败,观者尤其是年轻人即无法从中获取和农具相关的知识,更无法了解其中承载了什么精神内涵,感触不深、收获不大成为普遍的观后感,这种现象说明策展人对旧址价值没有清晰的阐释。因此,深度挖掘旧址价值成为旧址展示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科学的展陈策划方案,明确展陈方向和手段。

  2.深度挖掘旧址价值特点

  济南市乡村革命旧址的展陈方式、展览手段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显示出对旧址所承载价值特点的阐释不足。在时间上,济南市乡村革命旧址主要为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遗存;在功能上,旧址主要为重要机构、重要会议地以及重要人物故居。不同时期、不同功能的旧址体现的价值必然有差异,明确这种差异才能做出有特色的展陈设计。例如,故居类旧址与会议旧址相比展陈上可以更加丰富,突出生活气息,拉近革命者与观众的距离;故居类旧址因不同革命者的背景,展陈方式应不同,传递的价值也应不同,出生富裕家庭的革命者其故居展陈可还原优渥的生活环境,展示出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

价值展示

  1.坚持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价值阐释与展示的最基本原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的重要历史性文献《威尼斯宪章》指出:“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古迹,饱含着过去岁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为人们古老的活的见证……将它们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职责。”国家文物局印发的《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2019)》第二十条指出:“应最大限度地保持革命旧址在革命历史时期的本体及环境的原状。革命历史时期状态已显著改变的革命旧址,应详细鉴别论证,以确定原状应包含的全部内容。”

  对于济南市乡村革命旧址的真实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建筑本体及其周围环境,另一方面是室内陈设。建筑本体应根据价值阐释的要求保持特定历史时期的风貌,建筑风貌体现在材料、结构、工艺、形制、空间等多方面。济南市乡村革命旧址建筑本体皆为传统民居,旧址所在村落或是周边村落保留有大量同时代的民居,旧址建筑本体原始风貌的修缮有大量可以参考的实例。另外,对济南市乡村民居的学术研究亦有很多成熟成果可供借鉴。对于旧址周围环境的原状保持实际上有很大难度,主要涉及周边建筑产权以及资金投入,对此可灵活处理;室内陈设亦应保持特定历史时期工作、生活场景。其中,生活场景的再现可以询问当地年长的村民以及参考当地民居中保留下来的传统陈设场景,生活场景的陈设可设置丰富凸显生活气息,避免室内的空旷感和陈设的疏远感。室内陈设在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也应考虑展示效果,如在真实性原则下旧址因开窗面积小、经济水平低等因素的制约,室内光照差呈现昏暗的状态,如此低照度的光环境严重影响展示效果,故因展示的需要应按照相应的照明规范进行专业照明设计,平衡真实性与实用性。为保持室内良好的空气环境,可将空调设备隐藏于顶面或立面造型设计中,或是使用可移动设备。陈设物品务必按“修旧如故”的原则保持其完整性,绝不可把物品的“残旧破败”理解为“艰苦奋斗”。

  2.扩宽传播媒介

  媒介是讯息传播的桥梁,不同的媒介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媒介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受众的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已普遍应用在展览展示中,诸如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VR、AR等虚拟成像产品,还有一些互动性技术。这些技术手段增强了展览展示的趣味性、体验性、互动性,是良好的传播媒介。相比之下静态图文、实物的展示很难引起观者的兴趣与共鸣。济南市乡村革命旧址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多种传播媒介,增强旧址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可将同一类生产、生活工具按一主题组合为一场景,采用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对场景进行介绍,可以选用多媒体播放器作为其载体,亦可以将其上传至网络平台,观众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内容,这种方式在不干扰室内陈设真实性的前提下让观众对场景背后的故事有直观的了解。

  乡村革命旧址的保护与利用对于传承革命精神、推动红色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提升乡村革命旧址的展示水平,成为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工作。基于济南市乡村革命旧址的现状,从传播学的角度切入,乡村革命旧址的展示要从“价值建构”与“价值展示”两个方面展开。应关注旧址价值的内涵与特点的深度挖掘,明确旧址价值才能正确展示价值,应坚持展示的真实性原则与拓宽传播媒介。期望本文能对乡村革命旧址的保护和利用研究做出有益补充,为其他地乡村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为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乡村振兴战略下济南市革命旧址展示策略研究”(JNSK23C95)的阶段性成果。

  编校:李保燕

  网络:吴飞飞

  监审:王文娟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