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的培训培养出高素质农民
摘要:文章通过对广西南宁市兴宁区涉农人员和组织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培训的关键直指电商直播的需求点,以此为切入点,探究电商直播对广西农产品市场化发展的影响,为广西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建议和方案。
党的二十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广西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区,与东盟开展农业合作交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声名远扬。“十三五”期间,广西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平均增速达4.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速9.36%,分别高出全国平均增速1.38和0.94个百分点;2023年,广西区内第一产业增加值4468.18亿元,比上年增长4.7%,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9.5%。
南宁在广西农业布局中的地位
南宁位于广西南部,地处亚热带、北回归线以南,全年雨量充沛,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南宁地接西南、华南,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中国-东盟经济圈的交汇点,是非常重要的中枢城市,长期以来占据着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位。近年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的规划和大力引导下,南宁不断探索农业品牌建设路径,不断提升“邕”字特色农产品的区外影响力。南宁市多个特色蔬果产业在全区、全国领先,2023年全市沃柑种植面积高达92万亩(约613.3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四分之一;茉莉花种植面积高达13万亩(约86.7平方千米),约占全国五分之四;火龙果种植面积为19万亩(约126.7平方千米),年产量超过43万吨,约占全国火龙果总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砂糖橘产量也位居全国前列。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南宁市的农业产业增加值环比增长4.5%,在西部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
兴宁区的产业发展现状
兴宁区位于南宁市东北部,东北走向,是南宁市历史最悠久的城区之一,辖区内以商贸见长,整个城区面积为732平方千米。近年来,兴宁区积极凸显区域优势,打造区域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
聚焦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农业
兴宁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当地政府通过重点培育各镇的优势产业,落实农业产业布局。其中,三塘镇以打造都市休闲农业为主线,打造“农业+”特色品牌,完善短途观光旅游配套设施,主推生态旅游“城市田园”;五塘镇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具备优秀的育种人才队伍,当地政府将优质的育种人才队伍与本地优质粮食和精品瓜果产业相结合,通过“五塘苦瓜”品牌辐射带动其他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昆仑镇依托红色文旅资源,辅以中药产业,打造昆仑大道沿线中医药养生经济带,创建“昆仑药谷”,助推生态旅游产业园的建设发展。
梳理优质项目,培强领军品牌
兴宁区在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励精图治,引入优质农业生产企业落户辖区,蓄力打造良种稻米产业和家禽育种养殖产业,带动生鲜农产品的深加工,提升品类附加值。目前,“五塘大米”“五塘苦瓜”“兴宁小麻鸡”等农业品牌已经成为兴宁区闪亮的名片;坛白蔬菜产业示范园、六塘村韦村坡柑橘种植示范园和八塘村坛屋坡葡萄种植产业示范点是区政府倾力打造的优势特色种植产业示范点,同时以集约化生产和生态经营的产业发展格局发展生猪养殖、改良牛羊品种,广西壮牛、广西民盛等畜牧领军企业,培育培强农工商集团智慧牛业。
依托示范园区,延长产业链条
兴宁区依托优质粮食、高品质瓜果蔬菜、特色养殖等的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延长产业链,拓展农业文化旅游项目,推出都市休闲农业体验游项目以吸引周边民众。
本次调查的范围为兴宁区,主要调查对象是高素质农民培训活动的参与者。
调查数据分析
本调查报告主要从调查对象的背景、培训现状及需求三个方面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本次调查对象为292人,覆盖了兴宁区的三塘镇、昆仑镇和五塘镇。
涉农人员基本信息分析
对于调查对象的背景,我们对他们所在地域、性别、年龄、文化水平、职业、从事农业的时长、涉农生产经营年收入以及生产经营和销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
1.调查样本基础数据分析
调查对象大部分来源于三塘镇,性别比与调查总体相吻合。超过57%的受访人群年龄集中在35岁—54岁,此阶段的人群为青壮年,处于劳动的黄金年龄阶段,其中,处于45岁—54岁的占比为22.6%。调查对象中36%的职业为涉农人员。
对于涉农时间,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时间分析数据呈现两极化,涉农时间在2年内的几乎占据40%,10年以上的占比30%左右。从该项数据可以得知,近年来有许多新人进入涉农行业,这个数据未来或许会进一步增长。大多数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不高(以初高中文化水平为主,占比为51%,其次为大专,占比10%),这为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使知识易于接受提供了直接参考。
2.年收入及农事产业链分析
从调查对象从事的农业生产经营年收入层面分析,高达62%的人群年收入低于1万元,这与参与培训的动机之一“提高收入”有着直接的关联性。
数据显示,50%以上的人认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最大的困难是生产技术和市场销售,解决生产和销售问题是让农业生产经营顺畅和提效的根本手段。其中,销售方面的困难主要为销售不畅。数据显示,销售不畅问题主要集中在产品的市场化,如产品定位和品牌运营、产品创新和市场宣传;开拓线上销售渠道也出现困难。
培训现状及需求分析
1.直播需求及参培意愿
直播技术是调查对象最迫切的培训需求。其中,直播平台(软件)的学习和操作需求排第一,其次是直播拍摄器材的使用,排在第三位的是直播内容策划。该数据为后期培训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调查对象参加培训的意愿,调查显示超过70%以上的人愿意参与培训,培训意愿较为强烈。参培经历的数据显示,从未参加过职业农民培训的比例高达48%,只参培过1次的为29.6%,说明仍有大量的农民从未参加过任何相关培训。目前调查对象已经或正在接受的农民培训有种养殖技术技能培训、高素质农民综合素质培训和现代农业理论培训,这说明现代新型职业农民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生产技能培训,还希望提升技能服务和经营管理水平,以达到增收目的。
2.参培主体和目的
在参加过培训的调查对象中,大部分是从政府部门获得培训信息。从政府农业农村部门通知和乡镇通知通告栏获得培训信息的占比最多。值得注意的是,电视、手机、报刊成为农村地区重要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这显示出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端)和新闻媒体的重要性。这可以为培训机构在后期选择信息发布媒介提供参考。对于参培目的,78%的调查对象将提高生产技能排在了一位,29%的受访者把增加收入排在了第二位,这两项选择基本覆盖整体需求。之后是获得知识、获得政府扶持和补贴。
3.培训主体的培训后续服务及参培方式需求
培训后续服务包括技术支持、市场需求信息等,有40%的人未得到过帮助。调查对象能接受的培训方式有教室面对面授课和户外现场教学;参加培训的主要困难是没有时间、培训时间与农忙冲突、培训重理论不重实践、增产难以及致富慢;调查对象认为农民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这三项数据为后期制订培训方案和解决培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效参考。
4.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及时间需求
(1)培训内容: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将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市场及产品营销信息,排在第三的是创业知识与技能。
(2)培训方式:调查对象愿意接受的培训方式有现场教学和实地观摩会。一般而言,涉农人员的学历水平不高,图片、视频或远程授课形式不利于他们理解和及时沟通反馈,现场实地教学和观摩能使其获得专家的现场技术指导,面对面的交流能有效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技术难题。尤其对于大龄农村劳动力,信息技术的入门较为困难,导致参与性较差,教学质量反馈不佳。
(3)时间需求:调查对象希望培训的场所在培训教学基地以及家庭农场,说明大家更喜欢以面对面的方式现场实践实操学习。大多数人希望培训时间在3天以内。数据显示,调查对象期望得到短期培训,因为其主要为家庭劳动力,较长时间的培训会影响其农业生产活动。其中,选择1月—3月以及10月—12月参加培训的人最多,选择在7月—9月参与培训的人最少,这与农耕工作的繁忙程度有关。
提高农民培训质量的建议
提升农民培训保障
调研数据显示,不少农民获取信息方面的能力较为薄弱,对政府政策知之甚少,第三方培训机构无法使得他们全部享受政府的政策红利。在不降低培训效果的前提下,第三方培训机构的压力无疑会增大,对于培训过程中的必要支出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如培训师资、教材等资料、售后服务等的成本费用。利润空间的压缩会导致第三方培训机构的投入意愿降低,培训预算资金的科学统筹、培训全程的监督机制、招标需求、采购方式等需要进行科学专业的论证才能保证良好的培训效果。
按专业编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在设置培训课程的时候,建议依据区域产业特色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编制,如聘请蔬菜粮食种植专家就种植户面临的技术难点、市场需求等展开授课,组织实地参观项目,考察规模的种植家庭农场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五塘镇王竹村的粮食种植户参加粮食专业培训班、组织苦瓜主产区的学员参加蔬菜专业培训班。在组织培训过程中,可以联合村镇街区行政区域的划分,将学员按不同的专业类别分班教学,开展技能培训,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来提升培训效果。
开发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培训内容
调研数据显示,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在对新技能的掌握方面有着强烈的需求。他们拥有一定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培训需求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对培训内容提出如何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快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以提升农业生产、产品市场化的能力的要求。本次调查还发现,不同人群的培训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本次调查主要对直播技术进行深入挖掘,数据显示,兴宁区新型职业农民对电商直播的需求较高。
创新培训形式,进行精准培训
培训的目的是满足农民的生产和销售(创业)需求,因此培训形式要符合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要求,现场实际操作、课堂互动性强、直观的培训更容易被接受。
在培训的宣传渠道上,可以利用政府相关部门的广泛影响力,使用村民常接触的宣传平台,如村镇的宣传栏。同时,可以借助网络与媒体丰富宣传渠道,让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获得全面的参培信息。
重视针对女性农民的培训
调查数据显示,女性新型职业农民所占比例为52.4%,高于男性。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巾帼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存在,女性在家庭、社会和农业生产中一直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培训中,要重视女性农民,增加女性农民参培的机会,可以为女性农民量身打造合适的培训内容,提升其参与现代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发挥女性农民的生产经营优势,吸纳、发掘和培养一批优秀女性农民,为现代农业的发展积累优质人力资源。
重视青年农民的参与度
青年农民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减少涉农人才外流,应进一步满足青年农民的需求。近年来,政府大力倡导返乡青年农民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不少青年农民返乡建设家乡,如何吸引青年农民参与培训,让其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积极研究青年农民的需求和发展方向,使培训内容和授课方式符合他们的职业规划。
重视电商直播在高素质农民培训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电商直播可以通过直播平台向农民传授电商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了解电商销售、推广方式和现代物流等相关内容,提升他们的电商运营水平和竞争力,从而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此外,电商直播还可以打破地理限制,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参与到市场活动中来,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新媒体运营技术在参培课程中的比重
近几年,人们对新媒体运营技术展现出充分的热情,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通过新媒体平台获知产品信息,所以教会参培者熟练使用新媒体软件,可以助力产品宣传和品牌建设。数据显示,虽然众多调查对象对直播运营有着强烈需求,但是如果没有前期宣传和后期优化,电商直播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要重视新媒体运营技术在参培课程中的设置问题。
重视城区高等学校的技术资源
兴宁区辖有三所高等学校,三所学校的学科各具特色,区政府要打好职业技术教育赋能地方产业发展这张好牌。高校有着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优良的师资团队以及完整的社会培训体系和机制,要积极将高校的优质师资和教育资源与高素质农民培训相结合,探索培训学习与职业资格认证结合的途径,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产品消费扶贫供应链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1KY1117);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广西大学生就业研究专项课题“广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ZJY1454)。
编校:董亚泥
网络:柳绣华
监审:乔星琦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