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实践研究——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的重要举措,涉农职业院校应利用自身农业优势积极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为涉农职业院校提供了发展新动力和新思路。文章分析了涉农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意义和现实困境,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阐述了涉农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旨在为其他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借鉴和帮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加强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发挥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作用,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实效。”这要求高等职业院校不断提升自身高质量发展,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专业人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是农业农村部、教育部推介的“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在全面融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学校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农”校优势服务乡村振兴,正是当前涉农职业院校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涉农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意义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人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强调了人才在生产活动中的关键作用。要实现党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需要源源不断的创新型农业人才。人才振兴不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力量源泉,更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涉农职业院校着重理论与技能实操结合培养,是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洼地,肩负着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的使命,这些人才具备直接服务于农业相关领域及产业,有效推动其发展的能力。乡村振兴战略与城市现代化发展路径不同,它真正需要的是有志于深耕农村、奉献乡村的优秀人才,包括基层技术人员、基层服务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等。涉农职业院校可以基于院校自身“农”类优势,充分结合乡村发展的实际人才需求,在招生选拔以及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明确聚焦乡村振兴所需的专业方向,实施精准化、定向化的教育培养策略。因此,涉农职业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向乡村振兴事业输送更多愿意服务乡村的大学生队伍,从而不断优化乡村基层的人才队伍结构。
为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我国乡村地区广泛存在以小农户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模式,伴随年轻人普遍外出城镇工作,农业生产多由中老年群体承担。由于这部分务农人群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有限,他们往往采取的是传统种植方式,农业科技应用不足,制约了乡村经济的整体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涉农职业院校助力乡村振兴,可以通过派遣科技特派员、第一书记以及产业技术服务团队等形式,将高校研发的现代化创新实用型种植技术传授给农民,帮助他们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克服长期存在的种植难题,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效益。同时,涉农职业院校还可以帮助乡村利用现代化科技打造“一村一品”项目,培育农产品特色品牌,构建长效发展的农产品产业体系。此外,涉农职业院校还可以联合科研机构、地方政府、企业等,整合各方资源,将最新的科技与乡村产业相结合,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建设资源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仅是乡村经济的振兴,更需要乡村文化的振兴,利用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够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涉农职业院校拥有丰富的校企合作经验和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备得天独厚的文化建设资源。在此优势下,涉农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文化振兴,可以借助校企合作平台,调动其开设的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艺术设计等专业的教学与实训资源,与企业合作为定点乡村量身定制文化产品设计、乡村房屋外貌改造、乡村公共设施文化价值完善等,从不同方面提升乡村文化产业价值,促进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涉农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自乡村振兴战略发布以来,涉农职业院校积极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中,立足自身院校农业优势,思考服务和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经过近些年的摸索,全国涉农职业院校基本已经形成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框架,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社会服务模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多个方面,这些服务框架内容的实施都均衡有效地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院校力量[1]。尽管如此,涉农职业院校由于经验和资源的局限性,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涉农职业院校全日制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清晰
涉农职业院校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最重要的作用是全日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每个院校各有特色。如何根据自身优势准确定位全日制农业人才培养,是目前涉农职业院校亟须解决的问题。首先,学校为了满足乡村振兴需求,在专业名称的设置上将很多专业强行与“农”挂钩,而实际专业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教师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2]。其次,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可实际应用的涉农课程开设不足,如农产品电子商务。合理的涉农课程设置,可以从根本上决定针对全日制农业人才培养的知识是否能够真正运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最后,教师涉农实践经验不足。高职院校内的专任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没有深入乡村实践锻炼。助力乡村振兴应该从实际出发,深入乡村乡镇企业、农村合作社、农场等地进行实地学习研究。
涉农职业院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驱动力不高
国家为推动更多人才加入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多的乡村振兴岗位。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2023年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用乡村振兴村级协理员2530名[3]。该岗位主要工作职责是作为村“两委”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助手,履行协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以及服务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等。然而,涉农职业院校毕业生对此招聘岗位的参与热情普遍不高,其根源在于涉农职业院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力不足。一方面,众多涉农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回村就业”的认知上存在偏见。他们受到家庭传统观念及社会普遍认知的影响,认为读大学的目的就是远离乡村,到大城市就业。而乡村振兴村级协理员的岗位要求他们重返乡村,这与他们的一贯认知出现偏差,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涉农职业院校毕业生对待遇和发展前景的担忧。大城市以丰富的就业机会、更为优越的环境及广阔的个人成长空间,成为许多毕业生的首选。虽然国家提供的乡村振兴相关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的就业,但在乡村地区的未来职业发展路径尚不明晰,使很多涉农职业院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驱动力不够,不愿意回村就业。
涉农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职业农民培训目标不清晰
涉农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针对职业农民的培训目标不太明确,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院校自身资源与能力有限,加之缺少地方相关配套政策引领。尽管涉农职业院校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但该战略作为宏观指导方针,难以直接细化至每所参与院校的具体操作层面,使院校更多时候是自主探索适宜路径。校内设有培训职业农民的专门机构,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难以精准定位所需培养的新型职业农民类型。此外,职业农民培训及其面向乡村振兴的社会人群培训均需充足的资金与平台支撑,而当前院校在此方面资源匮乏,进一步加剧了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二是培养目标不明确。高等职业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国家乡村振兴人才输出的关键渠道。高等职业院校积极为乡村振兴培育社会性新型农业农民,但由于向上未获得政府的明确指导,向下又未能充分与乡村及乡村企业的需求对接,导致在职业农民的培养上过程中,常常面临目标设定模糊、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实践探索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1942年建校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始终秉持以“农”为主的教育理念,积极培育农业相关人才。学校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从校企协同育人、第一书记社会服务、社会培训、电商助农等方面探索着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立足自身农业职业本科院校优势,积极构建校企合作新模式,创办产业学院,通过和企业合作协同培养新型农业人才,创新了育人新模式,不断提升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综合实力。学校在校企协同育人方面,经过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567”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截至目前,学校与区内外多家规模企业建立了紧密型合作关系,其中不乏农业龙头企业。学院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精准对接企业所需新型农业人才,共同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人才。学校还荣获“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称号。
第一书记精准助力乡村振兴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广西农业技术大学主动融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学校共选派3批24名干部担任定点帮扶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其中21名同志获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第一书记均为学校的优秀青年干部,他们积极投身到学校定点帮扶村的工作中,带头帮扶村产业升级和发展。学校还组建了8支产业服务队,组织学校农技专家进村开展技术服务近300人次,先后向帮扶村投入资金200万元,争取上级政府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引进企业投入产业资金330万元,建成了11个产业发展基地(含示范基地5个)、村民合作社6个、专业合作社7个、电子商务平台3个,“一村一品”村级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4]。学校作为第一书记工作的强大后盾,第一书记作为学校乡村振兴工作的前线人员,定点帮扶工作成效得到不断巩固和深化,推进学校定点帮扶村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学校自2012年以来,一直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移民工作管理局、农业农村厅等政府部门合作,举办各类农民培训班。2020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批准成立广西乡村振兴学院(教育培训学院)并挂靠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自此学校承担了更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5]。学校长期以来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取得的经验和培训效果显著,其中包括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南宁市现代青年农场主托举培训班、区市县各类高素质农民专题培训班等较为出色的培训项目。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对乡村振兴农村内在驱动力的培育。学校立足乡村振兴培育人才的时代使命,做好一项又一项的培训服务,整合校内外优秀教师资源,注重培训全过程的跟踪,确保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质量。参与培训的学员学有所成后可直接投身乡村振兴产业中,实实在在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多种电商形式助农促增收
学校定点帮扶的“一村一品”村级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除此之外,这些帮扶村还有其他特色特优的农产品。学校在产业升级上,帮助这些帮扶村的特色农产品定制了包装,让这些农产品更好地走入市场进行销售,同时也能更好地迎合当下互联网环境进行电商渠道销售。在教职工电商助农营销方面,学校内的“农源易购生活超市福利群”“八桂田园农产品订货群”“八桂田园餐厅”“农职扶贫爱心队”等微信社群均积极对接学校定点帮扶村的农特产品,以微信群内接龙的形式在线销售这些农特产品给校内教职工。与此同时,学校内的校园超市、学生创业团体也以短视频、直播带货等形式将这些品质好、价格优的农特产品销售给校内大学生及其他网民。通过微信社群、短视频、直播带货等互联网电商形式帮助学校定点帮扶村销售农产品,进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从实际行动上助力乡村振兴。
涉农高等职业院校具有其他院校没有的“农”字属性,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在服务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摸索出第一书记、电商助农、社会服务等特色实践路径。其中,多种电商助农形式更是直接促进了学校定点帮扶村的农民增收,是一条值得其他职业院校参考借鉴的实战型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服务乡村振兴是涉农职业院校新时代下的光荣使命,应该不断创新农业人才的培育模式,投入更多力量不断实践探索路径,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张红萍,李明达.涉农院校农业类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思考[J].甘肃农业,2024(02):12-15.
[2]韩文俊,李若飞,杜鹃.高职院校专业优势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路径研究——以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南方农机,2024,55(04):169-173.
[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西2023年乡村振兴村级协理员招用考试公告[EB/OL](2023-09-05)[2024-07-19].http://rst.gxzf.gov.cn/ztjj/ztjjrdzt/rszlxczx/gzjzcx/t17144933.shtml.
[4]中国教育报2023-10-11(10).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真抓实干持续擦亮“农”字招牌[N/OL](2023-10-11)[2024-07-19].http://www.tech.net.cn/news/show-101252.html.
[5]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乡村振兴学院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EB/OL](2020-07-26)[2024-07-19].http://nynct.gxzf.gov.cn/xwdt/ywkb/t5803899.shtml.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助力广西农村电商发展路径研究”(YZS2130)。
编校:侯欣怡
网络:柳绣华
监审:董亚泥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