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紧密联系日益凸显。文章以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双向赋能关系。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项目化教学的模式,将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文章旨在通过分析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经验,为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在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方案》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在解决就业难题、激发创业活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 《方案》特别强调了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紧密关联,鼓励高职院校深入乡村,探索符合乡村实际需求的教学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定制化、精准化的人才培养和智力服务。《方案》的印发,无疑为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大展拳脚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面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复杂局面和多元化的需求,如何让高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实现无缝对接、深度融合,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这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和把握,精准对接乡村发展需求,还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服务领域,为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同时,这也是高职院校实现转型升级、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宝贵机遇。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高职院校有望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实现与乡村的互惠共赢,共同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文章旨在通过深入剖析高职院校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为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激发更多高职院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它们更加主动地融入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为构建美丽、富裕、和谐的新乡村贡献智慧和力量。
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双向赋能作用机理
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这种关系不仅体现了教育服务社会的宗旨,也彰显了乡村振兴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通过双方的深度合作与共同努力,实现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双向赋能,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和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赋予高职教育新的历史使命与发展机遇
乡村振兴不仅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在这个过程中,高职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教育类型,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机遇。首先,乡村振兴要求高职教育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乡村振兴的“升级版”。这意味着高职教育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加强涉农专业建设,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同时,高职教育还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推动人才培养链、科技推广链、农业产业链的精准对接,为农村产业的发展和动力的变革提供有力支持。其次,乡村振兴为高职教育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通过服务乡村振兴,高职教育不仅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还可以为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中展现突出优势
高职院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这些优势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方面,还体现在产业引导、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首先,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经营主体创办者、返乡创业能人等。这些人才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其次,高职院校可以深化产教融合、校地合作,建立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乡村振兴学院等。这些平台可以推动一批农业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实体项目落地,进一步壮大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发挥自身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为农村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高职教育: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
助推乡村旅游发展,焕发乡村活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中,乡村旅游业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潜力,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增长、促进文化传承、焕发乡村活力的关键力量。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创新项目化教学模式,将旅游管理专业双学历双轮训专班(两委班)的学生引入乡村旅游的实际操作中,为乡村旅游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双学历”专班的项目化教学为例,学生们在资深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定安县岭口镇、临高县耕读山房等乡村旅游热点地区,亲身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们亲眼见证了乡村旅游如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蜕变过程,深刻理解了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等前沿概念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将政策解读与案例研讨相结合,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乡村旅游发展动态、把握政策导向的窗口。学生们通过深入学习国家关于乡村旅游的政策文件、分析国内外成功案例,不仅拓宽了视野,更学会了如何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动力。此外,通过项目化教学的深入实施,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经营与管理的全流程知识,还学会了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品质与游客体验。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支持,助力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驱动农业技术革新,增强乡村发展动力
农业技术的革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高职院校通过项目化教学,将园林技术、农业技术等专业的学生引入农业技术革新的实践中,为农业技术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在“热带果树生产技术”等项目化教学中,海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更在教师的带领下,深入果园一线,亲身体验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通过亲手操作“荔枝壮果”“高效嫁接”“果树整形修剪”等,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这些技术原理和操作要领的理解,更学会了如何根据果树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灵活调整技术应用策略,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学生们在果园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等,都成为他们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动力源泉。通过实践操作与理论学习的紧密结合,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技术原理的理解、操作要领的掌握,更体会到了农业技术革新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学习农业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更为农业技术的进一步革新和普及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直播电商引领新潮流,助力乡村振兴新篇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直播电商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市场渗透力,逐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校紧跟时代步伐,通过项目化教学,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引入直播电商的实践中,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例如,在“社区电商的构建”项目化教学中,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不仅为学生们构建了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涵盖“社区电商”的兴起背景、发展脉络、构建策略及运营精髓,更通过模拟实战、案例分析等多元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直播电商的每一个环节,从选品策略到营销策划,从直播技巧到售后服务,全方位锤炼他们的专业技能与实战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直播电商的运作机制,为他们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学生们还通过实践操作,探索了如何将直播电商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直播电商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农产品的传统销售模式,更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乡村振兴:高职教育发展的助力引擎
全面丰富并优化实践与教学资源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高职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极大地丰富并优化了其实践与教学资源。乡村地区的广阔天地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所,如农田、果园、养殖场等,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亲身参与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从而更直观地理解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同时,乡村的特色产业、传统手工艺以及文化旅游资源也为高职院校的科研和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高职院校与乡村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实训基地建设等活动。海南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南省多个市县的乡村地区进行了深入合作,例如,临高县耕读山房、定安县岭口镇田堆村、定安农垦万嘉热带植物园等。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为高职院校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也为乡村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此外,乡村振兴还推动了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创新,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深度促进人才培养与成长,增强综合素质
乡村振兴不仅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更在深度上促进了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在乡村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乡村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让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发展目标。同时,乡村振兴的实践锻炼也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能力锻炼的机会,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学生一部分为“两委干部”,通过在项目化教学中融入理论知识,学生对乡村振兴有了深刻的认识,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同步提升。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学生们能够积累实践经验,提升专业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高职院校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这种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强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
首先,乡村振兴对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乡村振兴的多元化需求为高职院校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随着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在乡村的蓬勃兴起,教师们在参与这些项目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和管理理念,还能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乡村具体情境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循环教学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加生动、接地气,有效缩短了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其次,乡村振兴成为高职院校与乡村社会互动的桥梁,促进了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吸引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乡村人才加入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强化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这些乡村人才的加入不仅为高职院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思维,也为学校的科研和教学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他们带来的实践经验、乡土智慧与高校教师的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效应。双方的合作,不仅在教学上产生了新的火花,如共同开发符合乡村实际的课程教材、实训项目,还在科研上开辟了新领域,如围绕乡村环境治理、文化传承、产业升级等议题展开深入研究,为乡村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撑。
通过与这些乡村人才的合作与交流,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乡村的需求和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项目和教学改革。这种强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不仅提升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也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高,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综上所述,海南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项目化教学,将高职教育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实现了双向赋能。高职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学生,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化教学体系,将电子商务、农业技术、园林规划等多个专业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培养既掌握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又具备丰富实践操作经验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乡村振兴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和教学资源,为学生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践机会与成长舞台。学生们能够直面农村发展的真实挑战,如农产品销售难题、农业技术革新需求等,通过亲身参与、深入调研,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这种双向赋能模式不仅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更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的深入实施。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Hcvtij2024-5)。
编校:牛勇雯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