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赋能共同富裕的区域比较研究——基于淮安、苏州的田野调查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文章从乡村振兴赋能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出发,从党建引领,放大富民效益;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科技创新,发展智慧农业三方面论述苏南苏北乡村振兴的主要成就。从规划引领、农民收入、生态环境三方面指出苏南苏北现阶段存在的区域差异,并提出苏北乡村振兴发展的策略,以期缩小苏南苏北的发展差距,推动苏北苏南的共同富裕。
现阶段,“三农”工作重心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让广大农民富起来,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促进共同富裕。笔者将江苏省淮安市作为苏北的代表城市,苏州市作为苏南的代表城市,并将这两个城市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在调研苏南苏北乡村振兴的主要成就以及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苏北乡村振兴发展的策略。相关的研究思路对促进苏南苏北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参考价值。
乡村振兴赋能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是“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1]。马克思主义关于农村发展和城乡融合的经典论述是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人民富裕富足,还要促进环境、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而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统筹城乡发展体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乡村地区不断提高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不断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下,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依然存在着显著差异。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缩小城乡间的发展差距、改善乡村地区的生活环境。“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一轮经济社会大发展时期,这将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
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设计图纸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最基本也是最艰巨的一环,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加快并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并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重要发展目标。而在“新四化”中,农业现代化是较为明显的短板。现阶段,实现农村现代化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方向,要想补齐短板,就要在发展中有所侧重,加大资源投入力度。
激发乡村发展内在活力
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正是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积极践行。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乡村一切问题的前提。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部分乡村产业在数量、规模、收益方面不及城市产业,无法实现长效富民,“空心村”“老龄村”等现象较为普遍。青壮年劳动力多靠外出打工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从侧面反映了乡村产业发展缓慢、乡村资源未被完全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活力有待充分激发等问题。
苏南苏北乡村振兴的主要成就
党建引领,放大富民效益
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管仲镇王嘴村于2018年成功与苏州市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结成党建共建关系,永联村从原北周村集体流转土地1.13平方千米,建设永谊现代农业生产基地。通过这次合作,原北周村集体经济从3万元跃升至221万元,通过应用机械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种养殖技术,年产龙虾15万千克,优质稻米60万千克。永谊农业现代化虾共生示范基地的最大特色便是“南北合作促振兴”,永联村提供科学系统的种养殖技术,王嘴村提供优质的水土资源,二者相互配合,形成了“1+1>2”的效益,促进了双方的互利共赢,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此次“南北合作”,管仲镇突破了“地散、不平、靠天收”的困境。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
淮安市盱眙县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适宜水产养殖,“盱眙龙虾”更是闻名遐迩。盱眙县管仲镇红旗村引进江苏诺亚方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借助“盱眙龙虾”的品牌和产业优势,每年产值近5亿元,其中出口值约2000万元。通过三产融合、打通全产业链,不仅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使“盱眙龙虾”声名远扬。苏州市虎丘区通安镇树山村自2000年起“由米改梨”,引种翠冠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成功打造了“树山三宝”特色品牌,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利用“树山三宝”品牌推介平台,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品牌宣传和推介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
科技创新,发展智慧农业
农业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安全基础,促进农业创新发展是必由之路,而智慧农业的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切实路径[4]。目前,苏南苏北将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融入当地农业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稳定性,实现了农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慧化发展。同时,苏南苏北乡村立足自身特色,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使更多农民勤劳致富,实现共同富裕。
乡村振兴赋能共同富裕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苏南苏北的资源条件、发展阶段存在差异性,这就决定了共同富裕不等同于同步富裕,区域差异性也不能被完全消除。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注重苏南苏北乡村发展的差异性。
党建与规划引领有差异
规划引领是乡村振兴的先导。规划引领即“科学判断乡村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而规划先行、分类指导,打造差异化、个性化乡村”。乡村要想振兴就必须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找寻解决“三农”问题的良策。目前,苏北乡村的发展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统一发展规划、发展保守安于现状、缺乏针对性等。而苏州市几乎每一个行政村都有自己的党建品牌,不仅带动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也在乡风文明建设、基层治理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牛桥村党委创新提出了“五牛精神”,即“实干老黄牛、奉献孺子牛、创新拓荒牛、廉洁清风牛、和谐幸福牛”,并将其融入党建文化,落到为民服务的细处,把党的阵地延伸到千家万户。
农民财产性收入有差异
苏北苏南农民财产性收入差距主要是源于二者集体经济不同的发展程度。苏北集体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民收入来源渠道较单一,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渠道较少,大部分农民依旧“靠天吃饭”。以淮安市盱眙县为例,近年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虽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农民家庭财富和财产性收入都有所增长,但从绝对值看,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仍然较低,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不高,与江苏省内其他市相比,差距仍较大。截至2021年底,苏州全市农村集体总资产超过3500亿元,村均集体年可支配收入超过1000万元。其集体收入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20世纪80年代一些乡镇企业留下了大量厂房和设备,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可以获得收入;二是土地流转的收入。
生态环境整治水平有差异
当前,苏北乡村的整体生态环境不太理想,乡村环境和生态系统亟待进一步整治和修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苏南部分企业为规避严格的环保政策和高昂的土地成本,选择将生产活动转移至环保标准相对较低、土地租金更低的苏北乡村周边地带,使苏北乡村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影响。苏北仍在打造宜居工程,而苏州市提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三个等级,分别为“宜居”“康居”“精品”。近年来,苏州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加大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各村均成立人居环境专项整治小组,制订详细整治方案并严格落实;自主设立“我的环境我保护”曝光台,及时更新环境整治最新动态;普遍实行积分制,将志愿活动积分与村民福利挂钩。
人才引进培育政策有差异
近年来,苏北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先投入,完善人才政策措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合理、人才发展环境亟待优化、区域内人才工作缺乏统筹协调等问题。而苏州市较为重视人才引进培养,在能人、乡贤等乡村振兴人才战略上打通城乡信息壁垒。促进乡村人才培育,从根本上讲需要构建城乡人才共享机制,引进先进农业技术与人才,通过持续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促进农民就业,培育专业技能人才,加快孵化乡村人才。完善乡村人才政策,营造乡村尊才爱才良好氛围,提高人才创造内驱力,激发人才活力。同时,合理引导资本下乡,发展多样化农业经营模式,激活乡村资本市场,推动乡村全面发展。
由于苏北苏南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代化进程存在较大差异,需在吸收苏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苏北发展潜力,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有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苏北乡村振兴发展策略
加强组织建设,突出规划引领
加强规划引领是实现苏北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在征求规划意见的过程中,相关主体要积极听取基层农业工作人员和农民的意见,关注苏北乡村地区的发展实际,并将乡村振兴与产业振兴相结合,在尊重不同乡村资源禀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实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并注重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发展生态经济、休闲体验、企业园区的同时,合理高效地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不断提高乡村特有资源的附加值,让新型乡村经营主体快速成长,从而吸引高素质人才流向乡村。
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首先,改革农业生产方式势在必行。为紧跟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步伐,苏北乡村应大力推动农业技术创新,融入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通过集约化经营和大规模集群化布局,实现乡村产业、生态的和谐共生与协同发展,有效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其次,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对农业现代化至关重要。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完善的产业体系推动供需对接、资源配置和消费升级,使乡村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最优化。最后,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方面,要激发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乡村地区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优化福利政策,加大补贴力度,有针对性地对低收入群体进行帮扶,缩小收入差距。
建设生态文明,改善人居环境
为了优化乡村的生活环境,改善乡村风貌,苏北乡村需积极开展居住环境整治行动,包括推进厕所革命、村湾环境整治等具体工作。加快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苏北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应鼓励苏北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有序推进生态系统恢复与绿色发展。在借鉴“田园综合体样板工程”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打造苏北乡村特色农业生态,推动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畜牧养殖方面,要严守生态红线,杜绝盲目扩养现象,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加强人才振兴,激发乡村活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只有完善苏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苏北乡村环境,制定更有效的福利政策,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建设引领乡村发展的优秀团队。同时,要注重培养多种类型的人才,壮大人才力量。在培养、吸纳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时,也要重视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增强苏北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李实,陈基平,滕阳川.共同富裕路上的乡村振兴:问题、挑战与建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03):37-46.
[3]刘伟,顾海良,洪银兴,等.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笔谈[J].经济学动态,2021(01):3-26.
[4]雒旭康,丁晴,赵义茜,等.智慧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方农机,2024,55(04):100-103+10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生成逻辑及实现路径研究”(编号:21YJA710006)阶段性成果;2023年大学生创新训练国家级项目“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基于淮安市、苏州市的调研对比分析”(编号:202310323002Z)成果。
编校:李霞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