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文章深入探讨了农业高校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法,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分析了个人、环境和行为三个维度对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户籍类型、专业背景、政治面貌等个人因素,以及乡村振兴成效、农村就业环境感知等环境因素,均对大学生的返乡就业意愿有重要影响。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为实现农村全面振兴、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富裕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农业高校大学生返乡就业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能够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此背景下,需要对农业高校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进行深入研究,梳理清楚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各种因素,并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的提出和文献回顾
问题的提出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业和农村发展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农业高校作为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农业高校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被寄予厚望,其返乡就业意愿和行为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只有分析清楚人才的返乡就业意愿,才能针对施策,切实促进乡村振兴。因此,要让一部分年轻人热爱农村农业,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改善农村人口结构。农业高校的大学生返乡就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能够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农业产业的升级,研究影响农业高校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因素更具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文献回顾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深入贯彻落实,学界对于大学生农村就业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因素、推动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政策、大学生农村就业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肖璐在其书中指出,农村的客观现实条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阻碍,高校毕业生普遍倾向于城市就业,对乡镇地区就业意愿较低。王立和赵亮认为,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面临老龄化、技术人员不足、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实习就业数量低等问题。张颖强调,农二代大学生具有实现乡村振兴的潜力和优势,但要充分发挥这一潜力,需要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激励措施。彭仁芝、颜婷婷和李京丽发现数字经济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助力其参与创业创新。李颖、彭鹏和侯佳萌、别远刚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意义、策略和政策等问题。
文章研究的问题是农业高校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因此需对学界关于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王丽萍和曾祥龙通过实证研究,为理解和提升农业高校大学生的农村就业意愿提供了深入见解,并为相关政策制定和高校教育提供了依据。他们发现,农村就业政策环境感知、社会支持、人际关系能力对农业高校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相反,认知能力与农村就业意愿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此外,社会支持和认知能力在就业政策环境感知和就业意愿之间分别存在显著正向和负向调节效应。钟云华和刘珊基于推拉理论,研究了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的因素。傅厚春以辽宁省高校毕业生为样本,分析了毕业生的农村就业意愿,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对农村就业的意愿存在明显差异,只有少部分学生愿意长期扎根农村。徐振认为,性别、专业、薪酬、政策等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主要因素。李洁和张成凤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大学生农村就业影响因素的层次模型,并对各因素进行了量化和权重分析。研究发现,性别、社会保障体系及家庭观念因素成为影响大学生农村就业的主体因素。聂荟扬等认为,外界环境是影响大学生返乡意愿的决定性因素,自我效能和结果期望是关键因素,自我效能、结果期望和外界环境间产生交互作用。
学界关于大学生农村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关于农业高校毕业的大学生的农村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较少,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学界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选择青岛农业大学作为样本来源,对农业高校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进行研究。
研究设计及样本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
文章主要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和实证研究法。
一是问卷调查法。通过前期文献梳理,归纳农业高校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根据已有文献成果设计调查问卷。笔者设计了面向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的调查问卷,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了解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影响他们意愿的因素以及就业期望等。此次问卷发放,共回收有效问卷812份,这是本研究的主要数据。
二是实证研究法。为有效分析农业高校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文章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采取三元交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文章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样本的个体、环境和行为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而探究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因素。此外,文章根据样本数据运行结果,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推动大学生返乡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研究设计
青岛农业大学作为一所以农业科学为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其毕业生在返乡就业方面的态度和意愿值得深入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三元交互决定论的视角,分析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文章借鉴杨翠婷(2022)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假设,对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进行研究。三元交互决定论强调个体(P)、环境(E)、行为(B)之间的相互关系,文章在研究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过程中,将三者有机结合,提出以下几点假设。
首先是个人因素对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
H1:农村户籍和居住于农村地区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返乡就业
H2:农学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返乡就业
H3: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返乡就业
其次是环境因素对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
H4:乡村振兴成效正向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
H5:农村就业环境的感知正向影响大学生返乡就业
最后是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之间对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影响。
H6:大学生农村就业政策了解程度与返乡就业正相关
H7:大学生家庭环境与返乡就业正相关
H8:大学生就业适应性与返乡就业正相关
样本数据来源
本研究通过线上与线下发放问卷的方式展开调查,将青岛农业大学2024年和2025年毕业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此次问卷发放共收回有效问卷812份,样本中有63.30%是农业户籍,36.70%是城镇户籍。大多数样本来自东部地区(占比84.60%),较少来自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样本家庭居住地多样,包括村庄、集镇、县城、地市级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样本中有不同数量的兄弟姐妹,其中59.40%是独生子女。样本中中共党员53人(占比6.50% ),共青团员608人(占比74.90%),群众151人(占比18.60%)。
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基于三元交互决定论对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进行研究,从个人、环境和行为三方面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大学生返乡就业的个人情况分析
样本数据显示,青岛农业大学抽样调查的大学生户籍类型,农业户籍为514人,占总人数的63.30%,城市户籍为298人,占总人数的36.70%。在返乡就业意愿方面,大多数受访者持中立或积极态度,其中35.2%的人表示一般,20.1%的人非常愿意,31.2%的人比较愿意。样本家庭月收入主要集中在5001元~9000元区间,占比最高,达到30.00%;政治面貌以共青团员为主,占比高达74.90%;专业背景多样,理工类和文学类学生人数较多,农学类达到18.2%;家乡所在经济分区以东部地区为主,占比84.60%(这一数据背后原因在于青岛农业大学为东部沿海城市高校,大多数学生籍贯是本省份);家庭居住地多样,但以村庄和县城为主。
在工作单位倾向方面,大多数受访者偏好公务员或事业编单位,占比最高,其次是专业对口工作,而选择自主创业和其他选项的人数较少;他们的月平均收入期望主要集中在4001元~6000元区间,占比最高,其次是6001元~8000元区间,而期望2000元以下收入的人数最少;对于返乡就业与职业抱负匹配度,大多数受访者持中立或不太赞成态度,表明返乡就业可能与他们的职业抱负不完全匹配;在专业对口程度方面,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专业一般适合或不太适合返乡就业,而认为非常适合或很不适合的人数较少。样本数据结果验证了假设H1~H3,户籍、专业和政治面貌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意愿。
大学生对外部环境与政策的感知情况分析
根据已有研究假设,大学生对家乡就业政策、就业环境等方面的感知会影响他们的就业选择。样本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农村就业的环境和政策需求比较明确。在家庭帮助力度方面,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家庭对他们的支持“有一些”或“完全没有”;他们家乡环境印象以正面评价为主,如“舒适”“宜居”“悠闲”和“朴实”;促进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因素多样,其中“离父母近”和“熟悉家乡环境,有归属感”是主要因素;阻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家乡经济落后,就业机会少”和“所学专业在家乡没有就业前景”。
此外数据显示,受访者对农村就业政策的了解程度不高,其中“大学生村官”政策最为人所知;受访者的就业环境满意度普遍处于“一般”水平,表明存在改进空间;受访者希望政府在多个方面提供支持,尤其是“适当的资金支持”和“完善的政策支持”;受访者对高校就业指导需求,集中在“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发布”和“举办招聘会”。样本数据结果验证了假设H4~H8,环境、个体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紧密,农村的就业环境、家庭环境、农村发展状况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影响明显。此外大学生的就业适应性越强,越愿意到农村地区就业。
综上所述,样本所示大学生的返乡就业意愿整体较低,就业选择多为体制内稳定型工作,这表明他们扎根农村的意愿偏低。此外,政策、家庭、农村就业环境等对他们的影响比较大,受访者的农村就业薪资期望较为合理。
促进农业高校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建议
加强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树立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要在国家战略的引导下,主动制定并推出一系列针对农村的就业激励政策和创业扶持政策。应适度放宽农村人事编制的门槛,以确保这些优秀的青年人才能够“扎根农村,服务乡村”。政府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咨询机构,为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者提供专业的咨询和指导服务。
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不同职业岗位确实存在着客观的差距,自身所长与社会所需的结合,才是大学生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时所要考虑的重点。大学生既需要以更加长远的眼光来审视当前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又应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同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创造良好农村就业环境,增强对大学生的返乡吸引力
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行动与热情。要吸引大学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创业,首先就要提供良好的农村就业环境,这包括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营造大学生到乡村就业创业光荣的舆论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其次,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要积极推动资金、技术、信息、创业人才和创业项目等要素向农村回流,还要促进城乡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逐步消除城乡二元差异,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发挥农业高校大学生自身优势,培养大学生返乡就业竞争力
农业高校的大学生在农村就业具有就业优势,并能为家乡的农业发展做出贡献。农业高校大学生的农村就业优势反映在农业高校学到的专业知识上。例如在农业技术推广、乡村旅游开发等领域,既可以为家乡的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创新思路,又能够对当地农民进行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因此,农业高校大学生要发挥自身优势,将所学真正运用到乡村振兴上,推动农村地区发展。
营造大学生返乡就业家庭氛围,解决后顾之忧
大学生往往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在追求职业发展的同时,也承担着一部分家庭责任。因此,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就业家庭氛围,也是吸引他们返乡就业的加分项。这需要家庭成员首先应对大学生返乡就业持有积极的态度,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其次,大学生返乡就业,可以亲近自己的家人,家人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实际的帮助和支持。最后,政府为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也可以给予一定的鼓励性政策帮扶,除现有的人才补贴外,可以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农村就业的资金扶持,如设立专项创业基金,以更好地保障大学生农村就业权益,还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适当提高人才引进的补贴标准,确保大学生在返乡就业创业期间能够获得足够的经济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特别是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农业高校大学生。通过加强政策宣传、优化就业环境、发挥个人优势和家庭支持,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返乡就业意愿,为他们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同时,这也将有助于推动农村人才结构优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青岛农业大学2023年度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校女大学生返乡就业意愿及就业教育引导研究”(项目编号为QNSZ2023048)。
编校:董卫娟
网络:柳绣华
监审:原琳娜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