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解锁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

时间:2024-08-14 14:03:45来源:山西开放大学 文字:邓清月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旅游能够激发传统村落的经济活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山西省233个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结合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分布特征和产业结构,探讨了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和路径,以期为山西省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思路。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乡村地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民俗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农民收入增加,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挖掘乡村旅游资源,都离不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要实现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山西省是我国传统村落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使其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是山西省实施“三农”发展的“助推器”。文章以山西省233个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为研究对象,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和路径进行研究,既顺应了山西省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又展现了山西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潜力。

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2018年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为加快乡村旅游规模化、标准化步伐,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示范带头作用,依托“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带,以传统村落资源为基础,基于《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评定了233个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以推动全省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在此基础上,山西省逐渐发展出了一套彰显山西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并创建了山西省独特的乡村旅游品牌。

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现状分析

乡村旅游示范村分布特征

  总体上,233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在全省各市数量分布相对均匀,但地域分布不均匀,且大部分为传统村落。从地级市分布角度来看,晋北地区的大同市(16个)、朔州市(11个)和晋南地区的晋城市(19个)、运城市(18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分布数量相对较少;中部和中南部地区的晋中市(24个)、阳泉市(27个)、吕梁市(26个)、临汾市(25个)、长治市(31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分布数量相对较多,而忻州市(20个)和太原市(1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分布数量相对较少(见表1)。结合山西省地形图可知,大部分乡村旅游示范村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吕梁山和长城沿线地区,由于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这些地区也成为山西省社会经济发展重点关注地区。

表1 山西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

乡村旅游示范村产业特征

  结合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山西省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共123个,占52.79%(如图1),临汾市分布数量最多,为19个,朔州市分布数量最少,为7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共76个,占32.62%,主要集中在晋中南地区,长治市(15个)和吕梁市(12个)分布最多,这主要与晋中南地区古村落、古村堡保存相对较好有关;以养殖业为主导产业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共9个,占3.86%;以林业为主导产业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共6个,占2.58%,占比相对较低;而以其他为主导产业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共19个,占8.15%,主要是发展运输业、工业等产业。


图1 山西省3A乡村旅游示范村主导产业分布情况(作者自制)

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无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山西省233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相对丰富,每个村落所处区域都有其独特的旅游资源,其中多为传统古村落。然而,山西省目前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占比仅有32.62%,这表明大部分村落并没有把旅游资源优势与自身发展相结合,依旧走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发展老路,未能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方向。

  2.新时代网络技术的应用不足

  当前网络技术发展较快,但大部分乡村旅游示范村缺乏相关技术型人才和设备,无法做到将网络技术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数字化水平不高,在短视频直播、公众号推广等方面宣传力度不足,对外推介力度小,辐射范围窄,导致只有周边临近地区的游客对乡村旅游示范村有所了解。

  3.地理空间关联性和凝聚力不强

  山西省233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在各地市分布不均匀,大多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呈现南多北少的特点。并且各乡村旅游示范村旅游发展联系并不紧密,未形成规模效应,相应旅游板块没有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合作意识相对较差。

  4.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较差

  乡村旅游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景区与周边乡村联动不足,旅游模式落后。部分乡村的道路、停车场、信号塔等公用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还存在公共服务不均衡、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山西需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以促进乡村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和路径

  山西省依据《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陆续评定出233个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这表明无论从山西省发展布局来看,还是从乡村地区的资源优势来看,发展乡村旅游都是山西省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选择。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建设既推动了乡村振兴,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彰显出山西省乡村地区的特色和资源优势,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带动了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但由于当前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工作实施时间相对较短,且各地区存在差异,导致全省各地区乡村旅游示范村发展不均衡。在此背景下,文章提出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积极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好风景变出好“钱景”

  乡村旅游示范村可以走“美丽路径”。政府应根据不同乡村的地理风貌和文化特色制定发展策略,推进休闲观光项目建设、打造舒适民宿并配备特色游玩设施、发展主题度假等。还可以结合各地生态环境资源,以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为重要落脚点,重新制定发展乡村旅游业的策略,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创意采摘、乡村手工艺等特色产业。例如,吕梁市交城县庞泉沟镇的苏家湾村地处庞泉沟国家森林公园腹地,村内大部分区域被森林覆盖,四面环山,气候适宜且环境优美。因此,当地可以发展森林康养产业,让游客体验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巧妙运用物联网及新兴网络技术走“科学路径”

  政府可以搭建数字化、智能化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大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网络进行信息化推广。还应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地区实现5G网络全面覆盖,并对传统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积极发展乡村电商与智慧农业。例如,长治市上党区振兴村率先推出“数字科技+乡村旅游”的“乡村元宇宙”之旅,形成了“乡村元宇宙”的全新乡村旅游休闲模式,为其他地区乡村的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地区联动,走均衡发展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充分发挥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引领作用,使其起到带动作用。政府应从创建山西省全域文化和旅游品牌出发,加大乡村旅游发展力度,对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方向进行规划,打造均衡发展的全域旅游空间体系。例如,有关部门可以推出山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旅游推荐路线图(即乡村旅游示范村旅游“一张图”),将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打包宣传,开设团票旅游专线,为游客提供旅游、交通、住宿等服务。同时,要把旅游板块和外围城市紧密联系起来,打造均衡发展的旅游空间体系。

革新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深度体验型旅游模式

  受现代生活模式的影响,旅游业逐渐由传统的观光旅游模式转变为深度体验型旅游模式。因此,山西旅游业应当在旅游路线、消费方式、营销方式的变化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注。乡村地区可以依据当地自然景观和文化风情,开展乡村旅居、民俗体验游、森林康养度假游、山地休闲运动游等综合旅游服务,让游客真正体验到乡村旅游带来的乐趣,获得多种体验,享受快节奏时代里的慢生活。例如,孝义市胜溪湖街道办曹溪河七村联片乡村旅游区大力创建个性化的旅游休闲度假模式,形成了极具体验感的乡村休闲旅游综合体,吸引了众多游客。当地还将村庄文化改编成具有戏剧性的小故事,达到了更好的宣传效果。由于独特的山水奇观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曹溪河被誉为“天然氧吧”“城市的后花园”,成为山西最具吸引力的乡村特色景点之一。

合理选择发展模式,创建“复合型旅游”新阵地

  乡村地区应大力推广科技电子地图、语音导览等智能服务设施,开设特色数字化展馆,鼓励景区要加大线上营销宣传力度,引导云旅游等新业态科学技术发展,出台规范化发展“互联网+旅游”的相关管理措施。景区可以通过智慧平台及时发布旅游信息,实时了解游客需求,在降低营销成本的同时增加景区游览量。针对山西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各乡村应采取与自身资源禀赋相适应的旅游模式进行开发,凸显区域特色,避免同质化。面向景区依托型村落,例如朔州市杀虎口村、忻州市老牛湾村等,可以运用共生网络开发乡村旅游模式,由景区统一运营并建立管理机制,充分利用旅游区位优势开发周边景区,达到互利共赢、互利共生的目标;面向文旅融合型村落,例如长治市黎城县黄崖洞镇佛崖底村、吕梁市兴县蔡家崖乡蔡家崖村、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镇娘子关村等,可以将当地的人文特色(八路军文化、太行精神等)融入旅游开发过程中,并开发旅游纪念产品,助力文化传承和发展。此外,乡村地区应加大力度发展智慧旅游,为游客提供导航推荐路线、AR全景视图、游乐项目一览等基本信息获取服务,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普及电子支付、智能导览等,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加强山西乡村旅游的文化属性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厚重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人文景观是推动山西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政府应充分运用山西的文化旅游资源,打响“游山西·读历史”品牌,积极引进高水平人才,培养本地人才,开拓思维,将抽象的文化通过演艺、影视、雕塑、文创、文学作品等具象的方式对外展现,使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山西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魅力。

  综上所述,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和路径,是新时期对乡村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探索。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积极发挥乡村资源优势、推广新兴网络技术、走均衡发展路径、革新旅游发展理念、合理选择发展模式、加强旅游文化属性等建议,为山西省新时期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山西开放大学科研课题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和路径”(课题编号为SXKDKT202301)。

  编校:郭俊燕

  网络:柳绣华

  监审:张雅蓉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