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才工作思路探索——以界首市为例

时间:2024-07-29 17:28:41来源:中共界首市委党校 文字:张云君,李 健,邓卜强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从打造“三农”工作队伍的角度出发,首先阐述了当前界首市乡村人才队伍的现状及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其次提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策略,以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工作;路径探索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5-0240-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7 文章标识码: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农强农持续响鼓重槌,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打造一支组织性强、热爱农村、人员结构科学合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一直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目前,虽然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农村人才队伍存在结构不合理、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与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为了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需要加快打造一支新时代专业化的乡村工作人才队伍。

  1 当前界首市乡村人才队伍的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成因

  界首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是皖西北的重要商埠,全市耕地面积约40381.46hm2[1],是有名的农业市。农业的发展为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农业、农村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了界首市的经济能否平稳运行以及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情况。而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农村人才队伍的质量决定着农业农村的发展。

  调查发现,界首市农村人才队伍存在以下特点。一是人才整体素质不高。目前,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很多从农村走出去的优秀人才也不愿回到家乡,大多数农村人才是初中学历,还有一些农村人才甚至并未接受过教育,靠经验进行农业种植。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少,缺乏主动学习的观念,学习动力不足,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也跟不上社会进步的步伐。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人才队伍老龄化问题突出,人才队伍呈“倒三角形”,这种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三是人才结构不合理,新技术人才较少。当前,界首市循环经济、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不断变化,一、二、三产业比例趋于合理,但是真正掌握先进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界首市农村人才队伍现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界首市农村实用人才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青年人才不足。大多数青少年都跟随父母前往教育资源较好的城镇接受教育,不愿意返回农村。其次,农村人才外流严重,且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一方面,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农村的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农村人才数量锐减;另一方面,随着高校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农学及相关专业严重萎缩,生源大量减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8.70%,比2010年上升了5.44个百分点,而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2-3]。可见,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未来,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保持。最后,人才培养方式单一。调研结果显示,当前界首市农村人才的培训方式仍为传统的“黑板式”教学,培训内容主要以农作物生产技术为主,且培训形式单一。另外,部分培训内容与乡村的发展需求脱节,导致“学而无用、学而不知怎么用”的问题。

  经过分析,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对农村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党管人才原则的指引下,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当前,大多数地区更倾向于引进教育、医疗、科研等领域的人才,对农业和农技等方面的人才不够重视,对其的政策激励也较少,在人才管理上还存在“重统计,轻培训”的问题,缺乏相应的培养机制[4]。二是对农村实用人才榜样的宣传不到位。尽管一些地区建立了人才示范机制,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但对农村人才榜样的宣传力度依旧不够,没有很好地为农村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和广大农民树立榜样。三是缺乏吸引外出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的激励政策。与外地人相比,本地人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资源优势比较了解,因此在创业时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是由于缺少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政策,一些乡村很难吸引从当地走出去的成功商人和高校毕业生返乡。2016年,界首市推出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为返乡毕业生和外来优秀人才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但由于人才引进政策不够细化,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这些政策对人才的吸引力十分有限,并未发挥真正的作用。

  2 新时代下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思路及探索路径

  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可以有效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立足于乡村本土特色资源,培育符合乡村实际情况的现代产业,同时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建立完善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2.1加强“传帮带”培养,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的受教育程度,完善人才结构

  采取多种方式和形式进行人才培养,推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同时加快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速度[5]。乡村可以与高校、农业协会等单位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以改善当地的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做到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一方面,在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下,鼓励种田大户、种地能手充分利用土地形成规模经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另一方面,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为坚守在农村的核心农户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重点聚焦产业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根据经营农业性质的不同,通过就地培养与外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分层分类的办法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围绕乡镇区域农业农村特色,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保障本地区基本农作物生产;围绕乡镇区域农业农村生产合作社用工需求和周边经营性企业用工需求,培育“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满足生产合作社和企业需求;围绕土地托管、农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培育“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服务水平;围绕农村电商服务,培育“创业创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村物流服务水平。通过畅通资源要素流动的方式形成职业农民培育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技术、资本、人力在城乡间畅通流动。

  2.2清除障碍,营造返乡创业的氛围,缓解人才自给和输入乏力的问题

  乡村振兴需要依托乡村独有的“乡情”“乡愁”优势,谱写新时代的“人才振兴篇章”。目前,很多拥有城镇户口和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来自农村,只要有建设家乡的机会,很多人还是愿意回去的。因此,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血缘、地缘等的纽带作用,立足于本土的乡风文明等资源,打出本地特有的“乡愁牌”“乡情牌”,以“乡愁”引人,以“乡情”留人。同时实施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人才回乡创业兴业,将“人才经”唱出新时代旋律。

  一方面,要利用好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打好“乡情牌”“乡愁牌”。通过座谈交流、上门走访等方式搭建畅通的联络平台,让外出工作人员真真切切感受到身处家乡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从而感召优秀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另一方面,积极营造浓厚的返乡创业氛围,鼓励致富带头人、行业模范返乡创业,为家乡带来先进理念、优势资源和规划指导。消除返乡创业的各种制度障碍,打消他们在硬件设施、金融信贷、投资风险等方面的顾虑,让更多人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让愿意返乡创业回报家乡的人更有信心,确保他们“回得来、住得下、能干事、干成事”。

  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引导政策向乡村实用人才倾斜,增强对乡村实用人才的吸引力,制定符合实际、便于操作、切实管用的人才政策,让人才能够“进得来、干得好、留得住”,真正为乡村发展服务。

  2.3加强对乡镇及基层干部的分层分类培训,丰富人才培养方式

  按照行业、职称等对基层干部进行业务培训,着力提升基层干部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要想打造一支引领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型基层干部队伍,就要通过系统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基层干部的综合能力。有关部门应以整合资源、创新方式、强化保障、抓好示范为培训要求,确定培训层次,了解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通过政策解读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学员的理性与感性认识,开设具有自身特点和地方特色的课程,让基层干部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学习有助于乡村发展的实用技能,提升自身引领乡村发展的能力。

  通过丰富的培训活动,基层干部有效提升了自身各方面的水平,积累了好的工作方法,形成了良好的工作作风,扎实推进乡村振兴。

  2.4开展送人才下乡活动

  有关部门应重点做好送人才下乡、送政策下乡工作,把源头管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理完美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基层决策机制、风险评估机制、公共利益表达机制、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全面推进“党带群建,十户联治”工作机制和市领导班子党员负责同志“包乡入村走户”制度,大力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党小组长、村(居)民小组长、“四会组织”等团体在村民自治中的作用,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的来说,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不断优化地方政府角色,发挥政府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乡村治理信息的有效传递;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公共产品缺失,提高村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持续推进乡村治理,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发展[6]

  3 结束语

  近年来,界首市坚持“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的发展理念,将人才振兴放在乡村振兴的首要位置,在实践中探寻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方法,从用才、育才、惜才几方面入手,实施乡村人才发展计划,发挥新时代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地区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界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界首市2022国土变更调查主要数据[EB/OL].(2023-08-22)[2024-01-03].https://www.ahjs.gov.cn/xxgk/detail/64e4702b8866887b3f8b4569.html.

  [2]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

  [4]何毅.书院制改革:本科人才培养的“良方”还是“花枪”——来自9所高校书院制改革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高等教育,2017,5(03):53-62.

  [5]陈江,江俊丽.科技人才自主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科技创业月刊,2018,31(02):121-124.

  [6]郁建兴.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建设路径[J].公共管理评论,2019,1(03):59-65.

  编校:王华

  网络:柳绣华

  监审:巩学敏

  终审:魏文源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