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培育模式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为深化“3+”培育模式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践中的应用,全面提升农民培训实效,文章在阐述“3+”培育模式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该模式的应用优势,具体包括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能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共享农业技术信息资源,形成联合发展的良好局面。基于此,文章提出“3+”培育模式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践中的应用路径,即创新农民培训实践模式,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训实效;线上与线下培育相融合,拓展农民素质培育的空间;强化农民培育跟踪服务,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以期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
关键词:“3+”培育模式;高素质农民;农民培育
文章编号:1674-7437(2024)05-021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G725 文章标识码:A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工作成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与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1]。为了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各地不断探索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3+”培育模式包括六个工作法培育模式、线上线下融合培育模式、全程跟踪服务指导模式,具有综合性、针对性。文章在概述“3+”培育模式及其应用优势的基础上,提出该模式的应用路径,旨在提升“3+”培育模式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 “3+”培育模式概述
“3+”培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培育高素质农民,包括六个工作法培育模式、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模式和全程跟踪服务指导模式。
六个工作法培育模式主要采用联合培训的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训相结合,强调培训的精准性和针对性。
线上线下融合培育模式通过结合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的优势,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2]。
全程跟踪服务指导模式采用一对一与一对多相融合、师带徒和传帮带相融合、集中与分散相融合、线上和电话及到户培育服务相融合的方式,确保农民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指导。
2 “3+”培育模式的应用优势
2.1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3+”培育模式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培育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培训内容的精准性和针对性,帮助农民形成新的发展理念,掌握新的管理方法,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还能引导农民在实践中掌握农业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3]。同时,“3+”培育模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促进当地农业发展。
“3+”培育模式在提升农民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技术交流、讨论等方式,农民可以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内容,有效提升自身的技术应用能力。除此之外,“3+”培育模式还注重特色农业产业和农业产业链建设的培训,增强农民对农业生产与发展的信心,进而促进农业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4]。
2.2共享农业技术信息资源,形成联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3+”培育模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培训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了农业技术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极大地拓宽了农民获取技术信息的渠道,使得他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到最新的农业技术知识和市场动态。其次,培训人员通过组织参观学习的方式,引导农民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种植技术、乡村治理模式等,增强了农民的自信,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5]。最后,“3+”培育模式注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引导农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全面提升农民培训实效。
3 “3+”培育模式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实践中的应用路径
3.1创新农民培训实践模式,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训实效
创新农民培训实践模式至关重要。在具体实践中,各地应加大对高素质农民的培养力度,从经费投入、产业支持、教育培训、人才政策等方面加快构建有利于高素质农民发展的政策环境,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制度,不断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育好用好乡土人才,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提升高素质农民发展能力[6]。
第一,联合培训工作法。在应用联合培训工作法的过程中,应建立农民培育领导小组,并设立专班负责具体工作。同时,构建“校校、校企、校地”等联合培训机制,利用农业院校、省级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乡(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田间学校等优质培育资源和培训平台,确保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高质量开展[7]。
第二,“8+”工作法。为高效培育高素质农民,可以采取“8+”工作法。通过与农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合作,制订培育方案,选拔优秀教师和乡土专家,可以确保培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有效性[8]。此外,通过协调兄弟县(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选择优秀的参观考察基地,聘请专业的指导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宽农民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田间学校合作,选拔实训教师,选择适合的实训基地,可以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帮助农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智慧农民云平台和学员微信学习交流群等,提供线上服务和指导,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农民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交流,获取最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第三,理论、实践与能力共发展工作法。这种工作法以农民的实际需求和生产活动为出发点,旨在通过系统化的培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具体培育工作中,该工作法注重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和实用性,采用模块化、情景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农民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同时,紧密结合农业时令季节和关键种养阶段,组织农民到现代化种养示范基地、示范园区、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感受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拓宽视野,增强信心[9]。此外,该工作法还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农民到田间地头开展实践操作,让他们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提升其生产技能、经营水平和创业能力。
第四,自律自治工作法。首先,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明确行为规范和培训纪律,为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通过制度的约束,农民能够自觉遵守培训规定,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其次,实行农民自管自律自治制度,由农民推荐选出相关负责人,组成领导班子。制度的约束和农民的自我管理,二者双管齐下,能够确保培育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培育效果。
第五,精准培训工作法。精准培训工作法强调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旨在满足不同农民的学习需求,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首先,通过开展具有特色的课堂培训活动,如室内课堂、田间课堂、基地课堂等,不仅可以丰富培训内容,还有助于农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其次,通过设立个性化的培训班,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农民的学习需求。最后,在培训内容方面,可以采用农民点菜、农广校“配菜”并“做菜”的培训模式,以便更好地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
第六,“三到四抓四结合”工作法。在具体实践中,首先,要做好“三到”工作,即技术人员指导到田间地头,培训工作进村到户,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其次,要突出“四抓”原则,即抓重点技术环节培训,抓关键农时季节培训,抓关键问题培训,抓关键生产环节培训。最后,要坚持“四个结合”,即培训内容与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培训方式、内容与生产季节和学员需要相结合,培训指导与示范辐射带动相结合,技术培训与农业法律法规宣讲相结合[10]。
3.2线上与线下培育相融合,拓展农民素质培育的空间
通过利用“互联网+高素质农民”智慧农民云平台(如云上智农、甘农云)等,结合线上培训和“课堂+参观+实训”的线下培训方式,可以提升农民培育的效果。
第一,紧密结合线下培训与线上培训。线下培训为农民提供了集中学习的环境,包括理论课堂培训、参观学习和实训实习等。线上培训则利用“云上智农”App、“甘农云”App等,使农民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第二,创建学习微信群等交流平台。在交流平台,农民可以相互交流、探讨问题和分享经验。这种互动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农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同步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在信息化时代,手机已经成为农民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开展经营的重要工具。因此,同步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3.3强化农民培育跟踪服务,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强化农民培育跟踪服务需要注重服务模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通过实施一系列融合服务模式,可以实现培训、扶持、管理和服务的一体化,确保跟踪服务指导工作更加精准、规范和有效,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第一,建立后续跟踪服务管理台账,搭建农民交流平台和咨询服务平台。
第二,利用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甘农云”等平台,为农民提供丰富的在线学习内容。
第三,组织农民到农业示范点进行参观学习,让他们感受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模式,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搭建面对面交流平台,帮助农民与示范点负责人或技术专家进行深入交流,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第四,引导高素质农民到农业职业院校继续深造,提升其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
第五,鼓励高素质农民组织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协同发展。
第六,建立高素质农民互帮互学、互惠互利的发展平台,促进农民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推动整个农业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七,建立农技人员跟踪服务制度,选派专业技术过硬、授课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跟踪服务指导教师,为农民提供及时、专业的技术支持和指导。通过技术咨询、政策落实、创业引导和信息共享的多元跟踪服务,可以全面掌握高素质农民的发展状况,协调解决他们在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助力农民队伍的高质量建设和发展[11]。
4 结束语
“3+”培育模式在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显著。为深化“3+”培育模式的应用,需要积极创新农民培育实践模式,通过一对一与一对多相融合、师带徒和传帮带相融合、集中与分散相融合、线上和电话及到户培育服务相融合的方式,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未来,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3+”培育模式的支持力度,优化培育模式,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振莹,韩芳.新疆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满意度调查——以“农民田间学校”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3):46-50.
[2]方勤,王晓燕,赵奕雯,等.浅谈嘉定区农科教融合培育粮食专业高素质农民的举措与实践[J].上海农业科技,2023(02):4-6.
[3]倪丹.创新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研究——以福建省尤溪县为例[J].四川农业科技,2022(11):106-108.
[4]曹国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优化策略[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24):89+95.
[5]郑莉.“三全育人”视域下“三气”青年培育路径探究——以“3+3”行走的党课品牌创建为视角[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9(02):105-110.
[6]奚照寿,丁丽军,袁华根,等.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三能力四模块”培育模式创新实践——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4):1-5.
[7]杨开芳.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创新思路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1(11):77-80.
[8]袁华根,丁丽军,蒋平,等.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三能力四模块”模式构建——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21(03):83-89.
[9]余夕帆,姜莉莉.培育高素质农民促进产业精准扶贫的探索与实践[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01):87-88.
[10]余清.建立“1+3”培育模式造就质检科技人才[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20(12):49.
[11]袁刚,潘锦全,谈永祥,等.产教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三维度”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38(02):29-32.
编校:孙香凝
网络:柳绣华
监审:郭嘉依
终审:魏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