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主任杂志

乡村振兴视角下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 利用探讨 ——以聊城市莘县为例

时间:2024-05-30 16:17:21来源: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字:岳淑文

  山东省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红色精神,是山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充分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地方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从乡村振兴战略出发,以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为例,在对其本土现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拓展聊城市莘县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全县经济的发展。

  聊城市莘县位于山东省西部、聊城市西南部,不仅是革命老区,还是山东省委的恢复地,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从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到援疆楷模孔繁森,从抗日战争时期的苏村、耿楼保卫战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刘邓大军渡黄河,红色永远是莘县的本色。充分运用好莘县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对莘县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具有巨大的现实性意义。

聊城市莘县红色文化资源概况

聊城市莘县物质样态的红色文化资源

  聊城市莘县是革命老区,是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是山东红色文化第一县,有“钢铁濮范观,平原小延安”之称,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根据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公告,莘县界内入选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的有两处:一处为2021年12月10日公布的莘县大张家镇红庙村,这里曾是中共领导的最大革命根据地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冀鲁豫分局(平原分局)就坐落于此;另一处为2023年2月15日公布的莘县大王寨镇杨庄村,这里是鲁西北红色文化资源相对集中的一个地方。抗日战争时期,杨庄村便是著名的“抗日模范村”,素有“边区小延安”之美称。据历史记载,朱德、刘少奇、邓小平、宋任穷、杨得志、杨勇等革命家曾在聊城市莘县留下过工作和战斗的足迹,这里不仅是鲁西党性教育基地,还是山东省委恢复地。莘县界内设有一条贯穿全县南北的“平原红色文化长廊”,其中涵盖的物质样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有:地处古云镇的鲁西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地处大张家镇红庙村的冀鲁豫区党委旧址,地处柿子园十王庙的冀鲁豫军区旧址暨朱德旧居,地处大王寨镇的宋任穷旧居暨冀南区党委旧址,地处樱桃园镇的刘伯承旧居暨冀鲁豫边区高干会旧址,地处张鲁镇的马本斋烈士陵园,地处王奉镇的耿楼烈士陵园、西寺烈士陵园等。

聊城市莘县精神样态的红色文化资源

  精神样态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指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渐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道德素质等在红色文化资源中所体现的红色精神。

  土地革命时期,黎玉(时任中共河北省委代表兼中共直南、直鲁豫特委书记)组织号召莘县徐庄村百姓武装抢粮打击地主阶级,又组织发展党的外围组织——穷人救国会,赵建民(时任山东党组织临时负责人)找到组织,有了重建中共山东省委之举。抗日战争时期,革命先烈在莘县进行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斗,如耿楼保卫战,激战七个多小时,128名战士壮烈牺牲;再如苏村阻击战,特三营战士以130多人的兵力阻击和牵制了比自己多十几倍的日军进攻,掩护了边区首脑机关和军民安全转移。解放战争时期,莘县又是刘邓大军渡黄河的可靠后方、前进基地,边区人民积极做好后方保障工作,促进了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

  由此可见,勇敢坚定、艰苦奋斗、不胜不休、团结一致等革命精神自始都在莘县这片土壤中扎根成长,无数先烈前辈在莘县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其事迹值得后代铭记,其精神值得后代传承。

  【作者简介】岳淑文(1999—),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莘县红色文化资源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中的意义

  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着独有的价值,对社会建设、经济发展、思政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

  优秀文化的薪火相传,不仅需要加强对其涵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的保护和创新实践,而且还需要重视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基础设施建设,让文化落地生根,有所依托,推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历经革命战争的洗礼,莘县这片红色土壤中留存下了许许多多具有时代印记和地域特色的纪念建筑或者纪念物品,这是莘县人民尤其是土生土长的老莘县人一辈辈走过来的见证。充分挖掘莘县各乡镇、村庄的红色文化资源,例如莘县籍革命伟人和烈士、莘县地域发生的革命历史事件、莘县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建设伟人故居、烈士陵园、革命事迹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等可供村民参观的红色基地,不仅可以完善各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素养,有助于塑造文明乡风。

有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乡村文化产业和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其进行充分挖掘以及传承创新,对乡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作为革命老区,莘县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文化和经济之间有内在联系并相互影响。在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莘县,红色文化资源的充分运用将成为其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应充分运用莘县各乡镇、村庄的红色文化资源,比如红色文化鲁西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冀鲁豫区党委旧址、宋任穷旧居暨冀南区党委旧址、刘伯承旧居暨冀鲁豫边区高干会旧址、马本斋烈士陵园、耿楼烈士陵园等,打造具有莘县特色的文旅模式,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地域性特色标志,从而放大红色文化旅游的综合效益,促进乡村经济向好发展。

有助于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人们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自信,才会有强烈的认同感,才会愿意继续将文化传承和弘扬下去,促进优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莘县这片红色沃土中流传着许多人们熟知的红色故事,如《莘县最早的共产党员——孙大安》《莘县“世隆完小”校名背后抗日县长吕世隆的革命故事》《段君毅倾囊为革命》《莘县抗日革命烈士王建钦》等。发生在莘县这片红色热土上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代代莘县人民英勇抗争的毅力和决心,具有极强的育人价值,在流传中让人们感受到了红色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人们对本土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激励着莘县人民继续弘扬本土红色文化,并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不断增强本土红色文化自信。

莘县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乡村振兴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度较低

  在乡村振兴战略贯彻落实的过程中,产业兴旺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对于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来说,提高本地经济发展水平是首要的。所以,农业、养殖业等第一产业以及建筑业、制造业等第二产业的开发和利用占比极大,旅游业尤其是农村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开发与利用程度较低。以莘县莘亭街道为例,大部分中年人从事的都是种植业,以冬暖式大棚(多用来种植西红柿、黄瓜、香瓜等瓜果蔬菜)或者自家庄稼(玉米、小麦、大蒜、香菜等)为主要收入来源;而年轻人大多选择去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的大城市打工。当地开发与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意识比较薄弱,虽然将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了起来,但也只是流于表面的结合,比如标语、口号等,并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其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难以实现。

红色文化资源整合不足

  莘县的红色文化资源比较丰富,但就莘县目前已经开发并投入使用的资源来看,其具体的开发程度和综合效益与起初的规划有一定差距。首先,莘县下辖四个街道、二十个镇,各乡镇的红色文化资源分布不集中,各资源之间距离较远,碎片化、区域化特征明显。比如,位于莘县张鲁镇的马本斋烈士陵园与位于莘县大王寨镇杨庄村的冀南区党委旧址相距43千米,驱车还需要一个多小时,导致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耗费在路上的时间较多,大大缩短了参观的时间,很难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了解。其次,莘县部分地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仅仅停留在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层面上,缺乏对资源背后蕴含的历史与精神的深入挖掘,如此会出现红色文化资源同质化的问题,对乡村文旅产业发展造成阻碍。

红色文化资源宣传方式单一

  随着“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红色文化资源本应该得到有力宣传,被大众所熟知,但是,在莘县,部分农村干部为了应付上级考察,通过在村内拉条幅、在展览板张贴红色故事等方式宣传红色文化,宣传方式停留在较为传统的文字宣传、实物宣传上,流于表面,缺乏对红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有效重组,对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产生较好的效果。这样会影响到红色文化资源特有的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进而影响村民对本地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此外,对于部分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红色文化资源,仅仅依靠传统的电视广告、报纸等方式进行宣传,很可能会因为受众面窄而面临资源消失的问题。

乡村振兴专业人才短缺

  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与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除周边基础配套设施要完备以外,还需要专业的、熟知红色文化资源的人才队伍出谋划策。但是,随着城镇化迅速发展,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许多村民尤其是高学历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资源选择去大城市发展,留守在农村的大都是孩童和老年人,农村缺乏新鲜血液的流入,缺乏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意识。要想借助红色文旅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就必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乡村振兴实践的策略

发挥县政府主导作用,使红色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赋能

  乡村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要充分发挥县政府的主导作用,用活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借助红色文化资源,推出形式多样的“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丰富的红色旅游线路,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发展。二是推出以山东省委重建纪念馆、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莘县革命历史陈列馆(暨苏村阻击战纪念馆)、冀南区党委旧址为主要景点,以弘扬红色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永不消逝的红色记忆”旅游线路,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影响力。三是在传统红色旅游线路的基础上,开发“红色+康养”“红色+美食”“红色+乡村”等多条内容丰富的旅游线路,在传承红色精神的同时,探寻莘县乡村红色文化旅游的新魅力,使红色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赋能。

加强资源整合,打造具有莘县特色的文化品牌

  充分了解县城、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情况并加以整合,持续深挖其蕴含的深刻内涵。首先,基于各乡镇现有的红色文化景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把红色文化资源的参观功能、学习功能、教育功能融合为一体。在持续深挖红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文具、纪念章、图书、玩偶等一系列周边文创产品,激发当地村民尤其是年轻人对红色文化的兴趣,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其次,把红色文化资源与乡土民情结合起来,打造莘县红色文化长廊,打造独具莘县特色的文化品牌。最后,定期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丰富红色文化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村民对乡村红色文化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创新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宣传手段,激发乡村振兴文化动力

  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有力宣传。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只有得到广泛宣传,才能被大众所熟知,从而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价值,促进文化消费,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宣传方式,促进乡村文化发展,不断激发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手段,建设乡村红色文化网站,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网上虚拟展览馆等多元的宣传渠道,把乡村红色文化传递给每个村民。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乡村红色故事创作成故事或者小说作品,以音频、视频的形式链接到相关网站、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让更多人观看、评论、转发,使人人都成为红色文化的宣传者,在当地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

培养红色专业化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库

  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着的种种精神要想更好地传播出去,发挥出其自身特有的经济效益和育人功能,必然离不开一大批专业人才的努力。对此,一是要根植于莘县这一地域,在加强落实国家对乡村人才的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根据莘县具体的情况量身制定人才政策。加快实施“人才兴莘”战略,积极落实符合条件的红色专业人才住所安排、税费减免等政策,吸引更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回归家乡、奉献家乡,加入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队伍中,推动莘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二是政府要充分利用当地高校人才资源,加强与聊城大学的合作,积极培养、引进各类专业化人才,使其投入乡村红色文化体系的建设中去,为推进莘县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继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三是借鉴其他地区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带动乡村振兴的优秀案例,组织人才外出交流学习,并且吸引外部优秀人才流向农村,完善乡村建设。

参考文献

  [1]董治菁.乡村振兴视角下红色文化建设研究——以保山金鸡革命老区为例[J].农场经济管理,2022(07):60-64.

  [2]文德波,罗荣.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现状及其思考——以四川省巴中市为例[J].老区建设,2022(03):19-24.

  [3]黄志丹.乡村振兴视野下红色资源赋能新时代社会治理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3(04):25-27.

  [4]孙艳.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探析[J].公关世界,2022(09):46-48.

  [5]朱静宜.红色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探索[J].新农村,2021(11):5-6.

责任编辑:张嘉琦

联系我们|网站介绍|组织机构|欢迎投稿|杂志订阅|网站声明|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村委主任杂志社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 东大盛世华庭商务大厦A1座4层 邮编:030000 投诉电话:(0351)6071962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
主管: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主办: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中心
期刊出版许可证丨 国内刊号:CN14-1355/S 丨国际刊号:ISSN1674-7437丨邮发代号:22-120
晋ICP备2023018114号-1